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渔溪散记

渔溪散记

作者:周修高

从清水湾的街北头往西走,两里的上坪走完了,接着走一里路的杉林子,再走两里羊肠山路,爬上一个小山岗,这里叫白杨树湾,走过白杨树湾,便到渔溪坪了。

渔溪坪,因有渔溪而得名。

农夫秋作苦,闲时寻逸趣。

入林缚雏雉,垂钓临渔溪。

佚名诗人留有一诗,给这个武陵山边远的溪沟留下了一个美美的名字。

渔溪, 是一条不规则的溪河, 溪水汩汩地从鱼穴洞流出,绕着流形台的山脚缓缓地流淌,蜿蜒三里,潺潺东去。凡溪旁之地,皆为渔溪坪的地段。

渔溪坪,虽然曰坪,其实是坡——平缓的坡。

渔溪坪,远看是坡,走近是坪——大坪连着小坪,上坪连着下坪。

这里的坡,因有高低之别,整体的看成流形地势。

这里的坪,大块大块的坪埫,错落相连,因取势改造,这种梯级的大块的田地,都让人漠视了坡形的存在。犹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因整体的地势在那里,人们就忽略了那里的沟沟坎坎。渔溪坪也便如此。

与渔溪坪形成地势对比的,是四周相邻的地域,那都是很有特点的几个颇有名气的地方。东侧的狮子垴,山势突兀,岩石陡峭,如巨狮雄踞;南侧夹峰岩,山上一处田湾的两边,有对峙的两峰巨石,高耸而嶙峋;西侧玉占花,那是一面斜坡,直上云台观;北面流形台,是云台山下的一处流线形的“平冲”,是一张不规则的“长桌”。

流行台下,渔溪环绕,上自“鱼脑壳”,下至白杨树湾,石窠石潭,碧水浅滩,纷杂呈现。

清水河湾清水碧,湾湾田坪分两地。

下坪临界是潇湘,上坪接地连渔溪。

渔溪,是清水河的发源地之一,清水河流经破石河,流到南河,流入洈河,汇入了长江。

渔溪的水,源头来自四周的青山。玉占花(地名)下的老湾,一股山泉从这里叮咚跳出;夹峰岩下,多处凉水洞清流哗哗;云台山、流形台的山涧水,从高处泻下,成带状银瀑。各系水源一并聚积,合力归入渔溪。再加上各方山坡上的树林,因沐浴了阳光雨露,储存了足余的水分,这水渗进地层的深处,再从大大小小的岩间沁出,于是渔溪之水,长流不绝。即便是干旱之年,这里也不曾因缺水而断流。

渔溪河塔边的冒水洞,在芦芽埫东侧,这里的一股泉水,四季汩汩翻涌。冬天的水,暖暖的,洞口冒着云雾般的热气;夏天这里的泉水则冰凉冰凉。因为水的压力大,清水湾的人,在这里建了蓄水池,一根碗口粗的水管,上接水池 ,下连清水湾上坪的家家户户,让清水湾的人不花钱喝上了天然的纯净水。

这要感谢上天赐与了渔溪这样的好水源。

因为水源充足,渔溪坪的人们很早就以种植水稻的为主要耕种方式。那大坪大坝的田,有四分之一是水田。是先辈引来山泉,开渠筑埂,辛勤犁耙,悉心引灌,恁地将坡地改成了平地,改成了水田。

灌水后的渔溪坪田畴,在天光的映衬下,如大大小小半月形的镜子,山窝窝成了烨烨生辉的明珠。

渔溪坪犁耙水田,种植水稻,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即使是合作化,公社化,都还留有示范水田,秋后,家家户户都还可以分得冷水稻谷,那米饭,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再后来,好像是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后,这里的人口出生率少了,人员整体减少了,村里的劳动力年年减少,后生纷纷远走高飞出去打工,读书上大学的娃们不再回来,于是,这里的水田开始变成旱地了。

