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铺再生稻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展再生稻
再生的是思路,是理念

眼前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稻田,嫩嫩的禾苗还未郁闭。一行行、一列列,迎着初夏的微风,流动的碧光与田间的鳞光交相辉映。如诗行般的清嘉禾苗,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稚拙的诗行:

农家的忙碌从这清凉又寂静的晨开始了

偶尔一两只青蛙被惊起

跃进身边的稻田

小姑娘惊奇的看着水面上细碎的银光

……

农村长大的孩子,任谁都深藏着一颗不老的田园心。踩着窄小田岸的露水,与小伙伴们一起摘“嫣泡”,捉“蚂蚱”,找“天牛”;有时把家里耕牛牵到割完稻谷的田里吃草,自己却爬上田边地角的大树上睡懒觉。再大一点,顶半个劳力搞“双抢”。酷暑天里,抢割、抢收、抢插、抢种,与季节抢收成的各种“抢”,实在是太累太苦。累的时候,瞅准大人不在身边就偷懒,被大人抓住了,现场接受教育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跳农门”,摆脱种田的辛苦。

久住水泥森林,陡地见到这绿汪汪、齐整整的稻田,如入清凉境,顿生欢喜心,竟然有那么一刻,幻化出扎着两个朝天辫的我揉着惺忪的双眼,着一双拖鞋着父母走在露水浸湿的田埂上,清晨去稻田里扯秧插秧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都是靠从责任田里辛苦刨出。除去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等,还要祈求风调雨顺,才能确保一年有个好收成,孩子有书读,家人生病有钱医,人情礼物能够扛得住。

而此时此刻我站的地方,当然不是老家曾经那窄小的塝田、垅田,而是位于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的“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蕲春再生稻核心生产基地”的大田大畈,历史上叫做“四十八圩”的地方。

曾几何时,提起“四十八圩”,民间有“四十八圩,水患之乡;天下大雨,一片汪洋;铜锣一响,心里发慌;破了围堤,四处逃荒”之叹。据载,从1975年11月起,蕲春县开始综合治理圩(围)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经国家高效农田项目改造,古围区农业逐步从传统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发展,形成以优质稻、棉花、油菜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特别自2011年起,蕲春在赤东八里一带创办标准化再生稻生产示范基地,赤东镇抓住机遇,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从第一年的1000多亩种植规模,发展到酒铺村全村95%的耕地面积标准化种植再生稻,辐射周边十多个村1万多亩连片标准化种植再生稻,带动全县再生稻种植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再生稻种植基地

什么是再生稻种植?面对一大群疑问的目光,赤东镇镇长顾政解释,再生稻种一茬收获两,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留在田里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稻谷。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和种双季稻相比,种再生稻不存在抢收抢种;和种一季稻相比,它又多收一次。

明白了,小时候听父辈们讲的禾生谷,就是再生稻。因为害怕搞“双抢”,也因为家里劳力紧张无法搞“双抢”,老家塆下里有些农户曾试行过禾生谷的种植,但终因管理技术没跟上,产量明显低于两季稻,种过一两年就放弃了。可是,禾生谷米饭糯软香甜,记忆中家里如果哪餐有吃禾生米做的饭,大人们总是先让几个孩子吃个饱再添第二碗。

核心区再生稻种植面积这么大,现在农机设备这么先进,秧苗一定是机器栽插的吧!

对我们的好奇,顾镇长笑着说,全都是人工栽插的。华农驻扎酒铺村的教授、大学生,通过样方比较,人工栽插的比机器栽插的产量要高,所以近几年核心区的再生稻苗,全部都是人工栽插的。人工栽插的再生稻,头季实收产量可达到669.2公斤,二季可获亩产量403.6公斤,头季再生季亩产稻谷可达到1072.8公斤。

这些年,包括谢华安院士、邓秀新院士、张启发院士、傅廷栋院士在内的好几位专家,都到我们田里来指导和测产。经过教授、大学生的长期指导和实践,我们村里好多人,都成了种植再生稻的能手。顾镇长自豪地介绍个不停。

“真是难以想象,把田当科技产品来试验来生产,在我们的身边已成为现实。想起父辈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的田,为的就是能从田里多变卖出一些钱,让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些朴素而又原始的想法,如今上升到高科技种粮,收获高产量稻谷的高度上来了。”正当我感慨万千时,田边竖立着的一些小机器吸引了我的目光,低下头细瞧,原来是“太阳能风力式捕虫器”,利用太阳能灯光诱控新技术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帮助稻田绿色增收

而事实上,近几年来,赤东镇大力发展再生稻,既着力提高亩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又着力利用新科技,提高稻谷品质,发展绿色农业,同时更把酒铺再生稻核心区作为稻田公园来打造,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让传统意义上的农耕作为一种文化植入百姓的心间。

作为曾经“四十八圩”区的酒铺村,交通便捷,离县城不到十公里,离省城全程高速,再加上新近通车的高铁蕲春南站在镇境内,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让传统农业蜕变再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力发展再生稻,再生的是思路是观念。

当然,作为农村长大的我,再生不灭的,是深植入于骨髓的田园情结。(2022.5.11写于流眄斋)E671DE58-FF2E-4E6A-83C6-5147D883D4E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178

(14)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8:35
下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1:00

