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贵州,交通非常不便,境内仅有一条公路,整个山区非常闭塞。这样一来,贵州境内的第一大河——乌江就成了进出贵州的黄金水道,位于乌江边的沿河县城,自然就成了商贾云集的地方。伴着整齐的桨声,一艘艘满载沿河土产的木船顺江而下,把桐油、山羊、木材、蓖麻等运往重庆、汉口、上海等地;再随着悠悠的船工号子,把外地的日用百货运到沿河来。一个小小的县城里,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湖南会馆、湖北会馆比肩而立。沿河本土富豪则有崔、张、田、周四大名家,黎、杨、王、肖、蔡、冉、刘、曾八大小家。他们各有各的商号,各有各的船队,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势力。一时间,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俱会于此,把个小小的商埠水码头,搅得热闹非凡。
从水码头沿着一坡大石梯子拾级而上,就是县城的烟柳繁华之地——沿江街。沿江街以大石梯子为中轴,左右排开,面向江水一边全是吊脚楼。在大石梯子旁的一栋破旧的吊脚楼里,住着一位耍蛇人,耍蛇人尊姓大名?何方人氏?何时定居沿河?均不可考。只知道他是从外地要饭要到沿河县城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初耍蛇人来到这里,可能是看中这里是一块适合他生存的土壤——喜欢看耍蛇的人比较多,又肯施舍几个小钱,所以他就在沿河住了下来。
关于耍蛇人的故事,我的很多同学都听说过,也常和我提起,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我外婆和我母亲讲述得亲切。为什么呢?因为耍蛇人就是我外婆的邻居。我外婆家黎家虽然也是当地的八大小家之一,但那时已经衰落。据外婆讲,由于外公的父亲一辈抽鸦片,把商号、田产全荡出去了,到了外公这一辈,除了乡下还有几亩山地、几亩薄田、一处房产外,家底基本上已经空了。我母亲出生的时候,黎家在县城的砖合筒子(相当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已经典当给别人,外婆一家只好到码头边大石梯子旁租赁一间民房住下。搬出深宅大院的外婆,从此就与耍蛇人等下层百姓比邻而居,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
虽然与耍蛇人做了邻居,但外婆却不大瞧得上他,外婆钦佩的是左邻——周老裁缝。周老裁缝整天忙着给人做衣服,从不多说一句话。外婆对他最为赞赏,说他不光是衣服做得好,能赚钱,而且吃得特别少,每天三个油豉(油煎的糕点,很小)就够了。在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得少也是一种美德。要不然我们的老祖宗怎么把“老而不死”称为“贼”呢?言下之意,你都七老八十了,又不能干活了,还活着,还在消费生产资料,那你就是“贼”。而周裁缝年近七旬,还能干活,吃得又少,在我外婆眼里,那就简直是圣贤了。而对右邻耍蛇人,外婆就不大恭敬了。一是认为他这营生实在太邪门,正经人家是想都不会想到要用这种方式生存的。二是他一有钱就买酒买肉,大吃二喝。当然肉也不是全给自己吃的,而是人蛇各半。挣钱少的时候,就让老婆去买点粗粮,两口子糊口。外婆说:“这就叫做‘有时一顿怂(沿河方言:吃完拉倒的意思),无时吃谷种’。小百姓过日子,不能这样。”