渔溪两岸的农作物,当过主食的还有苞谷、小麦、绿豆、苦荞、红薯、洋芋;作为副食的有黄豆、豌豆、油菜、萝卜、花生、芝麻。

渔溪的经济作物,有桐麻、苎麻、茶叶、蘑菇、木耳、药材、烟叶、五棓子、核桃;四面山上的松树、杉树、各种杂树栎木,都是这里农民的绿色银行。

渔溪之水,浇灌着难以尽数的田塬之禾,滋养着有生命灵气的芸芸众生。

雪落千山白,花绽万树红。

渔溪四季明,鸟鸣辨秋冬。

渔溪的季节,不用翻看黄历,仅仅凭着山光水色和天籁之音,就能分辨。

春天来临,并不是燕子首先报到,而是玉兰花一夜竞开,报了春的消息。

接着是桃花、李花、樱桃花互不相让的开放,油菜花于是也接踵赶趟儿。

当茶叶泛出嫩绿,河边细柳绽出新芽,清明也就不远了。

布谷鸟的叫声,催着农夫们,要忙了,要种了,芒种的节气意味着一年的夏天如期而至。

“苦喔”的叫声,是播种时节留下的一段悲情童话。说是一个做后妈的,给两个孩子苞谷种子,她给自己的亲儿子的种子,是能生芽的生种子,她给不是自己生的孩子的是炒熟了的苞谷子。她给两个孩子作了交待:等种子发芽了才能回来。两个孩子到了远远的地里,拿熟种子的孩子,把种子拿来吃,很香很香;拿生种子的孩子,也吃自己带的生苞谷种子,但没有他那异母兄弟的苞谷泡子好吃。于是,两人换了种子。等到种子发芽的时候,后母没见自己的儿子回家,原来她的儿子拿着换来的熟的种子种下,等不到发芽,饿死了。“苦喔”的叫声,昭示春种的时令来临,也告诫人们些许为人的道理。

“樱桃红了没有”和“豌豆扒果”的声音,那是杜鹃在报告时令,它说夏天已经到来;当知了在喊“红胡子挂起”的时候,这时早种的苞谷已经含浆,当知了不分白天黑夜地嘶声长鸣的时候,正值盛夏如火。

一叶知秋,好聪明的古人。在那满树果子泛红的时候,在那满田稻谷翻金浪的时候,在那苞谷坨笑开脸露出金牙的时候,秋天将一切回报了农夫。

枫叶红了一面的山坡,屋旁的柿子树上,金果高挂,那是寒露已过,霜降将至。

渔溪的水色,春绿夏蓝,秋天便成了浅黛。

渔溪的人,凭着观山色,听鸟鸣,便知农事。

渔溪,顾名思义,是有鱼的溪河。有人考察,这里地名上有“鱼脑壳”,有“鱼穴洞”,说这里的地形是否像鱼,最后的答案是否定的。

渔溪有鱼,这才是肯定的答案。

在那个交通还很闭塞的年代,人们很少有机会去大地方,更不用说沿海城市,因此,要吃海鲜很难,甚至连大鱼也没有。小地方的小百姓,就地取材,到河里摸鱼,就成了常事。

渔溪里的鱼,都是土鱼,长不过一拃(手掌张开,拇指到中指的距离,通常指五寸左右)。摸鱼常常是半大的孩子爱干的活,因为溪水不深,石潭也不大,十多岁的孩子三五成群的去,大人也放心,于是,小家伙们拿着撮箕、篾篓、木棍,下河了,先是在潭里用撮箕舀鱼,这要手脚麻利才行,有时站在齐膝的水里,舀一撮箕可得三五条小鱼,当鱼儿躲进岩窠的时候,用撮箕堵住岩窠的外口,再用木棍撮岩穴,这种方法往往更有成效,几个小伙伴,一次的劳作,各自可以分得半篓鱼儿,数来有二三十条,用柳枝串起来,有好大一串呢!