相关推荐

  • 北京知青记忆尤新,同唱一曲铁路歌

    青春记忆,往事如烟,当年的北京赴陕西知青记忆尤新,今日相聚,同唱一曲铁路歌。

    2022年10月13日
    3.0K410
  • 知青岁月——俺村那些文化事儿

    一、冯志新与张秀兰 俺们插队的地方有文化人。这印象,第一天刚下车就感觉到了。村口黑板报大幅“欢迎知青”的内容,一顺儿漂亮板书,十分扎眼:“空心”字,粉笔写的。不知道那字怎么写空的,勾画的么?挺纳闷儿,心下暗琢磨。嗨!谁叫俺在校读书时,也被打着鸭子上架,“板书”上过黑板!曾经还有过沾沾自喜呢,这一比,觉出自己的矮小没见识来。后来知道,写板书的是个老三届的高中生…

    2022年11月17日
    636271
  • 勿吝啬赞美

           世界上的东西,并非到了巅峰才可赞美 勿吝啬我们的赞美,只要我们是凭着我们的真实感觉,诚心诚意地表达。赞美就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反应而已。当久别多年的朋友重逢,因为他事业顺心,劳逸结合,心想事成,我们不但没有岁月催人老的观感,相反,她(她)容光焕发、精神奕奕而令我们惊喜,很自然,「妳一点没变」就脱口而出。「没变」也许稍嫌夸大,但「青春常驻…

    2022年8月8日
    6.3K350
  • 夏至

                           夏至   今日夏至。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十,也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的到来,意味着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因为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同时也是整个夏季最炎热的时候,所以当夏至来临时,我们平时一定要稳定情绪,不要因为炎热的坏境导致心浮气躁,也勿要熬夜。顺颂夏祺!            七绝·夏至    …

    2022年6月22日
    3.2K70
  • 春运安全门:秒杀新冠病毒的黑科技

    – 昨天(1月11日)《今日女报》报道: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了序幕。为在春运时保障广大乘客的健康,青岛地铁率先启用了国内首款“瞬时灭杀新冠病毒”的消毒门设备(题图)。报道称,目前此设备已在地铁8号线胶东机场站投入使用。 青岛地铁8号线自开通以来,成为了旅客往来机场与市区的重要交通工具。今年是胶东机场的第2次春运,智慧、高效、环保、安全成为旅客出行的…

    2023年1月12日
    3219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6条)

  • 6199
    阿诚56027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1:14

    霁月:上午好!在此,首次在此,也是我们第一天在此,读到你的佳作!点赞!!

  • 6199
    阿诚56027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1:15

    我是阿诚50627,这昵称是我的手机尾号,暂时改不过来!请指导!!

  • 抚琴听雪--雪儿
    抚琴听雪--雪儿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1:18

    作为北方长的我,从未见多稻田也是一种遗憾。在霁月老师的文字里感受到了田园的特殊文化。

  • 似水若烟
    似水若烟 2022年5月14日 下午1:07

    问好霁月老师[微笑]

  • 1995
    杨自记 2022年5月14日 下午1:08

    过去北京有晚稻的一季稻,十分粘好吃,现在很少见了。种植水稻都是辛苦活。

    • 霁月
      霁月 2022年5月16日 下午1:31

      @杨自记杨老师好,种水稻太辛苦,现在种的人太少了。

  • 飞花如雪
    2022年5月14日 下午3:47

    稻田,于我来讲也是不熟悉的,正好学习啦!

    • 霁月
      霁月 2022年5月16日 下午1:30

      @谢谢雪才女。

  • 阿诚50627
    阿诚56027 2022年5月14日 下午5:02

    再此相见!祝福博友!

  • 周旭才
    周旭才 2022年5月14日 下午11:48

    大开眼界,我老家也是产粮区,从小就和水稻打交道,但我是头一次听说再生稻!头季加再生季亩产稻谷可达到1072.8公斤,不可思议。

    • 霁月
      霁月 2022年5月16日 下午1:29

      @周旭才也算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试验田呢。

    • 杨自记
      杨自记 2022年5月19日 上午7:13

      @周旭才昨天看袁隆平的片子,他们为了国家,费尽心机。在重庆北碚上中学时,农村同学都吃不饱,他们粮食不够,老喝粥。现在应该都好了。感恩吧。祝好博友。

  • 蘭馨(绿梦儿)
    绿梦儿(蘭馨) 2022年5月15日 下午9:35

    利用高科技,发展再生稻,利国利民,问好霁月老师[赞]

  • 黃東濤(東瑞)
    黃東濤(東瑞) 2022年5月16日 上午6:50

    最近忙,还无法抽空细读,打招呼吧

  • 蓓蕾含香
    蓓蕾含香 2022年5月17日 下午10:21

    我的童年是在南方度过的,在城市里生活,没有亲身经历过插秧种稻谷,但是从插过队的知青同学口中得知种水稻的辛苦,腿脚泡在水里,手整天忙于在水中插秧苗,几天劳作下来脚丫和手指都泡烂了,非常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粮食,农民真的不容易。老师描绘的田园风景非常美丽,我也喜欢乡下的风景,没有城市的嘈杂,清静安然。

  • 杨自记
    杨自记 2022年5月19日 上午7:05

    我没种过它,但看过人家辛苦劳作。稻米好吃,种稻难啊。现在有机器了,会好一些。谢谢老弯个腰,该是多辛苦的活啊。祝好朋友。

  • 黃東濤(東瑞)
    黃東濤(東瑞) 2022年5月23日 下午6:39

    农村长大的孩子,写起稻田,终竟和城市人大为不同,每一行禾苗都是诗,真是一篇力作,可惜没有金笔可用,不然至少也要送5支吧。向您学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