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教师问

语文教学 互联网 刷新课堂

读书时,语文课是我最期待的课。老师会与我们分享很多趣事:广告上的错别字,电视剧里的错误成语,一句绝妙的歌词,带有价值输出的时事评论……如今我作为语文老师,从教也有五年了,在课堂中经常努力做到“有料、有趣、有效”:展示琵琶行的演奏视频,讲苏轼的“酒肉”人生,以岩彩汉服的碰撞来讲述文化自信,由剧组“白猫之死”讲到动物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相比于开始从教时学生的欢呼雀跃,现在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抓住了;我还是一样“有趣”,但他们的胃口却越来越难满足。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注意力经济蓬勃的当下,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和野心远不是过去的课堂所能承受的,可以说我们都是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的一代人。短视频、B站UP主花样百出,好奇心被提高到一个难以满足的阈值,手机游戏的即时满足又极大地降低了获得成功快感的门槛,以至于对“又长又臭”的文本失去了耐心。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知识随处可得,如何重燃好奇心,保持对探索未知的雀跃,又如何承受“寂寞”的求知旅程?这是学生和我的共同困境。

(提问者: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青年教师叶静)

 

叶老师好!

看得出你是一位很有才情的语文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语文课“有料、有趣、有效”,你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诚如你所言,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能获取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前教师垄断知识和书本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就失去了敬畏,学生从手机游戏里获得成功快感的门槛降低,他们对(研读)文本就失去了耐心。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缺失,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你的困惑,相信也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困惑。不在困惑中突围,就在困惑中迷失。有道是: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此刻,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冯骥才小说《神鞭》的主人公傻二,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凡读过冯骥才的小说《神鞭》的人,都不会忘记小说中有着一条又粗又长、又黑又亮的辫子的主人公傻二。只见他,把那条辫子使用得出神入化,把在天津卫横行的那些流氓地痞、洋鬼子抽得屁滚尿流。国人扬眉吐气,送给他两块匾,上书:“神鞭”、“壮我国威”。当我们都在为这条辫子叫好的时候,不料傻二却把这条号称“神鞭’’的辫子剪了。为什么要剪呢?原来傻二在战场上与洋鬼子作战,人家用洋枪洋炮,他用辫子就很吃亏,所以就剪了:也学洋鬼子玩枪炮,还练成了个神枪手。傻二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好,该丢的时候还得丢。洋鬼子能玩枪炮,咱也能玩,一变,又是个绝活!”用当代人的眼光看傻二,傻二不愧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改革家。但傻二毕竟只是个文学形象,而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那可是我国古代一位实实在在的改革者。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年威胁,他做了两件事:一是修赵长城,不教胡马度阴山!二是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穿上胡人的衣裤,学胡人骑马射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在战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提起赵武灵王就赞不绝口,称他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英雄。傻二和赵武灵王的共同点就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的高中生出生在大数据时代,有人说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九零后、八零后以及更早出生的人是“新移民”。新移民怎么了?照样能漫游互联网。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一点都不会少,何况与学生相比,我们闻道占先机,术业有专攻,有效辨识媒介信息、做出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准确判断的能力也比学生强,指导起学生来照样绰绰有余。就算学生在某些领域获得新知识跑到了我们的前头,也没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不也常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现象吗?我们不也一直提倡“教学相长”吗?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加工,不但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明晰知识的内涵、外延,还要知道如何采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合适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有效学习,我们仍然大有作为。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一句,课本上的注释:争,通“怎”。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学生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注释则有“争相”“争先恐后”“奋力划出”等几种。几个学生就来问我,到底哪种解释是对的?我回答:都对。诗无达诂,你觉得哪种解释最合理或最合你意,你就选择哪一种。学生似乎觉得我是在和稀泥,岂能轻易放过我,继续追问:那老师,您选择哪一种?也说说您的理由。我们洗耳恭听。

我说我选择课本上的解释。学生相视而笑,我知道他们的潜台词:您是老师,当然要维护教材的权威性了。不能自圆其说,焉能让他们信服?我说:

从叙事的技巧看,“怎”在这里有尺水兴波之效,“争相”“奋力”就显得平铺直叙。这一声“怎渡”,好比新媳妇回娘家,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脸上的脂粉变成了红泥巴……,都是乐极生悲,让人啼笑皆非,平添许多乐趣。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在一两天之前,我想出外去游荡,我心爱的姑娘,她坐在我身旁。那马儿瘦又老,它命运不吉祥。把雪橇拖进泥塘里,害得我们遭了殃。尺水兴波才能引人入胜。大词人李清照冰雪聪明,不会放着这样的技巧不用。

学生仍然不服,继续质疑:既然“争”通“怎”,怎么渡?说明词人对怎么把船划出去还没有拿定主意,还在犹豫,犹豫不决时能“惊起一滩鸥鹭”?

我解释道:我的理解,“惊起一滩鸥鹭”是倒装句,应该紧跟在“误入藕花深处”后面,正是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才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是回过神来的叹息,和新媳妇那句“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相似。

学生大乐。

于是我有叹焉:大数据时代,教师若能华丽转身,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和推荐者,放下身段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照样可以赢得学生的敬重。

你提出的“重燃好奇心”可谓切中肯綮。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数据时代学生好奇心的缺失,就是在信息的花花世界里迷失了本心,跟生活水平提高后孩子对美食的兴趣下降类似。但只要厨艺精湛,重燃孩子的食欲并非难事。互联网再发达,大数据再丰富,都降低不了教材的权威性,代替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主导是帮学生找回迷失的本心,重燃对知识的好奇心的关键。

几年前我应邀到一所学校上“研讨课”,校方“点菜”,让我上一首古诗词——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古诗文网上对这首诗的赏析学生也了解得八九不离十。该校全体语文教师都到场,师生们此时唯一的好奇心就是:看你怎么讲?

我是这样导入的: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寺庙?到过的请举手。当即有十多位学生举了手。我问其中一位举手的学生:你在寺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说一说,让没有到过寺庙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感。那学生气哼哼地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烟熏火燎的,熏得我眼泪直流。我笑道:这位同学,其实你“看见”了,看见了寺庙里的香火旺盛。转而问其余到过寺庙的学生:这些香火是谁点燃的?学生纷纷回答:是香客、信众!我追问,他们为什么点燃香火?学生答:他们想求菩萨保佑。我点头,哦!原来他们是有求于菩萨。这些人啊,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才到寺庙来。对这样的人,老师送他们两个字:俗人!又转回来问到过寺庙的学生,你们到寺庙也是去烧香求菩萨保佑吗?学生否认,我们只是去参观参观,拍几张照片而已。我笑道:哦,你们不是香客,是游客。老师也送你们两个字:闲人!学生皆笑。我进一步问:去寺庙的众人中,除了俗人和闲人,还有什么人?学生纷纷摇头:不知道。我告诉学生:有这样的人,去寺庙既不是求神拜佛,也不是游玩观光,他是去参禅悟道!对于这样的人,老师也送他两个字:高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一位高人在寺庙参禅悟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大家想了解一下吗?此时学生的眼睛全都亮了。

此诗的所见所闻及相关的语文知识较浅显,点到为止。我把重点放在“潭影空人心”句,抓住“空”字在“文化含量”上做文章。什么是“空”?我先投影孙悟空的卡通形象,学生一见就笑了,孙悟空。问:谁给他取的这个名?菩提祖师!有何用意?希望他悟“空”。他悟出来了吗?没有。他大闹天宫,和玉皇大帝叫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做了这么多年的玉皇大帝,现在该轮到我老孙了!结果被如来佛一巴掌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被观音菩萨救起,保唐僧赴西天取经,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终于悟出了“空”的真谛,修成正果。孙大圣“悟空”的过程如此艰难,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像他那样历经艰辛才能领悟呢?不用,只要你有慧根,有灵性,“悟空”的机缘随处可见。高人常建默默地注视潭影就进入“空”的境界,高就高在他有慧根,有灵性!