果如外婆所言,耍蛇人每次耍蛇,得了大伙的赏钱,马上就奔向酒店肉铺,打二两酒,称半斤肉,回家吩咐老婆:“给我炒一盘青椒肉丝,余下的,用刀剁细了,给藤子做几个肉丸子。”“藤子”就是他家的那条蛇的名字,蛇有酒杯粗细,乌秋乌秋的,很像长在乌江岸边绝壁上的长长的葛藤,故取名为“藤子”。您别说,这名字还挺形象贴切的。也有挣不到钱的时候,耍蛇人就在家里翻箱倒柜,乒乒乓乓,上穷碧落下黄泉,干什么呢?逮老鼠,逮老鼠来做什么呢?做肉丸,要不藤子就断顿了。久而久之,他家的老鼠似乎觉得住在那里不安全,纷纷胜利大逃亡,适彼乐土去了。这样一来,耍蛇人就辛苦了,到野外捉鼹鼠,田里捉青蛙,都干过。只要老婆一声喊:“藤子快没有吃的了。”耍蛇人就屁颠屁颠寻找肉食去了。外婆感叹道:“也难怪他们对藤子那么好,藤子就是他们家的衣饭碗啊。”
母亲那时大约五六岁,对耍蛇人的表演很感兴趣,看着耍蛇人脖子上缠着藤子出了门,她和一群小孩就马上跟着去看。好在外婆很宽容,并没有阻止母亲去看这一类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所以母亲每次都能近距离地欣赏耍蛇人和藤子的精彩表演:
“镗镗镗镗镗镗镗镗……”随着耍蛇人的小锣敲响,闲散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围成一个大圈。耍蛇人见观众到得差不多了,就捧着藤子绕场三圈,琅琅念道:
锣鼓紧紧筛,看官围成排,看我耍个长蛇阵,稀奇古怪来——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了朋友路好走——
有钱帮个钱场,无钱帮个人场,下面就由我们家藤子给大家表演几个名堂——
“嗷——”小孩们都欢呼起来。耍蛇人把藤子放在地上,拿出一根竹管吹了起来。这时,那条叫藤子的蛇就在地上做“S”形的游动。吹完竹管,耍蛇人又拿着一制木鱼敲了起来,藤子把它的尾巴在地上盘成一个圆,上身直直地竖起来,随着木鱼的节奏声,一会儿一上一下地运动着,一会儿左右摇摆。接下来的节目叫做“藤缠老树”:耍蛇人在场地中央站成一个“大”字型,藤子从他的左脚盘旋而上,绕过他的躯干、脖子、左右手,然后绕回躯干,从右腿盘旋而下。此时,观众叫好之声不绝于耳。最惊心动魄的节目是“老蛇钻洞”,只见耍蛇人张开大口,双手握着蛇往嘴里送,而蛇却把头扭向了另外一边,耍蛇人几次想把蛇送入口中都没成功。这个时候,耍蛇人笑了:“不肯钻洞?亲个嘴怎么样?啊?也不肯。我知道你为什么不肯了。”然后面向观众,“乡亲们,大爷大娘们,大哥大姐们:我们家的藤子啊,好几天没有肉丸吃了,所以它生气了,不肯表演钻洞了,连和我亲嘴都不肯了。”耍蛇人摘下头上的帽子向周围的人鞠一大躬,说:“乡亲们,大爷大娘们,大哥大姐们,请赏两个钱,给藤子买几个肉丸吃好不好?”于是观众们就纷纷丢出一两个小钱。离得近的,就直接丢在耍蛇人的帽子里,离得远的,就扬手丢在场地中央。耍蛇人一边说谢谢谢谢!一边满场拣掉在地上的小钱,等把小钱全部拣在帽子里面了,就把钱拿给藤子看:“喂,藤子!你看:大爷大娘们、大哥大姐们赏了咱们这么多钱,你马上就有肉丸吃了。咱们也要感谢他们啊,是不是?现在,咱们表演一个‘老蛇钻洞’怎么样?”藤子仿佛能听懂似的,居然点了点头。于是耍蛇人再次张开大口,双手握着藤子,让他慢慢进入口腔,藤子的头钻进了耍蛇人的食管,耍蛇人的食管顿时鼓了起来。“哇——”围观的人都尖叫起来,耍蛇人摊开双手,蛇的尾巴在大幅摇摆,耍蛇人嘴里含着那条蛇旋转360度,让周围的人都看清楚了,然后双手握住蛇,让蛇缓缓地从他的食道,口腔里退了出来。人和蛇都大口大口地喘气。这时,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没等耍蛇人开口,三个两个的小钱不断地抛到场地当中来,耍蛇人握着藤子不停地向周围的观众鞠躬致谢,一场精彩的表演就这样结束了。
