乡间的鬼
鬼是人类的文创产品,似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比如西方三大教中的各色魔鬼。叫法各不相同,有很多如撒旦、罗刹、幽灵等复杂称呼。日本还有“百鬼夜行”图,各种鬼都有。我也看到过非洲报纸报道有人大白天活见鬼的新闻。
日子过长了,我才感觉到,越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出生的鬼越多。
我们家乡地处偏远,人口密集,那时是农村劳动力每天两毛五产值时期,就产生积攒了很多鬼,是因为有需要和市场。也有传统,诸鬼集大成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离我们那只有100多公里。据报道华人知名作家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前最后岁月,也是一本《聊斋志异》伴在床头。
我们小时候,诸事懵懵懂懂,但对恶鬼印象深刻。比如晚上闹腾不睡觉,大人们往往面带惊恐状说“鬼来了”或者“鬼在屋外面”,孩子们一般都大气不敢出,更别说叫唤了,一会就会迷迷糊糊睡去。因为各个家长都会提前做功课,说那些鬼长着血盆大口,专吃不听话的小孩。
等到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大人们口中的鬼们就有了分工,树上有吊死鬼,井里有水鬼,湾里有河鬼,黑路上有吸血鬼,岭上有山鬼等。这主要是警告那些半大小子老老实实少作孽,不要给大人添麻烦。
那时候没有电视、广播等媒体设备,没有文艺书籍。乡村里主要的文化活动除了背伟人语录外,最多的就是听大人讲鬼故事,有时候他们现编都来得及。好多时候孩子听完了一人不敢回家,求大人们送回家,个别大胆的是自己唱着歌回家。走黑路吹口哨–给自己壮胆,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太真实了。
小时候我也分不清那些事是真是假,比如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邻居男孩正经八百地说,他又在东面那个老宅子里见到鬼了,那鬼从墙外面无声的飘过来,大白脸长衣服,嗖的一下从窗洞进入那破房子里,他到窗户看时那鬼在房内又变得和玉米棒子一样大,跑到角落里去了看不见了。
还有个夜间看场的一个爷爷说,他经常听见南面王家老坟那里传来鬼哭的声音,越是毛毛雨天气越听得清楚。这些说法我听得毛骨悚然,我问那爷爷,你不怕那些鬼来找你?他说鬼怕恶人,他就不怕。现在我才想到,那个爷爷是不太老的光棍,可能还巴不得女鬼进门。
我姥姥还讲过鬼梳头的故事。说是女鬼梳头时,不照镜子,自己坐着将头搬下来放到腿上,两只手左右梳头,梳好后再把头搬起来安在脖子上。我问姥姥是你自己看见的?姥姥说是听别人说的。
在那帮同龄人当中,我比较喜欢看书,大着胆看了当时的许多禁书,竟然自我解放逐渐的不怕鬼,胆子大的有点传奇。邻村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有一次看到白天大人们可以在那里洗澡,说明没鬼嘛。于是我常常去洗澡,并自学成才学会了游泳。有一天生产队里的铁水筲掉到井里去,大家怎么搞也捞不上来。我就让人用绳子把我送下水中,然后潜到水下把那扣在暗处的水筲捞上来,等我上井来时,把一帮人吓得厉害,估计是纳闷井鬼哪里去了?有个大姐就过来骂我是充能的,烧包。隔几天在集上,听到邻村的几个老汉说,侯家洼有个青年敢下井捞筲,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显然说的就是我,我赶紧走开了。
其实鬼文化还是有些社会贡献。比如我们周围那些村子,水井都没有栏杆,但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儿童掉下去,鬼的效用那不是一般的力量。
前几年回老家时,看到早已改天换地,家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手机),自来水管道气。但小时候的水井还在那里。亲戚有个五六岁的男孩跟着我,我指着那口井问道,你敢过去吗?他说,不敢,那里面有鬼。
弯弯的月亮下面,还真是唱着古老的歌谣。
《聊斋志异》之所以畅销,应该是平日里好些话不好说的太白,只好借用鬼的力量和形象描述出来。比如阎王也接受鬼的贿赂,就让人好笑。有些事民间套用鬼的典故一说就明白,比如大烟鬼、吝啬鬼、吸血鬼、倒霉鬼、糊涂鬼等等。过去的评书、传说、故事,鬼都占了很大比例,还不时有发展。比如《画皮》、《捉鬼记》等电影屡演不衰,也使土鬼走向世界和洋鬼一争高低。《罗刹海市》最近以半鬼半人的歌曲视频火遍全球,更是一大奇迹。
比如现在风头正紧的不正干的医药代表,民间早就以“药鬼”来称呼,见到的惯例是野鬼上贡内鬼,内鬼上贡大鬼,大鬼上贡阎王。整个药鬼经济一条龙,进了鬼界,做人真的就很难了,那里没有做人的氛围,好好的一个神圣职业,好多业者就变成了只问金钱不讲良心的黑心鬼。把人间搅得民不聊生,药价奇高,人们苦不堪言。一百五十多个医院院长被抓?早着那,捉鬼吃鬼的钟馗们太少了。
但愿鬼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发达,人间活见鬼越来越少。
就凭这些鬼,文化部门应该搞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免得让韩、日、越等邻国又抢了先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50187
评论列表(18条)
坐上沙发赏读佳作,被您的鬼故事吓的差点掉下来。
@悠扬琴声68:多谢来访。那时候鬼多,现在也不少。
哈哈,有意思,娓娓道来说鬼事,蛮有趣!
@鸣虫:是的,各种鬼还真是伴随至今。
钟馗捉鬼的利器被没收了,这才让各种鬼兴风作浪。
@地质之花:人是应该好好当人,别去当鬼。有时候人鬼之间就不好区分。
我感觉,世界与生活有神奇诡异的方方面面。鬼故事,也有丰厚内涵。
@锦瑟黎燕:鬼故事的确是一大文创产品,鬼吹灯、鬼叫门的说法也很有趣。
现在这种鬼,日韩可能抢不走风头。[笑哭][笑哭][笑哭]
@惑矣:应是如此,多谢来访。
似乎所有孩子都怕鬼,但都爱听鬼故事。大人给孩子讲鬼故事,无非就是想让他们听话,不要惹事。
@难诉相思:[赞]是有这样的作用,可是带来的阴影也很多。
洋洋洒洒一篇关于乡间鬼的故事,娓娓道来,写得妙趣横生,颇有味道,而且为你勇敢下井不怕鬼的壮举喝采!
@豫莲芳草:多谢鼓励。那时毕竟属于年轻莽撞的年纪。
哈哈,我喜欢《聊斋志异》里面的小鬼,个个貌美如花,个个机智勇敢,把个书生陶醉地乐不可支……我们小时候也是伴随着“鬼”故事长大的,后来读初中,领袖提倡读“不怕鬼的故事”,才知道这“鬼”是怕人滴!喜欢老师的乡间鬼故事!
@李宗宾19481957:果然是各地都有鬼。老师点评感到颇受鼓舞。好像是何其芳作的《不怕鬼的故事》。
我们小时候,父母给我们讲鬼故事,用鬼吓我们。对儿辈,我们没有再像父母那样借鬼。孙辈,连鬼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鬼与落后有关,与文化有关。至于文学作品中的鬼,那是现实的阴版。
@诚厚:老师早上好。可能那个时候传播手段有限,外国的事什么样只能靠猜。国内的事又没有文化,只能演绎的鬼故事,五花八门。现在电影频道多的看不过来,手机的信息处理不完。电影院都懒得去,鬼故事也逐渐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