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读《红楼梦》,能寻出一万个“破绽”来!呼呼啦啦,众多的“红学家”、非红学家,后生晚辈痴男女,将那书里书外种种、种种是与不是,挖呀挖呀挖,辩了又再辩,一发而世世代代不可收。
俺读《红楼梦》,也“找茬儿”,一直不喜欢那个薛宝钗,典型的“心机女”。就说四十回和贾母缀锦阁下吃饭行酒令那出。黛玉急不择言间将那《牡丹亭》,《西厢记》里“淫词艳语”:“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捅咕在席面上。别人犹可,唯薛宝钗警觉无比且知其出处。
这薛姑娘确实是个有手段的。为给自己铺一条嫁往贾府之路费尽心机。她人前并未揭穿“西洋镜”,否则,那将扬起一场轩然大波,还不生生把黛玉淑名彻底搞没了,这同时,她自己的懿德岂不是也沾了灰尘撇不清。她偏生私下“教诲”黛玉说:你我只该作些针线女红之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看也罢了,最怕是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说得那黛玉一时含羞,作声不得。
也是,黛是黛,钗是钗。这些大观园儿女的生存状态中可见,封建礼教束缚下,任谁,都活得颤颤巍巍。
也是在这一回,贾母将“软烟罗”赐予黛玉做窗纱。
若说这“软烟罗”好有诗意!不由人心生欢喜!
听贾老夫人怎么解。说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为什么软烟罗不赐予宝姑娘?
是贾母偏心,黛玉偏得。抑或昨日偏心、偏袒着,后来或原本是不待见的?
个中玄机,很多。俺就是个泛泛读的。只过目,不过脑。
看这回,俺只记住了软烟罗,却又色系不辨,只是闭目揣摩,混想一会儿罢了。那大观园里原本处处明明灭灭,有谁打碎了颜料盒子一般,色彩斑斓猛虎也似……可叹!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6657
评论列表(31条)
色彩斑斓软烟罗,红楼故事传千秋。
良辰美景奈何天,金童玉女竞自由。
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任张罗。
远远看去似烟雾,所以叫作软烟罗。
贾母偏心黛玉得,只缘原是亲骨肉。
解梦红楼写札记,琳琅满目铺锦绣。
@阳光笙箫支剑笙:信手即点睛,行行显才情!谢谢!
幸亏有一部《红楼梦》,才让得那么多人端起了红学家的饭碗,一个个字的抠,一个个情节的挖,太辛苦他们了。在《红楼梦》里,人们对宝钗似乎评价不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宝钗这种八面玲珑的人,才能左右逢源。
@四格格:格格说得极是,依仗巜红楼梦》成名成家的真不在少!现实中的薛姑娘更是层出不穷!
自古人生悲叹多!
@2272 张英辅:诗歌就是用来感叹的!多写哦!亦多多保重!
那个秋香色,是不是咖啡色?
@惑矣:秋香色是指兼有黄味和绿味的系列色,秋天空灵,以之冠名。其比黄幽深比绿雅致,是复色.。又:初秋为秋香绿,深秋则为秋香黄。
哈哈书上説哒!
早安!迟复为歉!谢谢博友提读![花][花][花]
@柳絮晗烟:谢谢!明白了秋香色。受教!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读不尽的《红柳梦》。
@轻品慢尝:可不是!怎么读都不厌,且每每有所得!问安![花][花]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我看过《红楼梦》,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的。我也不喜欢薛宝钗,说明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太成功了。欣赏您的读书札记!
@诚厚:不同角度切入,有不同感悟!堪称“百科全书”!
搁在现实生活中,薛姑娘会如鱼得水乎?
文脉丰厚,厚积薄发,读书札记,颇有格调。
@锦瑟黎燕:嘿嘿,读得粗泛,架不住深究,露怯!承蒙夸赞!
晗烟看书还是仔细啊!我看了两遍《红楼梦》,里面的细节都记不住了。
@难诉相思:你有专业,又有医术,还读了许多大部头名著,已经令人歆羡啦!不知怎地,俺偏是细节记得清楚!哈哈周末愉快哦!
我是上大学时看的红楼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只注意故事情节,不记细节,我都不记得软烟罗是什么物件,今天才知道了,真是赌博受益。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穷困潦倒,可后人因红楼梦书发财的人比比皆是。
@豫莲芳草:纠正:读博,
@豫莲芳草:是啊!世间多有沽名钓誉之人!
俺也是零零散散地读这本书,终是有所受益!记得第一次读是借别人的,还有些故事呢!
“软烟罗”好有诗意,不由让人心生欢喜。
@霁月:嗯嗯 我也是这个感受!谢谢提读![花][花][花]
欣赏妹妹好文笔写出的大立意的精彩文章![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承蒙姐姐夸赞啦!这部“红楼梦“真真让人不同程度受益。即便是泛泛读,也是艺术享受!
近来可好?也不常见呢!祝福一切安好![花][花][花]
红楼吸引多少国人,梦里学者纷纷投入。曾记当初沪上当兵,被引买了早期版本。
@阿诚56027:那时候的兵,银子极少,好在那时候的书还不是“天价”!某种意义上讲话,你还是“赚”大了![咧嘴笑]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特别封建礼教,为人处世,贾老太太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是大观园里的定海神针。
@四格格:赞同,大家族,小社会!
杂书看多了,易生情,就不可救了。也许,放在今天,仍是一句大实话?
众多红学析红楼,不如柳絮细节抠。
一句找茬耐思忖,可见晗烟缜密周。
@玉梅:诗语雅评,见字秋褀!遥握![咧嘴笑][咧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