这样的表演看得多了,母亲自然记住了表演中的各个环节,每当演到藤子不肯钻洞的时候,年幼的母亲就急得大喊起来:“快给钱啊,藤子没有钱买肉丸吃,它是不会表演的。”当周围都纷纷丢赏钱的时候,母亲就松了一口气,放心了。为此,耍蛇人很感激她,在回家的路上,耍蛇人对年幼的母亲说:“谢谢你啊,小妹妹!这么帮我们家藤子。”然后把蛇送到母亲面前,“我让你摸一摸藤子好不好?”这是耍蛇人对小孩的最高奖励,别的小孩都受宠若惊,兴奋又紧张地摸了摸藤子,而年幼的母亲却不敢摸,惊叫着躲开了。
母亲是这样的喜欢看耍蛇,可是没过多久,耍蛇人连同他的藤子就从这世上永远地消失了。而直接导致耍蛇人和他的藤子消失的,是八大小家之一的王家王老爷。
说起来,在观看耍蛇的人中,王老爷是到得最勤的,每次给的赏钱也最多。因此,耍蛇人每次表演到最精彩、最紧张的时候,在王老爷面前也停留得最久。耍蛇人最后一次表演,是带着藤子去王家祠堂表演的。那天,王老爷拄着一根五尺长的烟杆前来观赏,王老爷的那根烟杆,两头都用纯铜铸成:铜烟嘴、铜烟锅,亮晃晃的像镀了金一样;中间是一只像箫一样粗的竹竿——这是上了年纪的、德高望重的乡绅才能用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天因为是在王家祠堂表演,王家的下人早早地就给王老爷搬来一张太师椅,王老爷坐在太师椅上,用他的大铜烟杆大口大口地吸烟,铜烟锅里的烟草是上等的烟草,每吸一口都燃得旺旺的。那天,耍蛇人表演到“老蛇钻洞”,蛇头已经进入耍蛇人的食道的时候,照例在王老爷面前做长时间的停留,藤子的尾巴还一左一右地甩着。王老爷看得兴起,就抬起铜烟锅,用里面的明火在藤子的尾巴上烫了一下,蛇的尾巴的痛感是最强烈的,当下被王老爷一烫,大吃一惊,竟骨碌碌地一下钻进耍蛇人的胃里去了。“哇——”观众失声惊叫起来。只见耍蛇人两眼翻白,周身痉挛,痛苦万状。王老爷本意是想搞搞恶作剧,显然没有想到会惹出这么大的祸事,他也吓傻了。耍蛇人朝王老爷哀怨地看了一眼,然后转身就跑,跑出王家祠堂,一路狂奔,穿过大街,穿过周家巷子,连滚带爬地冲下大石梯子,一头投进了波涛滚滚的乌江……
我问外婆:“有没有人替耍蛇人伸冤?”外婆说:“谁替他伸冤?那种年代,耍蛇人的命就跟一只蚂蚁一样。死了就死了呗。”我的同学们对耍蛇人的死也很惋惜,说:要是他能多活30年,说不定我们也能够赶上看他和藤子的表演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859
评论列表(18条)
生动的低层百姓生活素描
@智者不锐:多谢朋友赏读留玉!
几年前在贵州举办了一个摄影联谊会,专程去了趟乌江,还就是这里。欣赏佳作,感谢友分享!新周问好!
@邯郸李海根:欢迎再去!
@情满乌江:再来。你是地主呀。
@晓舟同志:是的是的,我可以调动老家那边的资源,为大家服务。
深情而沧桑的岁月,熟悉而遥远的记忆!
@7998:多谢朋友赏读并留玉!
看得我心惊胆战,我是最害怕蛇的,故事结尾又很悲凉,同情底层人的悲惨命运。
@豫莲芳草:旧中国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的缩影,五十年前,沿河街头巷尾大人小孩都知道耍蛇人的故事,现在年轻一代知道的就不多了。谢谢朋友赏读留玉!
@豫莲芳草:多谢朋友赏读并留玉!
悲怆!好在他有肉吃时不吝!
@柳絮晗烟:人与蛇相依为命。
哎,耍蛇人的结局令人痛心,生活在底层的人不容易啊!
@蓓蕾含香:多谢朋友赏读留玉!中学时代学校组织我们访贫问苦,才知道还有不少跟耍蛇人一样悲苦的底层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类似的往事没有人记录,以后就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些了。
欣赏佳作,问候老师,祝好。
@草儿青青:欢迎朋友光临!期待你常来做客![花][花][花]
鲜活生动的描写!不堪回首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