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度的高温里奔波庄里和另一个小城好几天。热的汗毛贲张,烤的大汗淋漓。发现俺们小城竟然全国第一了。破天荒啊,狠狠的碾压了火焰山吐鲁番!还有一个消息吃惊不小,李玟死于抑郁症。我不爱看唱歌,但有一个广告印象深刻。相当长的时间里,李玟穿着一袭豹纹裙,随音乐热舞着,风撩起秀发,奔放而张扬,挥洒着火热的生命力。那是黄金时间,我没记住广告商品,但牢牢记住了李玟。
抑郁并不是个新词。刚能读懂小说的时候,我就认为中国的林黛玉和外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抑郁的性格,并就抑郁和忧郁与爸爸展开过探讨。但抑郁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应该不是太久。小时候跟着父母住在学校里,学校本身就是天主教会的产业,依傍的村子里大半的村民都是天主教徒。六七十年代,教徒和学校的老师,应该都属于思想领域需要重点改造防范的人群。被设定原罪强制反思、互相之间的窥伺和密报,都会造成头脑风暴甚至崩溃。所以我见过不少行为怪癖、孑孓独行、闷闷不乐、低头走路从不看人的人。他们很抑郁。村子里人们不会说这么文雅的词,他们会叹息着说“魔道了”。
但根据十年后他们的性情变化,我总结出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在“魔道”的表象下,保持着理智。或者说是在装聋作哑以自保。
也就是说,很少有集体抑郁的。那种真抑郁的人,多半都是有个人的、不足为外人道的遭遇和难以解开的心理疙瘩,找不到可以依据的同类事例和同理比拟,百思不解,走投无路,或者还有自责的因素。渐渐就情绪低落、言语迟缓、认知严重偏差,钻了牛角尖。这大概就是抑郁症了。
随着八十年代对教师和宗教政策的宽松,那几个魔魔道道的老师和教徒都成了高高兴兴的正常人,他们站在讲台上妙语连珠,还有幽默的自嘲自讽。教徒们则匍匐在天主的脚下,放声唱诵经诗,沐浴着主的光辉,心灵焕然一新,毫无阴霾。
唯有一人,在那一段举国都欢庆欣喜的大环境里,仍然缩着肩膀低着头,看样子似要找地缝钻进去的样子。因为,他的魔道与大环境无关,他从来没有受过迫害,他完全是自己的因素才魔道了的。
老师们都亲切的招呼他“之申”。之申在这个学校曾经是风云人物,老三届最卓越的学生领袖。他头脑极其缜密,学习成绩优异。还有着非凡的领导能力。在那样一个各领风骚,人人都要造反的年代,他罕见的梳理好了学生与老师与校领导之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保护了老师,也令学生们没有犯下日后自我谴责的过失。他享有来自学校和同学各方的尊重与信赖。学校开会,他总是被校长请到台上就坐。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这样溜着墙根走路了。从老师和爸爸那些学生的议论中,我大体知道了之申的“堕落”轨迹。
之申高中不知毕没毕业,就参军入伍了。优秀的人在哪儿都是优秀的。很快就被部队保送上了大学,这在世代村居的乡土社会太值得骄傲了,令人羡慕!那时候的之申,是学校里用来教育后生的榜样。天高任鸟飞大概是他最笃定的信念。
附近村子有一个女子,也上过初中。长得玲珑剔透,小嘴能说会道。那时候这种有文化又漂亮的女子有很多出路。这女子就被公社选中进了文艺队。后来又被县里文艺队给要走了,越发的精灵活跃,引人注目。县里的革委会某个头儿,收她做了干女儿,后来也被保送上了一所中专。多年后,我的单位就在那位革委会头儿的胡同对面,老态龙钟的老头子已然步履蹒跚。单位的老大姐们都知道,他有这种聪明伶俐的干女儿十多人,有的保送上大学,有的直接转正,变成非农业人口了。
不知之申怎么和这女子认识的。反正两人还没毕业,这女子就怀了身孕。那时毕竟还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怎可能见容这样的丑事?两人都被各自的学校开除了。这可比当初去上学轰动多了。据说这女子的老娘围着两个村子骂了好几个月,才渐渐没人敢当面说三道四了。
我认识他们的时候,那个孩子已经两岁多了。他们大概从这件事的耻辱中开始寻求翻身,也是要继续生活吧。女子又去找了老头子,老头子那时还在位,给她安排到学校里来代课,教文艺。就住在我家对面的南房里。那个男孩儿长了一个梆子头,言语不多,整天跟在他妈妈身后。但这个王老师显然对孩子没兴趣,那蓬头垢面的孩子不哭不闹不调皮,看人的眼神专注而平静。
