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原县地震过去两天了,没有余震,减缓了人们惊恐的情绪,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我倒是由平原想开去,庸常的岁月里与平原县有关的旧事一桩桩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住的学校远离县城,也不在公社所在的镇子,属于农村中的乡旮旯。信件和报纸要等邮递员不定期的投送,赶上风雨天道路泥泞,好多天看不到报纸也没人不满,来不了嘛!过年给外地的大姨小姨们寄点花生红枣,有时候积压在公社邮电局,过完年好多天才能收到。
而邮寄大件,就要托运。火车托运要自己去火车站取。我们那块儿最近的火车站就是山东平原,大约有70多公里。常听见人们出远门或搬家啥的要去平原。平原在我心里就是一个大城市。
妈妈年轻的时候有一辆红色自行车,是时髦的坤车。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爷爷一次次来要钱,说没钱给我姑姑买陪嫁品。我们家也没余钱呢,妈妈只好托村子里一位老人家把自行车带去大集上卖了。这可能是我妈妈作为地主家长门大小姐最后一件奢侈品,卖了65块钱。此后,她就成了一位靠少得可怜的乡村教师工资养活老娘和我们子女一大家子的普通妇女。
爸爸一直惦记这件事。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手头略有宽裕,就托妈妈的表哥买了一辆自行车。这位大舅在天津外贸部门工作,有些门路。然后就火车托运到了平原站。收到提货单时,自行车已经在车站搁了几天了,每天都在加保管费呀,爸爸心急火燎,带上一个手巧的学生,带上钳子扳手啥的,两人骑一辆自行车去了平原。大体过程就是提了货,在那里自己安装好,然后直接骑着回家来。爸爸手笨,所以带了一个手巧的去。一天时间,来回300里,几乎全部都是走的疙疙瘩瘩土路。我们真心佩服爸爸,一天去了那么遥远的地方,还打来回。那时候的人能吃饱饭了,有真力气。
这辆自行车真的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我们对火车汽车出租车的各种使用,那时候都由自行车来完成。爸爸为了不误事,每天早晨起来都要伸出食指和中指,“嘣嘣”弹两下,测试车胎的气足不足。后来武城的姥姥送给我爸一只打气筒,爸爸十分兴奋,如接尚方宝剑般恭恭敬敬把那气筒迎回家来。
一直到我长大了去县城参加工作,我们那个村子也没通上公共汽车。所以我们长大出门上学上班,都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出发的。
这辆车,爸爸一用就是二十年,从村里那个学校搬到县城。九十年代中期,爸爸退居二线,自觉的不再去单位了。从此那自行车的大梁上便绑着娃娃坐的小椅子,每天送孙子去幼儿园。每天下午,他都沿着运河大提骑行,遇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下车给小兔拔点草。
这天,他在河滩边的草地抬起头来,发现过来两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前行,其中一个捂着腰有气无力。待走到面前,那个健康的人突然掏出一把手枪对着我爸爸:“大爷,咱换换车!”
爸爸后来笑着对我们说,也不知那支手枪是真是假,反正我不再看一眼,只盯着那个捂着腰的,然后指指自行车前杠上的小椅子。还不错,那人三五两下扯下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急匆匆驮上那个病歪歪的家伙向德州方向去了。
不知爸爸是怎么想的,反正没想报警。推着那辆扔下的破自行车,绑好孙子的小椅子,直接去了修车铺,把车胎补补好,就骑回家来,也没有吭声。后来妈妈发现不对,爸爸才说了事情的经过。可吓坏了全家。纷纷告诉他,以后可别去没人的地方转悠了,那说不定是两个逃犯,亡命徒。我还劝爸爸把这辆破家伙扔掉,说不定人家是在哪儿偷的,别让人把你当作贼。
爸爸似乎较上了劲,坚决不扔。一直到搬来市里,才骑上我送他的一辆没前大杠的二八车,放了好多年,都有点生锈了。
爸爸骑车一直坚持到八十岁。七十五岁时他还纠结一伙老伙计,进行了一场自行车环湖游。这一圈是标准的国际马拉松跑道,加上市里去湖边的距离,大约有一百里。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9450
评论列表(42条)
那个年代,能有一辆自行车,确实是奢侈品!这样的经历,在记忆中永远难忘!
@鸣虫:主要是见不到。感觉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能自由买到自行车。
俺这笨手笨脚的,愣是到现在还不会骑自行车。话说你爸爸真了不起!
@难诉相思:是吗?感觉咱们这代人,尤其上班工作的,不会骑车的极少。除非是一直离单位很近或在公交特别发达的城市。
@惑矣:我们小县城,上班走路也就半小时。现在城市扩大了,不是坐公交车就是滴滴打车[微笑]
深情回望,依依往事,灵动抒写,颇有情致。
@锦瑟黎燕:黎老师好!