大人不常摸鱼,他们在农闲的时候,不是背着个鸟铳去打野鸡,就是到林子里去放铁夹子,还有人做塌子,就是用一个小机关,撑起一块木板,木板上压块石头,在小机关上连上食饵,当猪獾或者白麋子偷食饵的时候,它动了机关,塌子压下来,这猪獾或者白麋子,就成了猎手们的战利品了。铁夹子一般是夹野兔的,毛狗子(狐狸)有时也赶热闹,把脚伸到夹子里去。毛狗子的肉没人吃,臭得厉害,但它的皮,很值钱。

渔溪里,还有一种可以捕来做桌上佳肴的小动物,这里的人称它叫“蜯蜯”,因为它的叫声“邦邦”作响,人们于是就这样称它“蜯蜯”,是蛙的近亲,像癞蛤蟆,只是没有癞蛤蟆的瘊瘤而已。

渔溪坪里,曾经有大牲口光顾,那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从芦芽埫到丝绸湾,半尺深的雪地上,有一路跨度远印迹大的圆形脚印。有人用尺量过,脚印有炖钵子的口面大,直径有六七寸,外形像猫的脚印,猫的脚印只有小酒杯大,这牲口是什么呢?可能是老虎。

流形台上,玉占花下,夹峰岩里,是野羊和獐子的觅食地,青麂也常混迹其中,这就弄得渔溪的憨小子们,心里痒痒的,当大伙拿着土铳,带上乌嘴狗,邀约三五伙伴,进了林子,但往往无所收获,捕猎,要到冬天才行。那时才能在雪地上觅见猎物的踪迹。平时山里草深叶茂,你到哪里找得见你想要的香獐和野羊啊!

渔溪坪里的乡民,基本上是散居。这里没有集中的村落,人们大多单家独户地住在那种小门小院的木屋子里,周围就是自己的山与田。

这里族居较大的,一族是周姓,另一族是邹姓,其他也就唐、黄、曾、陈、杨几家,整体的说,渔溪坪的人,成份并不复杂,相处和睦友好,在生产劳作时多能互助合作。

渔溪周氏,是清朝嘉庆年间从汉阳儒山迁居而来。

嘉庆年间,汉阳一带时有战乱,其时,汉阳周氏多户人家为避长毛和异族加害,四处奔躲,于是,有一脉周氏族人来到长乐县清水湾定居。

周坦庸,周坦遇是叔伯兄弟,两家同时迁至清水湾,坦庸住清水湾街上,坦遇则在清水湾街上开了一家杂货铺,一边经营商贸,一边筑庐在渔溪坪水田岗。所建纯木结构瓦房五正两出,在此育子有三,廷松、廷柏,廷槐。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周家历代人都有耕读传统,到清水湾渔溪坪,廷松因勤于耕读,为国子监生。

后来,渔溪周家人丁繁衍兴旺,从廷字辈三人始,其下必字辈九家,再其下自字辈十四家,再其下,修字辈三十八家。

周姓字辈从汉阳起为:

志在匡辅  思克立明  文朝应祚  日乃坦廷

必自修德  学贤有能  永绍先业  大振家声

现子孙辈已繁衍至贤字辈,从坦字辈始,已有八代人在此定居。

周氏子孙,居住地因婚姻关系,现多分散到了全国诸省各地,如北京、广东、江西、上海、湖南、陕西、重庆;在湖北的更多:武汉、恩施、宜昌、荆州、襄樊等等地方。移居他乡之人职业有大学教授,企业高管,机关职员,私营老板,公安警官,学校教员等。

周氏一姓,水田岗老屋曾为族居首屋,屋前屋后都是一墩接着一墩的水田,左右开外的田畴,也是水田居多。正屋稻场前,一大片竹林,屋后核桃树环绕,这个老屋,一九四九年曾迎接解放军到来,有一个班的战士就在此休养多日。

横路上,梓树台,芦芽埫,大沟口,学田包,周氏家族都曾先后在此建有房屋。

周氏家族,继承着祖辈传统:耕读起家,与时俱进,各条战线都有作出了很大成绩,令人敬仰,让人尊重的人物。

现在,人们到渔溪坪走亲观光,水泥路已从清水湾经过渔溪坪,直达玉占花。

这里有多处农家乐,“德福农家乐”和“周红农家乐”两家,颇有名气。人们到山里农家乐,想吃的就是山野之味。

所谓山野之味,无非是林子里飞的锦鸡、竹鸡、鹌鹑、斑鸠;无非是山上跑的麂子、獐子、兔子、白麋子、野羊子。这些野禽野兽的肉制佳肴,今日平常人家可吃,过去皇亲贵戚餐桌上也不过如此。

