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东西,不经意中见到这几张布票,让我脑子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快要被忘记的往事。
很多年以前,各种物资都非常紧张,布票就是保证每个人都能有衣服穿的基本保证。那时候不管高矮胖瘦,年纪大小,山东都是一个人一年十六尺布票。这也是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分配原则。那时候能做衣服的布面非常窄,只有二尺四到二尺七。做被里的布才有三尺的。一般的人这些布票够做一套衣服。但这里面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如同我们院里一家男主人个子特别高,应该在二米以上。女主人在女人里也属于高个的,可在男主人面前就显得特别矮。我们看这位男主人都要仰着脖子。一丈六尺布他做一件上衣都不够,显然对他们家来说这些布票就有点不公平。这与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按年龄大小,工作不同而定量供应有差异。定量供应显得更公平。
为了让一家人都能有衣服穿,家庭主妇也是操碎了心。里面的口袋布,孩子的贴身小衣服,就用不用布票的手绢替代。家里的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缝缝补补,修修改改又一年。会裁剪衣服就成了很具有骄傲的看家本领。工人的工作服也被当成了很受欢迎的衣服穿。当有了不要布票的化纤衣料,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成了很多人追捧的热销货。
我读小学时跟着父母在新疆,全家人的衣服全靠母亲一针一针手工缝制。到了我爷爷家,家里有台缝纫机,我奶奶白天上班,晚上为了一家人的衣服,常常在缝纫机前忙碌到很晚。我也想帮奶奶分担点工作,就先跟奶奶学会踏缝纫机。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不是进退混乱,就是卡住进退两难。我奶奶取出底下的线盒,让我学会掌握脚踏板的正确使用技巧。又从扎鞋垫开始到跑缝,做简单的衣服。我奶奶有本裁剪书,也成了我学习的资料。工作后我自己到书店买了几本裁剪书,抽空研究裁剪,又买来尺子,剪子,划粉饼,就开始照着书本上的公式自己计算,先用报纸练手,休息时回家请教奶奶。奶奶就看我的各种计算数据,给我纠正计算的误区,教我排版,节约布料的窍门。后就买布实地操作,先做裤子,穿着还不错,很有一种成就感。那些年自己做了不少衣服,还帮同事,朋友做了许多。
七十年代我们地质队在邹平西面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工作。我的房东家里有四个男孩子。房东大嫂在家操持家务,照顾老公公。一家七口人只有房东大哥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工分,而当地十分工只有一毛钱左右。我就不理解他家怎么能拥有自行车、缝纫机,这些东西是当年济南市很多家庭望尘莫及的奢饰品。住了一段时间与房东的交往与观察才看明白。
当时生产队按人口分粮,家里孩子小、有老人的人家口粮就宽裕。还有一部分是按工分分粮食,有点按劳分配的特色,就如同非农业人口的定量供应。房东大哥一家喂了两口大肥猪,养了四五只羊,还有兔子,一群鸡。羊,兔子是食草动物,孩子们放学就出去割草。用房东大嫂的话说;猪是家里的聚宝盆,肥料可以记工分,年底卖给供销社,就够过年购买年货,做新衣服,走亲串友,招待客人等的开销,还能有余钱。家里的羊,兔子可以到集市上出售,都是一笔大收入。家里的大件就靠这些收入买的。因为他们家只有房东大哥一个劳力,工分值又非常低,在生产队基本分不到钱。鸡蛋给老人,孩子吃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卖给供销社,平时家里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肥皂牙膏,孩子的学费,纸笔书本等就靠这群鸡支撑。
原来我裁剪的布料是带回家用家里的缝纫机做,简单的自己用手缝。房东嫂子看我用手缝,就说;用我就的缝纫机做。我也就不客气。房东大嫂看我会做衣服,就买了一块布料,让我给她家大的三个孩子每人做一条裤子。我拿着布料反复的研究,采用套裁,硬是给房东大嫂与家里的小四也挤出一条裤子。房东大嫂高兴的见人就夸,说我三条裤子的布,能做出五条裤子。当时钱紧张,但布票更紧张,有钱也难买到布。后来又帮房东家的孩子做了几件衣服。
有人也许会疑惑,一年一个人才那么一点布票,我怎么可以有布做衣服练手艺,还能有保存下来的这几张布票。说实话我真没有缺过布票,因为我的工作属于重体力劳动,在钻机上是46斤定量,到测绘物探是43斤定量。我每个月也就吃二十斤左右,余下的粮票经常帮助粮食不够吃的同事,与农村家属来探亲的同事。他们就送我布票,发的各种票证。我才能有了很多布票。每年用不完,就到供销社换成新布票,当然也给售货员一些布票。也才有了保存下来的这几张布票。
往事如烟,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缝纫机也从家庭三大件的位置上光荣下岗。现在各种化纤面料的衣服是琳琅满目,供大于求。我好不容易学会的这门手艺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再说年纪大了,眼花手不稳,脑子迟缓,记不清那些变幻莫测的数字,也无法大展宏图。女儿,外孙女都觉得学这个手艺没有实用价值。唉,好在留下这些美好的回忆,自己有空慢慢回味吧。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8121
评论列表(30条)
深情回望,布票往事,灵动抒写,将那年那月的情境深邃呈现,令人深有共鸣。
@锦瑟黎燕:难过的昨天,好好珍惜今天。但愿明天更好。
咱们这些从那个艰苦的岁月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日子,穿补丁衣服很正常。小孩子都盼望过年,过年能有新衣服穿。
你还保存了这么多布票呀,在那时,这算不算是富有的小财主。三条裤子的布料,在你的精心的设计下,竟然做出了五条裤子,你真是巧媳妇能做无米之炊呀。
