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村落的热爱由来已久,几年来我探访过河北、河南、山西、特别是散落在太行山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近百个古村落。然而、皖南的徽派古民居是我很早就有想见识一下的愿望,可惜因忙于工作而不能成行。前不久、一朋友通过微信转来一段皖南“阳产土楼”的小视频,这个依山而建的古民居令我十分震撼!
如果说古村落的诱惑对我始终是一种钟情与向往,不如说古村落对我也是一种病有一种不去就治不好的感觉,这次阳产出行之前、在网上做了大量功课,因阳产村地处山区想想乘什么交通工具都不方便,于是,决定自驾前往,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往返二千余公里总算亲眼目睹了这个“阳产土楼”古村的风采。
徒步在山路之间,眼前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岁月的土楼是那样古朴而安祥,村上和蔼可亲的村民更是憨厚纯朴,一种真实让心儿一次次感动!我用手中的相机纪录了这里的一切。有些画面难免重复,是因为总怕丢掉还有舍不得它的唯美,写几句话配图(以下借用网络文字介绍,在此向文字原作者致敬!)一并分享给支持关注我的好朋友们!
阳产,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阳”,意指面向阳光,“产”在当地的方言里意为陡峭,群山之中的向阳之地,故名“阳产”。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同父异母弟姬友于郑地,即今陕西华县一带,建立诸侯国郑国,史称郑桓公,为郑氏开族始祖。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郑氏分散避乱,其中一支迁至丹阳郡,即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一带。
在历代的战乱中,屡经迁徙,从丹阳至安徽歙县,南宋战乱期间又从歙北迁到歙南的深渡镇定潭村。明末清初时,郑氏分支由定潭迁至阳产,至今三百多年,渐成大村落。避乱隐居之地,山高路远,山民只能就地取材,凿石筑基,夯土成墙,采竹成筋,伐木为梁,烧土成瓦。
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多种农作物生长,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阳产土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四周群山环抱,不愧是隐居避世之地。阳产土楼,是徽州土楼的典型代表,也是徽派建筑的一支奇葩。
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
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徽州阳产土楼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
阳产村的土楼,现有民居372栋,其中284栋都是土楼,是皖南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土楼群,依山傍势,错落有致,村中的年轻人早已迁到山外居住,大多人去屋空,但是各地游人却远道而来,把土楼当成稀奇一样游览。
土楼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也是历代山民繁衍生息之所。千百年来,我国农村的建筑格局,从草木结构,到土木结构,再到钢筋水泥结构,土墙房的历史非常长远。阳产土楼保护完好对当前研究我国古老建筑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古建中国致力于打造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致力于弘扬传统优良文化,继承古人以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非凡创意及重要功能,唤醒建筑中缺失的中华历史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723
评论列表(6条)
值得一读的游记。文字精练,图片靓丽。问好李老师!
@晓舟同志:谢谢老师支持鼓励!感谢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平台。祝福问好!
微州土楼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土楼远看就像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大饱眼福啊!谢谢您的介绍,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蓓蕾含香:谢谢友欣赏美评,这土楼非常不错,难得一见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图俱佳,精美纷呈,颇有格调。
@锦瑟黎燕:谢谢老师支持鼓励!问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