之申也被安排到县里的拖拉机站做技术员。那个拖拉机站设在一个叫做东大洼的盐碱地上,周围寸草不生,经常是他一个人住在那里的窝棚里,毕竟只是一个临时工。但他肯定能胜任,军校也不是白上的,修理拖拉机远比建造军舰和坦克简单多了。休班回来,那时候的之申还能笑吟吟的和爸爸说说话。
生活就像流动的水,从来就不是永远的一种状态。随着山东沿海生产一种小型拖拉机,农民自己都能买的起了。县里那些庞大笨重的拖拉机彻底被时代抛弃。之申失业了!大概又是王老师去县里找了人,给之申也在学校安排了一个活儿———打钟。
之申服从了!但也从此蔫下去。他们一家都搬到大钟下面的门房里,王老师弄得屋子里乱糟糟脏乎乎的。之申低着头,弓着背,见人没有一句话。王老师上课排练节目,他时常就贴着墙根走过来,附在王老师耳边说句什么话,王老师横眉立目答应着,他就回头慢慢的走了。在见证他走向卓越的充满荣誉和成功的母校,老师还是那些老师,校园还是那个校园,他却已经不是那个坐在主席台上的学生领袖了。打钟人,相对于做饭师傅和校工厂的工人,属于最低层。
痴痴呆呆的之申,好像哑巴一样,嗫喏着说不成话了。却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打钟,他把上课、下课、吃饭、睡觉、起床,分别打出不同的节奏,周边三里五乡都能根据他的钟声定作息。他的心里已经完全摒弃了这个世界,还值得得他惦记的好像只有打钟与王老师这两件事了。
那口巨大的铜钟,直径有一米多,比一个十岁的孩子还要高。是教堂早年所留,闪着纯金的光泽,悬挂在一个高大的粗木搭建的架子上。据说还有一口小钟,经过了各种打砸洗掠,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之申在下面拉动粗绳,大钟就嗡嗡的轰鸣起来。我那时就深刻的理解了钟与铃的不同。钟声远比铃声要宏大要悠远的多。
不幸的是,那所学校后来也撤销了。听说王老师又是一番活动,去了县里的职教学校,之申不知找了个什么活干。没几年,王老师因为一个主任的位置与人争强斗狠失败,生了一口气,竟然死了,才四十多不了几岁。都以为之申也就此完结,因为两个儿子都去了南方,他一个人几乎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信念。
但是,之申一反常态的清醒了。就像一个沉酣噩梦的人蓦然醒来,他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新奇和眷恋。一个人看书,下棋,什么东西都能修理。也会乐呵呵的与人聊天,腰也直了,眼神清澈有光。他一直活到现在,完全就是一个乐观能干的睿智老头儿。
为了年轻时的一个轻率,他抑郁了整个的青年和中年。不知他在漫长的人生浊水中,在悔恨与羞耻中,经过了多少的垂死挣扎、自我挽救。终究是聪明人,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看到新世纪的人们对于性如此开放,之申会不会为自己失去的美丽年华而跌足长叹?年少冲动,但没有伤天害理。老年的之申应该能这么想。
倒是那位早死的王老师,她好像很豁达很开朗,整天面带笑容唱着歌,在那些异样的目光前走来走去,蹦蹦跳跳很可爱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对之申冷眼呵斥,对孩子和家务懒得搭理。只要没课她就躺在凌乱不堪的床上睡大觉,从晚上睡到第二天中午。孩子饿的跑出来站在别人家门口呆呆的看人吃饭,我妈妈总是招呼那孩子来我家吃,眼神里充满怜爱。一次吃西瓜,那个孩子坐着小板凳一声不吭乖乖的啃。等大家回过头来,发现他手里只剩了一张薄薄的绿色瓜衣。我们都笑了,而妈妈眼里有泪光。
现在回想,之申和王老师,或许王老师才是抑郁症更严重的那一个,只不过她用阳光的假象掩盖了病症。后来为争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就至于去死,那也是抑郁叠加之必然的结局吧!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7389
评论列表(33条)
你将两位抑郁症的夫妻命运与遭遇灵动抒写,情景交融,好有内在张力,令人感慨万千。
@锦瑟黎燕:那时候,这种事情足以毁掉人生。可惜!