@四格格:这是最少的,最多时到了春节前我手里有八十多尺布票没有用上。经常到供销社去换布票,售货员都认识我了,问我从那里搞到这么多布票。我说是几位同事托我帮忙换的。当然一定要给了售货员一些,免得找麻烦。
这都是我奶奶这位老师教的。
那时候布票粮票都是财富啊!八十年代中期,偶尔供销社才有不要布票的棉布,消息一出,瞬间抢空。一般去个体裁剪户做衣服,要等很久,去问好几回才能做好。自己会做衣服,那是高手。[赞][赞][赞]
@惑矣:是的,也许这就是艰苦与幸福并存吧。地质队常年工作在山区,风餐露宿,可待遇确实比一般工人好。粮食定量高,工作服,有单,有棉,还有雨衣,雨鞋,单翻毛皮鞋,棉翻毛皮性。工作三年,外衣工作服就够穿的。再说常年在小山村,也不需要打扮。还有野外津贴,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差不多了。
所以有了;远看一群逃难的,近看就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钻探的,掏出一张都是五元的。
@地质之花:那时候,虽然一线辛苦一些,但收入确实不错,真正能做到收入向一线倾斜。也真有些家庭负担重的同志要求去一线。公平。
往事云烟,灿烂生活。
@2272 张英辅:都过去了,年过古稀,只求平平安安就好。
手上还拥有这样的票证,太有纪念意义了。见证历史、见证生活的印迹。
@轻品慢尝:也不知道怎么存下来的,在一个铅笔盒里发现的。
那年头,实难忘。现如今,大变样。
@一池烟雨:那些年生活是艰难,可没有那时候的艰苦奋斗,哪会有后来的快速发展。
这是时代的烙印,美好的记忆。
@华章秋韵:现在回想起来,咱们这一辈子经历的太多了。过去的日子是艰苦,可苦中也有甜。
布票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那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很佩服芳姐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和乐于助人。
@豫莲芳草:心灵手巧不敢当,全靠刻苦钻研。乐于助人倒是真的。能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我生活的快乐,遇到困难都能有人帮助。
当一个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天天算计怎么占点便宜,时间长了,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
我们小时候,布票永远都是不够的,因为要接济乡下的亲戚。
@难诉相思:农村下地劳动,特别费衣服。你们家都是善良的好人,本来布票就非常紧张,也只够一人一年穿一套新衣服,还要接济乡下的亲戚,为你们家点赞。
布票粮票,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两大票证。重要性仅次于人民币。贵州省的发放标准是人均一丈五尺七。布票什么时候废止的记不清了,粮票1986年都还在用。那个年月,家境好的人家布票不够用,家境差的人家布票用不完,于是黑市上有人卖布票有人买布票,一旦被抓住还要被判刑,罪名叫贩卖票证。现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布票粮票的故事,这几张布票已经成珍贵的文物了。
@情满乌江:各个省发放的标准不一样,但也差别不大。家境差的不是布票用不完,应该是没有钱买布。虽然那时候的布几毛钱一尺,但有的家里孩子多,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缝缝补补又三年。有的地方基层干部不许养殖,不许这个,不许那个,搞得农民没有来钱的地方。生产队工分太低,很难分到钱。我见到农民养兔子的最多,上面来,就说是小孩子喂着玩的。再就是养羊,因为它们吃草,不需要粮食。还有的房东编筐,也都是偷着卖。胶东农民为什么富裕,因为那里有很多副业,女的基本不下地,在家绣花,麦秸,玉米皮编织等。
对于贩卖票证,我知道。所以我去换新布票时就说是帮同事换的,售货员要,我也不得不给他们一些,就是怕他们找麻烦。
看老师的文章,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过去,我记得我们那时每年发1.7丈布票,还有那时的女孩子都会做针线活。就连我还会穿针引线呢。
@邯郸常跃进:是的,有些老电影就提到战士的针线包。前几年宾馆还有配备针线包的,里面还有两个扣子。三年没出门,不知道外面如何变化。
很多男同志针线活做的比女同志都好。裁缝师傅也很少有女同志。现在都是机械化一条龙流水线,裁缝店也绝大部分关门大吉,很多老手艺也忘得差不多了。
很实在的回忆,容易引起差不多年龄人的共鸣,您心灵手巧,一家人穿衣的问题一定搞得妥妥当当。农村人还能自己织土布,我上大学时都是穿着母亲织的土布衣服。
@诚厚:我们单位一些菏泽地区的也有穿土布衣服的。胶东没有棉田,也就没有土布。
我天生愚钝,就是喜欢跟着别人学习。家里穿衣真没有太为难。后来有了的确良,地卡,涤纶等化纤面料的衣服,布票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看了您的文章的感觉真好!博主心灵手巧,那个时候的妇女真勤劳朴素,男人也没有小三。好羡慕!!!
@紫潭的博客:那时候生活是清苦,但社会上风清人善良。没有吸毒,没有买卖人口,孩子绝对丢不了。家庭稳定,没有小三小四,没有卖淫嫖娼养情人包小蜜。还有一个好,就是工人有个铁饭碗,医疗免费,孩子上学免费,住房几乎免费。食品安全放心吃。
@地质之花:那还是那时候好!
@紫潭的博客:可那时候谁也没有大鱼大肉吃,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穿的也很紧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没有汽车,电视,冰箱,个人没有手机。单位里有小车也不普遍。家里有个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就很不错了。
@地质之花:这么苦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