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学家袁宏道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主持陕西乡试,返回京师途中游嵩山,写下了五篇游记。其在《嵩游第四》这篇游记里,讲述自己登上嵩山的中峰巅,山巅一侧有一处已经颓败的居室,室侧有一古井,井水晶莹透亮,遇旱都不干竭。在井的前方有一小山峰,宽敞平阔,袁中郎怀疑是古代封禅遗留下来的祭坛,于是便问当向导的道士,“此处是峻极上院吗?”道士一脸的茫然,中郎便笑着说,“若是刘伯寿当向导,定当没有不知为何的苦处啊。”
刘伯寿是谁呢?刘伯寿,洛阳九老之一也,清人褚人获编的《坚瓠集》有载,刘伯寿筑室嵩山下,每登嵩顶回,则于峻极院记其岁月,捐馆之年记曰:“余今年若干,登顶七十四次。”后王辅道与其孙之静共游峻极院,作一绝云:“烂红一点出浮沤,夜坐嵩峰顶上头,笑对松窗谈祖德,当年七十四回游。”
袁中郎告诉道士说:据野史记载,刘伯寿曾筑室嵩山下,每次登上嵩山山顶,回后都要在峻极院中记下登山的日期及次数,这样记下来,共登顶七十四次。刘伯寿妟是洛阳九老之一。他有两个美妾,名叫芳草、萱草,皆秀丽而善音律。伯寿出入嵩山皆乘牛吹铁笛,二美妾则以蕲笛和之,悦耳的蕲笛声与高亢的铁笛声相和,飘扬荡漾充满了整个嵩山山谷。伯寿骑牛前行,蕲笛声则跟着前行,牛一停止,蕲笛声也跟着停止。停止后,两美妾即倾壶觞,刘伯寿尽醉而归。嵩山一带的人都以为他是地仙。
这样的飘逸、潇洒、随性、自由的做派,不是神仙,还会是谁呢?也难怪他活得长寿。
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蕲笛。
蕲笛,是用蕲竹做的笛子。蕲竹是蕲春四宝蕲艾、蕲蛇、蕲竹、蕲龟之一。蕲竹如何为宝?韩愈有诗曰:“蕲州竹簟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环奇。”白居易在《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中亦有讲:“卧簟蕲竹冷,风襟卭葛疎。”用蕲竹做的笛子“蕲笛”自古即有美名。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载:蕲竹,亦名笛竹,以色莹者为簟,节疏者为笛,带须者为杖。用它做的竹笛、萧管,音质清幽柔和,有细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盘之妙。南宋诗人洪适在其《喻江宁欲遗蕲笛辞之 》一诗中写道:
蕲州美竹今古名,白云吹裂笛一声。
臞儒所对笔墨客,长物虚寻疏比僧。
还君不用君莫怪,绮窗办得千金买。
谁与移根到草堂,它日风来听天籁。
“蕲州美竹今古名,白云吹裂笛一声。”只此一句,可见蕲笛当时的赫赫声誉了。
百度搜索“蕲笛”的条目下,有好几个故事,均有趣,兹选取两个以记之。
其一,宋·孔平仲《孔氏谈苑·赵昶婢善吹》:“朝士赵昶有两婢,善吹笛。知藤州日,以丹砂遗子瞻,子瞻以蕲笛报之。”
子瞻即苏子瞻苏东坡,东坡先生以蕲笛回赠朝士赵昶,可谓投其善吹的婢女所好,可见蕲笛在当时的珍贵。
其二,清·徐士銮《宋艳·丛杂》:“﹝刘伯寿﹞有二妾名萱草、芳草,皆秀丽,善音律。伯寿出入乘牛,吹铁笛,二草以蕲笛和之。”这个与袁中郎在游记中所讲述的一致,只不过袁中郎在前朝,徐士銮在清朝,最早出处在哪儿,不得而知。不过不要紧,它并不妨碍蕲笛在千年文明史上的影响与地位。
只是,嵩山我至今还没有登过,期望有机会登上中峰巅时,也能当上一回神仙,邂逅云中飘来的蕲笛声声。 (2023.6.27写)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6522
评论列表(14条)
霁月的此篇佳作,将蕲笛的来龙去脉与嵩山的文化风华联袂,以丰厚文脉,开阔意向,卓然文采,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给人以引领与陶冶,不亦说乎。
@锦瑟黎燕:谢谢燕子姐姐嘉评。顺致夏安。
当年电影《少林寺》中一支《牧羊曲》风行于世,让我知嵩山,知少林寺,知牧羊曲,便以为这就是嵩山了。今天读你大作,方知嵩山有蕲笛、有刘仙翁,还有许多典故。若有幸能听得”白云吹裂笛一声“该是多么荣幸。
@四格格:是的呢,也是多读书的好处。谢谢格格老师。
君之怀古之幽情,岂不让人深深共鸣也!
@2272 张英辅:谢谢老师,顺致夏安。
听君从容叙,似闻蕲笛声。[赞][赞][赞][花][花][花]
@柳絮晗烟:谢谢您,真是好。
只知蕲艾,不知蕲笛。孤陋寡闻者也。学习受教!
蕲笛,是用蕲竹做的笛子。悠扬、好听。高手在民间~
美文!引以为同调。
霁月的此篇佳作,得到了资深作家理洵的品评,在我还是很少见的。
拜读欣赏:篇篇佳作,连连被荐!
好个霁月老师,一段游记佳话吊足了阅读胃口,对佳话引出的主题蕲笛的阅读有如饥似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