看来你爸爸和我年龄相仿,祝他健康!很喜欢读你的博文,对口味。[花][花][花][花][花][花][花]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喜欢。爸爸属兔,你们是一代人。勤恳,坦荡,令人尊敬!
@惑矣:我属羊,比你爸小4岁,多孝顺孝顺你爸。
因为自行车,你爸爸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抢劫,好在你爸爸处世不惊,安然无恙。舍不得丢,是因为这辆自行车有劫后余生的纪念意义。
@四格格:那时候也没个手机啥的,在荒野堤坝内,我们都替他害怕。
自行车曾是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确实对它有感情。我多年不骑车了,但最后一辆车仍然静静地呆在楼道里,不忍扔弃,每天看到它都很亲切。
@轻品慢尝:是呢!我也放着呢,老先生把它们用电话线挂在小房的墙上。那时候买回来宝贝似的感觉仍在。
那时候的自行车可是家中的大件,一般家庭还买不起呢。文中两个年轻人用手枪逼爸爸换车的情节很惊险,但爸爸临危不惧,泰然处之,显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和心理素质。
@邯郸常跃进:那些年,时常发生些打架群殴,还有抢劫运钞车之类的恶性案件,真的吓坏了家里人。
悄悄来到您的空间
静静欣赏您的家园
默默倾听您的故事
细细品味您的情感!
@风雨:风雨好!
你父亲是个冷静沉着的人,半路遇打劫,劫者还手荷枪,你父亲肯定也会受到惊吓,只是在你们面前他不表露出来,怕你们担心害怕。这是他对你们的爱护,留着单车是纪念,也是提醒自己要警觉。
@四格格:是的,被枪口指着不可能不怕。爸爸只是想说的轻松一些,怕吓着我们,也是提醒大家。
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凭票供应,有辆自行车比现在开宝马奔驰还神气,自行车也是主要交通工具。交通发达后,自行车成了健身器具。你爸爸坚持骑车到80岁,身体一定棒。自行车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诚厚:那时候,买辆自行车经济上要伤筋动骨。家里出行运输全靠它。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能理解自行车的重要意义。几乎每个人都有与自行车有关的故事和记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自行车的人家算是比较有门道的了,你们家70年代就有了,算是比较牛的人家了。你老爸身体很好啊,75岁还跟人家环湖比赛,厉害!
@清河君:爸爸身体强壮,一直不服老。
那个年代有一辆自行车,是富裕人家才有资格拥有,是时髦的象征!
@朝山暮寺55:那时候,可能有车的人家是不多。尤其我们住在学校,村里常有人来借。
我也有浓厚的自行车情结。记得,我参加工作后,首先考虑购置的就是用于通勤的自行车。当时,自行车是上班族的标配。无论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泥泞路滑,自行车一直陪伴着我,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同时也练就了一身的胆量和骑车的本领。退休后,买了一辆变速小轮折叠自行车,我骑着小黑马,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小道上,开始了访古探幽的单车旅行。自行车就是我的忠实的朋友,如今,我却要说:自行车,我爱你!别了,自行车!
@金方艺术摄影:您也是个骑行爱好者。年轻时候为生活奔波,退休,骑行就成了自由随性的爱好与情怀。[花][花][花]
老人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冷静让我们自叹不如。
@陌上梦落:是,爸爸的淡定着实让我们感叹佩服。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老百姓家里的一个“大件”,要是车被偷走,那感觉就像天塌地陷一样啊。读文感到亲切,就和自己的家事一样!
@李宗宾19481957:是的!自行车缝纫机都是好大的家当。
时代飞速发展,历经难以忘怀。
@一池烟雨:忘不了,刻骨铭心。
欣赏老师大手笔下的爸爸的自行车情结,写的真好!描写细腻、真情实感,妙笔生花,读来十分亲切。父爱如山,我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才更留恋回望在父母身边的点点滴滴,儿女对父母之恩永远报答不完啊![赞][赞][赞]
@碧宇流云:流云好!那时候的父母真不易。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要靠双手和力气。无以为报呀!
自行车的故事,很有趣。我一直喜欢变速自行车,快六十才买。现在有时还骑一下。祝好朋友。
@杨自记:你也是骑行爱好者!这边衡水湖就有车队,都是这种变速车,疫情之前,他们每周六环湖,很壮观。
@惑矣:现在很少了,骑不动了。现在倒是有时骑一下摩托车。祝好朋友。
自行车号称“三大件”,60年代是中国家庭的奢侈品,你家的自行车充满传奇故事,勾起许多同龄人的回忆共鸣,我喜欢“卯酉河”这种分享的氛围,看留言与读原文一样有收获,从中感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李和平:李老师好!卯酉河氛围很好。我也爱看大家的评论,百花齐放,乐趣横生。
使用了20年的自行车,为家庭立下汗马功劳,也见证了一个家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