紧接着我把语文课本中有关能“空人心”的描写一一展示出来,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对话”、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景物描写的句子等。课本外的例子:《三国演义》的卷首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学生终于明白:原来“空”字如此玄妙!空是一种状态——没有烦恼的清净,空是一种智慧——获得圆满的自在,空是一种境界——包容万物的空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结课前我问学生:以后你们再去寺庙,打算做一个什么人呀?学生齐答:做一个高人!我笑道:很好!只是目前我们的修为还不够,我建议同学们先做一个“勤人”。佛家主张修来世,来世太虚无缥缈,杨老师主张修今世,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灵山拜佛不磕头,只把文化心中留。幸福不会从天降,今世功业今世修。——阿弥陀佛!

学生热烈鼓掌。

我举这节课例是想说明,如何重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键还是老师,互联网无论如何发达,都替代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的主导能力在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大量闪光的信息,从天而降,缺少一台编织机,将它编织成锦。我们语文教师就是一台编织机,吃透文本,分析学情,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诱之以趣,导之以思,启之以愤,发之以悱,悟之以道,成之以能。对海量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梳理编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举三证一,举一反类,丰富多彩而不节外生枝。课堂内呈现为一种“凤头——猪肚——豹尾”的理想结构。课堂外,语文教学已随时光去,学生思绪仍在课中游;这节课与下节课之间,编织一条彩线让它们互联:上节课值得这节课回味,这节课为下节课设置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如此一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求自然处于一种“雀跃”的状态,好奇心炽,求知欲盛,求知旅程自然就不会寂寞了。

期待有机会与你继续探讨!

 

(注:本文发表于广东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师道-人文版》2022年第3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579

(3)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8:13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8:47

相关推荐

  • 我的文学梦

    – 从小学到中学,那些公式和定理,常弄得我一头雾水。解不出题被姐姐训哭时,我就特别苦恼和自卑,也因此更加排斥数学课。然而,我对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项戴银圈、手拿钢叉的《少年闰土》,那个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的《孔乙己》却心生欢喜。老师课后布置的语文作业,我总能欣然完成。作文本上被老师朱笔点赞的波浪线令我嘴角上扬,不时安抚着我那颗受伤的…

    2022年9月8日
    4.5K190
  • 谈写作:真理经得起时光的打磨

    赏戏听歌学作文(十六) 真理经得起时光的打磨 ——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给我们的启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风靡全国城乡,人们喜爱这首歌曲的原因有二:一是刚刚经历三年大饥荒,对五十年代末的浮夸风有了反思,认识到我们没有铺张浪费的本钱,在很长时间内都还要厉行节约。二是这首歌的内容(歌词)跟很多叙事抒情类歌曲不同,它是在说理,很像一篇议…

    2022年12月16日
    1.0K221
  • 乡村百变河南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影像见证

      近期,河南省文化馆正在举办一个名为“乡村百变——河南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影像见证”摄影图片展,共展出100组,共·322幅摄影作品。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出巨大的变化,既真实、又直观,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这些从上万件佳作中评选出来的每一组对比影像,以力求全面反映河南乡村振兴进程为主旨,以真实、生动、鲜活的对比为核心创意,都曾以真切的历史感和上佳的艺…

    2022年7月26日
    92460
  • 《情人》梦呓般的语境令我着迷

    感谢这个时代,使我能够阅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凝听小说《情人》梦呓般的絮语,在我,是奢侈的精神享受,分外着迷。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二十世纪最具个性、魅力非凡,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法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情人》,1984年一经问世,广受读者的青睐,当年就销售了几百万册。由此,杜拉斯多年角逐的龚古尔文学奖,也终于在这一年圆梦,获得了期许的桂冠。一部不是商业性的…

    2023年4月8日
    2.2K640
  • 读纳兰——词十四首

    《读纳兰——词十四首》 – – 按语:昨天,一位老战友来找我,让我给他写个长卷,内容是《读纳兰——词十四首》,还说这是他正在读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孙女要的,我未免有些受宠若惊。这是我六年前的作品,不想还被人记着,也算老天偏爱了。今把它从新发到博客上,也算我记得大家。 – – 小序:纳兰性德是一位大才子,读他的诗…

    2023年6月19日
    53836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