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初中之前,我读书很少。1971年,我上初中了,我的读书生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中学里有一个图书馆,同学们每周可以借阅一次图书,这让喜欢阅读的我高兴极了。但是,在把同学们传说中的好书都读过之后,我有了一种不满足,我还想读一些其它的书。
就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本书。我至今记得,那本书很特别,厚厚的,旧旧的,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书页已经泛黄,书角有些卷曲。可以说,那是一本面目全非的书。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书,却让我读上了瘾。那些日子,每当放学回家,我就会捧起那本书读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到了,我也不想把书放下,直到母亲三番五次的叫我,我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
晚上做完作业以后,我又迫不及待地捧起那本书。该睡觉了,钻进被窝还要读,直到很晚很晚了我才慢慢睡去。
那是一本什么书呢?告诉您吧,那本书就是长篇小说《红岩》。也许,朋友们会说,那不是一本很普通的书吗?是的,那本书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在那个时代,却有些不普通,那是一本很多人想读却读不到的书。
正是那本书,让我认识了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双枪老太婆等一批英雄人物,也让我认识了可爱又可怜的小萝卜头,还让我认识了徐鹏飞,浦志高等反面人物。也是那本书让年少的我记住了那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年我看的那本《红岩》既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但整个书中的空白处却记了很多读书笔记。那些笔记很特别,因为它的字迹是红色的,那些字很流畅,一看就出自一位很有修养的人。
只是,我至今不知道那本书是谁的,也不知道那本书是怎样到我家的。现在想来,那也许是我父亲借别人的,但他看完后却没有归还别人。不过我深知,我父亲又不是那样的人,因为他很讲信誉,很守规矩,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
那么,那本书又到底是谁的呢?我想,这可能将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的答案了,而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许多年过去了,那本既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的《红岩》早已不知去向。不过,我却时时想起那本书,想起书中的人物,想起那本书的主人,想起那个难忘的时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198
评论列表(27条)
老友啊!我们又在这儿见啦!祝福您及全家!!
@阿诚56027:谢谢好友来访,祝福吉祥!
你可能比我小一岁?那个年代有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了。祝福你们。
@杨自记:谢谢老兄来访,我是1958年出生的。
也许那本书还有一段特别感人的故事。我记得我爷爷家的地下室有很多书,有一些是当年破四旧被红卫兵翻出来的,堆放在那里忘记了,慢慢就流传到喜欢书的人家。有的是借的书,但在那时候不敢归还,也保存下来。后来搬新家,我小叔都当成废品处理了。
我年轻时就特别喜欢书,也许是受我爷爷地下室那些书的诱惑。那时候学校停课,我就在家看书。后来济南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开放,我爷爷给我办了一个借书证,一直用到我生了孩子后。因为单位上也有了图书室。
@地质之花:谢谢大姐!您说的这个情节非常重要,我这本《红岩》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呢,如果是这样,我倒释然了。再次感谢大姐!
一本有故事的书啊![赞]
@飞花如雪:这确实是一本有故事的书,谢谢朋友的欣赏!
1971年我刚出生,但那个特殊的年代,能看到这么厚的书,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所以我能理解作者的欣喜。谈一下作者所讲的《红岩》。春节前我采访抗美援朝老英雄、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江苏大丰沈灶丁尖村98岁的丁师林老人,老人住着摇摇欲坠的破旧平房,每天都翻阅《红岩》,这本书已经被他翻烂了!他不是共产党员,但却经历了无数的炮火,虽然已经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看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一天能看很多页书。我问他看了《红岩》有什么感受?他说看一次流泪一次,太苦了,那么多人,在革命胜利前都牺牲了,他们都是英雄!
@周旭才:谢谢朋友来访,谢谢朋友富有深度和温度的评论。您采访过的那位老军人令人感动,真希望年轻一代多多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和情感,更主要的是,接过他们的枪。
高兴晓舟,让我们以文会友。
@锦瑟黎燕:我们又在这里见面了!谢谢大姐来访,向您问好。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小就喜欢读书,难怪您的文章写的这么好!为您点赞!
@蓓蕾含香: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们在这里又见面了,向您问好!
红岩是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都看过的书,受益匪浅。
@豫莲芳草:是的,我们这代人基本上都看过《红岩》,同时它也影响了我们。谢谢老师!
红岩这部小说,年少时曾经读过 ,还看过电影。可爱机智的小萝卜头儿,英勇无畏的姜姐、许云峰等英雄形象都让我至今回想起来还印象深刻,也更加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分享常老师美文!
@绿梦儿(蘭馨):这部小说及其电影戏剧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它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谢谢老师来访,向您问好!
这样的情怀与文字,浓郁书香,沁人心脾!
@锦瑟黎燕:感谢大姐的欣赏,向您问好!
我在邢台南和插过队。咱们也是有缘的人。[微笑][微笑][微笑][赞][赞][赞]
@杨自记:杨老师在南和县下过乡了,南和属于邢台,邢台与与邯郸相邻,那我们真是有缘啊!
后来回北京了。但是对那里还是熟悉的。祝好朋友。
欣赏佳作,感谢老师精彩分享!祝写博愉快!
@邯郸李海根:感谢李老师,祝您在这里玩的高兴!
或许,这本书对自己的成长起了大作用。
@诚厚:也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吧。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