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博友紫潭写的《烤红薯》,让我想起济南的烤地瓜。济南人称呼红薯为地瓜。
我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济南马路边上立着很多白色的类似大油桶的地瓜炉子。上面有一个不大的圆口,一般有一个盖子盖着,或者放一个铝盆。盖子(铝盆)上有一床小棉被。里面贴着墙皮有几层钉子。下面是烧的炭火。旁边放着一个装着洗干净的生地瓜的箱子,里面还有很多艾斯形状的钩子,还有一杆不大的称,讲究的上面还盖着一块白布。还有一个装着煤炭的盒子。那时候我跟着我爷爷,住在二大马路纬一路的省工会宿舍大院里,从窗户里就能看到马路对面的那个地瓜炉子。出门不远一拐弯也树立着一个地瓜炉子。
当马路上赶着上班的自行车大军过去以后,空气里就慢慢开始弥漫出一股甜甜的香气。从地瓜炉子上面的盖子缝子里冒出一股股白气,地瓜炉子的主人就打开盖子,随着打开的盖子,一股香甜的白色气体就喷薄而出,冲击着路人的鼻孔,常常看到一些行人使劲大口的呼吸,好像要把这香气吞进去,哄一哄搅动肚子里肠胃的馋虫子。香气飘到靠近马路的大院里,就有孩子拖着爷爷奶奶顺着香气走到地瓜炉子前。地瓜炉子的主人用长钩子,从炉子里面勾出被艾斯勾挂着的地瓜,主人用带着手套的手捏捏,转换一个方向重新把地瓜送进炉子里面,挂在炉子墙壁上的钉子上。第一批地瓜还没有烤好,就有等着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的妈妈们,有时也会在离家最近的地瓜炉子前买一个烤地瓜,作为礼品带回去给扑进怀里的孩子们。
守在地瓜炉子旁的一般都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很少有老太太,见不到年轻人。那时候年轻人都有单位上班。烤地瓜有红心的,也有白心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当一次出炉烤好的地瓜多时,就放在盖在炉口上的盆子里。炉子里的热气保持着盆子里烤好地瓜的温度。当手里攥着一毛钱的小朋友走过来,地瓜炉子的主人就会问;来个糖心的,还是栗子心的。当你看到金黄色的油从地瓜皮的缝隙里流出来,那个诱人的色彩,就让你恨不得马上用舌头去舔一舔。还有一种栗子心的,外表不是非常诱人,但内心甘绵,咬一口,就能掉下粉。在嘴里慢慢的咀嚼,有一股清香慢慢的充盈着口腔,在唇齿间回荡。但不能吃的太快,还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免得被呛着,噎着。虽然甜度不如糖心的,但实惠,那时候很受家长的欢迎。小个的几分钱,一般就是给一二个孩子解馋,大的也不到二毛钱,是拿回家兄弟姐妹几个人分而食之。
从九十年代开始,守着地瓜炉子的大都换成了年轻人,被砸烂铁饭碗的年轻人,从工厂走到马路边的地瓜炉子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马路上小汽车多了起来,地瓜炉子越来越少。原来放置地瓜炉子的地方大多成了汽车的休息室。创建文明城市以后,地瓜炉子彻底从马路边消失了。随着家用电器的出现,烤地瓜也进入了烤箱,炸锅。烤地瓜从豪宅里走一圈,身价也随着飙升。虽然味道远不如当年的地瓜炉子烤出来的香甜,但也与能贵族食品媲美。就连名字也从地瓜改称;蜜薯。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4005
评论列表(21条)
首席欣赏:红薯,济南人称地瓜,苏北人称山芋。想那六十年代,吃上一个红薯,就是口福了。
@阿诚56027:当年老百姓有句话;地瓜干子是主粮。
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从主粮到点心,是它的本质变了,还是人的味觉变了?
地瓜变成了蜜薯,身价大增,我们这里烤蜜薯10元一斤。下乡时地瓜是我们的主食。
@豫莲芳草:我记得七十年代地瓜是4分钱一斤,现在涨了一百多倍。以前的主粮,现在的点心。
虽然现在食品及关乎民生的东西都在涨,涨,涨。但超过百倍的也属于先锋队了。是不是这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呢?
现在烤红薯贵的惊人。街上看不见原来那么多烤炉了,因为人们都不轻易吃了。
@惑矣:我知道地瓜产量高,但需要劳动作业多。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很多地方都不种了。是不是这也是;物以稀为贵。
以物件记叙一段历史,写的情感动人!好文!问好!
@梅岭闲人: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特定的饮食文化。
现在马路边的地瓜炉子,报纸摊都没有了。马路上却爬满了小汽车,就如同一个漂亮的姑娘,满头虱子臭虫乱跑,看的人心里厌恶。
地瓜啊,无论是蒸,还是烤,我都爱吃。现在每天早饭,蒸地瓜,不可或缺。灵动抒写,情景交融,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地瓜是健康食品,据说能预防三高,癌症。以前人们很少有三高癌症,是不是有地瓜的功劳呢?
红薯,虽是粗粮,但对人的健康有利!
@朝山暮寺55:是的,就是不知道现在种地瓜用多少农药化肥。
的确,现在的烤红薯也要好几块钱一个了!这对农民来说应该也算是好事吧。
@难诉相思: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种地瓜人工劳动多,现在农村劳动力奇缺,种地瓜的大都是偏僻山区,地无法连成片,交通又不方便。农民出售的价钱很低,钱大部分存在于流通领域。种地瓜的人根本无法获利。
现在最苦的是农民,年年助农资金没有少拿,可根本问题解决不了。给钱,真不如给提供免费种子,免费化肥,帮助农民制造农家肥。科技下乡扶持农业生产,生物灭虫,合理轮种,涵养土地。
闻到烤红薯香了。当年做过一次社会调查,发现最初的万元户,有很多是卖烤红薯发家的。
@四格格:当时做小买卖的确实产生了很多万元户。烤地瓜,修鞋,卖茶鸡蛋都出现一些万元户。随着国有资产的重新分配,加上走私,倒爷,炒股,炒房,这些万元户也就小巫见大巫,只能保持温饱而已。但比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劳动技术的人还是好一些。
欣赏老师撰文[赞]新旧时代对比烤地瓜[喝彩]俺老家山东,因盐碱地得益改良产棉区,不产小麦产地瓜,怀念烤地瓜、蒸地瓜连带地瓜秧子当柴烧[咧嘴笑]
@菲菲娜妮:地瓜秧子当柴烧多可惜,我老家都是晒干,磨成粉,兑着地瓜干煮了喂猪。前几年地瓜叶做的菜成了酒席上的新宠。
你老家是菏泽地区还是惠民地区,菏泽现在成了牡丹之乡,惠民成了冬枣基地。
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地质之花:是的,地瓜嫩苗成了餐桌上的新宠[微笑]回老师话,俺老家德州产棉区,回家看看大变样了呢[微笑]
华丽转身,形容地瓜变蜜薯,在合适不过了。前几天给朋友帮忙采摘了许多地瓜叶,我如获至宝,因为自家种不打药,可以放心吃。
@清心:有些事情真说不清楚。以前是为了不吃地瓜而努力,现在是为了能吃地瓜而奋斗。
地瓜叶以前是喂猪的东西,现在成了高级餐馆的用料。
我看,物以稀为贵,再好的东西多了,也不受待见。就像我,从小在新疆,天天吃馒头,硬是吃够了。喜欢地瓜,窝窝头,大米饭。以前在单位吃食堂,每个月剩下的都是细粮票。很多同事都记得小时候一年难吃几次馒头,他们就希望天天能吃到大白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