人有时真的是需要自我挽救的,博文读后由不住感叹。
@2272 张英辅:自我挽救,很难,但也能成功。
此一时彼一时……无语。
@一池烟雨:彼时,就是没顶之灾。
严重点赞二楼观点!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风雨好!
沉重的人生感叹!深切的人性关怀![赞][赞][赞]
@轻品慢尝:人的一生真不容易,一失足便是半辈子。
之申的抑郁,是因为他那段时间完全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当阳光重新照亮、温暖他时,他的抑郁自然消失了。说明抑郁症是和生活环境,精神状态有紧密的联系。李玟那么活跃、乐观的人,她的艺术生涯也算是成功的,患上抑郁症似乎让人难以置信。所以现在提倡心理医生对患者提前进行干预,帮助疏道、医治。你说的之申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四格格:可能之申这情况,在一个陌生环境里更能自我疗愈。他在学校里,面对着一群无颜面对的老师,其实对心理是个巨大的压力。
王老师总是求人找人,可能也是下意识对抗抑郁的一种表现。可惜那时候人们对于抑郁症几乎没有概念。
你写的之申的故事,太让人感慨了!不禁想起早年我父母的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我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之申的影子。
@难诉相思:所以,之申们的存在,看似自身的问题,其实也是时代的问题。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但之申与王老师的遭遇令人叹息,情节寓意深长,发人深省。
@清河君:现在看,这种事比比皆是。那时候就不行,自己心里就过不去。
以前没有“忧郁症”这个词,周围也有想不开的人,其实就是忧郁症。我一个朋友的妹妹是位老师,病了之后整天寻死觅活的就一直住院治疗,当时是快过年了,就把她接回来,爱人跟她说:我出去买点东西咱们好过年,马上就回来。就在爱人离开一会儿的功夫,回来就听见哐哐的声音,赶快进门,看见那位老师正在用刀在剁自己的手腕。可见“忧郁”病人有多痛苦!不惜用这种残忍伤害自己。
@悠扬琴声68:那时候,自杀了,就一句想不开。从没把这当成病。用病人自己的说法,就是想死,感觉死是一件很美好很渴望的事。
读完博文,一声叹息!好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
@李宗宾19481957:他俩迁延很多年,要是有现在的心理干预,都能恢复正常。唉!
欣赏佳作,天气炎热,注意防暑![汗][汗][汗][汗][汗]
@风雨:风雨保重!
是不是太早慧的孩子,人生都没坦途啊。
人生真的是太tmd 的憋屈。
@霁月:是呀,那么大好的前途,人品也不差,就这么憋屈大半辈子。可惜!
一个轻率的举动,改变了人生的发展轨迹。之申是可惜的,从精彩的故事中看得出,王老师对之申并没有真感情,她当初爱的并不是之申这个人,是军校的大学生。之申始终是清醒的,把一口钟敲得那么好,是工作的认真和能力,抑郁只是一种低调的表象。老了,对两性关系的社会宽容度大大增加了,之申也就完全可以成为正常的自己。
@诚厚:我也感觉是王老师的虚荣,加重了之申的心理阴影,自己也把自己逼到绝路。
一个人的命运,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总是随着社会变革而起伏,这是人的可悲!欣赏好文!问好!
@梅岭闲人:所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闲人老师好!
之申的人生故事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千,为他痛惜,那么优秀的人才,被时代摧残成抑郁症患者,成了打钟人。所幸老年能自愈康复,也算是个奇迹。
@豫莲芳草:那时候,这种事不被人谅解,而且自己也深以为耻。现在大学生允许结婚,抱着孩子参加毕业典礼。
看了让人痛心!
[难过][难过][难过][难过][难过]
@风雨:错生了时代,真的很痛心!
荒唐年代的荒唐事,一把辛酸泪。[难过][难过][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