所谓山野之味,也无非是铃儿草、红椿芽、鹅耳草、荠菜、丁帕兜蕻子,毛儿头(薇菜)、灯瓜蒌叶,这些野菜,城市里都是人工栽培,唯独渔溪,遍地野生,信手可采。

所谓山野之味,无非是溪中土鱼,洞中“蜯蜯”(石蛙)。你拿海珍来他们也不会换,山里人要的就是这个山里野味。

这里“农家乐”的主人就是这样,热情、好客,善良、朴实,尽东道主之地谊,待八方客为乐事。

渔溪的景致靓了,小別墅式的房子多了,家里有小汽车的也多了,虽说水田改成了旱田,但坡改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新屋冲到梓树台,那成墩成片的梯田,都是由政府牵头改造。这些新改的梯田都是新的景观,新的看点。

在渔溪坪南面,还有更原始的风景地,那里有“三湾”古貌:碑牌湾,阎家湾,西湾。

碑牌湾,那里树林阴森,有旱田几湾,有古坟几处,还有洞坑几处,叫人觉得神秘,也有几分清凄恓惶。

颜家湾,这里仅存两户乡民居此。一切景致基本保持在原始面貌上,不曾改观。

西湾,那里曾是从渔溪通往湖南的要道,这里河流平缓,树茂水清,从北向南三里的进距,两面的山,满是常青树和翠竹,西湾的山脚,有两处岩洞,洞深且阔,有几处曾经有人堵了洞口,安了木门,在此居住了若干年,相传那是躲避兵燹时人们逃到这里想的苦法子。西湾的两边河岸,尽是簝竹,阔大的叶片,是包粽子的好料,直而细的竹竿,是做毛笔杆的好材,笔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砍簝竹竿做成毛笔杆卖,百支一捆,一天可挣十多元钱,那是一九五九年,十多元是当今多少钱?可惜这种好事不出半月,供销社就停止收购了。

西湾,一个叫人害怕且又喜欢的地方。

西湾,这些年一直无人居住,面貌应该基本保持原始模样吧!

三湾之地,为渔溪坪管辖,过去是一个生产队,现在仍是一个村民小组。只是这三湾原始风貌保存得完好一些,而渔溪则是一面开放的镜子,既留有旧的风貌,也不乏新的气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352

(9)
淡墨的头像淡墨
上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上午5:30
下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下午4: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1条)

  • 晓舟同志的头像
    晓舟同志 2022年5月18日 下午2:36

    欢迎湖北省作协会员周修高先生![花]

  • 杨自记的头像
    杨自记 2022年5月18日 下午3:20

    都是重磅好文!谢谢你了。

  • 飞花如雪的头像
    飞花如雪 2022年5月18日 下午3:43

    渔溪,有机会真该去看看!谢谢老师的美文,带读者进入民风朴实的美丽渔溪[赞][赞][赞]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2年5月18日 下午3:59

    精美佳作,灵犀抒写,文脉丰厚,意境幽远。

  • 霁月的头像
    霁月 2022年5月18日 下午5:17

    湖北的,又是家门,似乎还是与我同一“修”字派,大手笔,学习了。

  • 蘭馨(绿梦儿)的头像
    绿梦儿(蘭馨) 2022年5月18日 下午6:28

    随周老师行云流水的文字,在古韵悠长的渔溪村落里徜徉……[赞]

  • 豫莲芳草的头像
    豫莲芳草 2022年5月18日 下午8:18

    渔溪边花开,鸟鸣喜开怀。
    山清水秀美,读者心陶醉。

  • 龙女的头像
    龙女 2022年5月22日 下午7:49

    嗯,好的文字,总能让人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喜欢这样的文字。

    • 周修高的头像
      淡墨 2022年5月28日 下午1:08

      @龙女谢谢访读与喜欢,顺祝朋友夏日福安。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2年6月14日 下午1:24

    严重欣赏,新周愉快,问好[花][花][花]

    • 周修高的头像
      淡墨 2022年6月14日 下午5:05

      @风雨谢谢风雨老师的访读,顺祝朋友夏日福安。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6月16日 下午12:47

    老师挥笔超了得,美韵珠玑渔溪歌。
    引人入目一帧画, 角度多姿醉婀娜。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