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在《问》之后 2272 张英辅 • 2023年4月27日 下午3:49 • 文化 • 阅读 524 – 诗歌:写在《问》之后 – 写《问》 让我心疼了许久 心疼了许久 过去 已说再见了 但未来 没有多少人能懂 当哑巴吧 不会当 发声吧 发不出来 悲乎者也 – 正像我们写诗 还有多少人欣赏 还有多少人会欣赏 能领会其中的意象和它的涵意吗 诗的国度 己失去诗的传承 – 但是诗 永久是诗 诗的国度 永久是诗的国度 这个人读不懂 那个人读懂也行 这里无人懂 换个地方有人懂也行 相信终究有一天 会云开日出 诗篇 会从云彩里边 里边 像一个美女走出来 《问》的疼痛会消失 《问》的问号会解除 – 2023-04-27 写于新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0905 赞 (6) 2272 张英辅 0 26 生成海报 读书如与故人对话 上一篇 2023年4月27日 下午2:54 诗歌:一片天地异世界 下一篇 2023年4月27日 下午10:40 相关推荐 文化 荐 焊匠老刘头儿 焊匠老刘头儿是我村往西六里地远的另一个村的。他的大号没有人晓得,只知道姓刘,人们都叫他老刘头儿。 老刘头儿每逢农历的三、八日——除去下雨、下雪天——准到我们村。那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村逢三、八的集日早已在轰轰烈烈的学大寨热潮中,被公社明令取缔,村里人的意识中也早已没有了“集”的概念。唯独这个老刘头儿,把我们村的集日记得非常准,到了日子便会出现在我们村… 鸣虫 2023年8月18日 1.7K2808 文化 荐 老家的柿子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是父母十几年前栽下的。 那个时候,父母还住在老家。父亲做了一辈子的农活,是个做农活的好把式,喜欢栽弄这些能结果子的树。记忆中老家门口靠塘边栽了两棵枣子树,这两棵枣子树可是结了不少的枣子,也让我这个爱爬树又嘴馋的小调皮丫头掉进水塘里两次。水塘的塘岸,父亲还栽了一棵李子树,结的是又酸又脆又甜的那种青皮李,果实很稠密很小巧,一口可以吃一个。… 霁月 2023年10月17日 1.5K18013 文化 荐 进了城的乡下人(下) 编者按: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上海、无锡尤甚。奇怪的是,夹在这两座城市中间的苏州却是另一道风景,苏州城里人与乡下人相处既友好又融洽。这是为什么?诚厚先生这篇文章颇有见地,从苏州文化底蕴和城乡经济比较两方面作了很好的解读。这种认知缘于作者对地方文化的研究,缘于丰富的工作经历而形成的客观研判感知,令人感佩信服,特向网友推荐阅读。 诚厚 2022年6月27日 1.5K38012 文化 荐 新雨堂书事(三一五) 五月份购书较多,资讯来源主要为朋友圈,自然是新书旧书都有。阴雨的天气里,窗外的槐树苍郁无比,树叶的缝隙间透漏出天空的白光来,湿润的味道似乎隔窗亦要走进人的心里。翻着孔网上购书的记录,倒是真有些温馨的滋味了。 《人间唐诗(长沙窑上的人间烟火)》,萧湘著,湖南美术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十月出版。这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一本作者的书《唐诗的弃儿》,感觉书中所录无名诗人所写的诗… 理洵 2023年5月26日 1.5K202 文化 荐 楹联:贺卯酉河开博一周年 – 贺卯酉河开博一周年 看晓舟重启博航,拥之似雪,藻者犹花,一年创锦绣园,渠渠夏屋何如此; 若三径常开幽抱,瀹茗萦香,清樽盛雅,千里共诗书趣,郁郁春风亦快哉。 – 【注】晓舟:即晓舟同志,卯酉河博客开创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新浪十大名博主。 渠渠夏屋:出自《诗经 · 秦风·权舆》,指大屋。 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出自东汉·赵岐 《… 霁月 2023年5月13日 1.8K4010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26条)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3:52 《问》的疼痛会消失 《问》的问号会解除 回复 豫莲芳草 2023年4月27日 下午4:06 不管是否有人懂,心里有话就倾诉,写文一半是给自己看的。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4:48 @豫莲芳草:老乡讲得太对了,但还是有知音的好。 回复 解世权 2023年4月27日 下午4:23 只有经历了,才会刻骨铭心!理解的就会懂[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17 @解世权:你讲的是对的。 回复 晓舟同志 2023年4月27日 下午7:02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诗词是文学的高等形式,能看懂的是小众,这不奇怪。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19 @晓舟同志: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对诗不感兴趣。 回复 晓舟同志 2023年4月27日 下午7:04 不赞同正文用其它字色。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16 @晓舟同志:您说的我记下了,但是我很笨,我也不知怎么就这样了,实际上我也不想这样,我试着改了改不过来。 回复 晓舟同志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37 @2272 张英辅:我请后台编辑帮你一回吧。 回复 晓舟同志 2023年4月27日 下午10:05 @晓舟同志:又告: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先将杂色正文复制在鼠标中,然后点投稿键,将复制内容粘贴上去它就会变了。然后把投稿栏内容复制下来,贴进杂色稿前、再删除杂色文。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8日 上午11:18 @晓舟同志:谢谢帮我,衷心谢谢。 回复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3年4月27日 下午7:49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天问来自远古, 时代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听诗人之问,爱与人生,好辛苦!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21 @阳光笙箫支剑笙:老师好学问,谢谢赐教。 回复 诃痴快乐 2023年4月27日 下午9:32 诗歌体现了作者至高无上的的灵魂,把心中那片晴朗的蓝天,和风雨后阴霾的黑暗,暴露无遗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懂你这是指引,不懂的是参与,最主要的还要选图片陪衬,才能体现出是个那灵动栩栩如生的天上人间最高的境界。。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11:00 @诃痴快乐:我们的心好像很相近。 回复 风雨 2023年4月27日 下午10:25 悄悄来的您的空间 静静欣赏您的家园 默默倾听您的故事 细细品味您的情感![花][花][花][花][花]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7日 下午11:02 @风雨:空间、家园、故事、情感,都让你写了,谢谢你。 回复 清河君 2023年4月28日 上午9:10 诗词,是一条细腻的河流,把温柔的心声绵绵道出。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8日 上午11:21 @清河君:您讲的非常正确,谢谢。 回复 ch雪梅 2023年4月28日 下午4:27 问的好么!够水准仪式感!内敛带刚呢![赞]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8日 下午10:29 @ch雪梅:你我真知音也! 回复 锦瑟黎燕 2023年4月29日 上午9:17 有人懂,可遇不可求;无人懂,要道法自然。疼痛是诗人的情思所致。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4月29日 上午9:55 @锦瑟黎燕:疼痛是诗人的情思所致,讲得太对了! 回复 诚厚 2023年5月4日 上午10:59 诗,应该属于文字的宝塔尖。会读文字的人普遍,真正能读懂诗、读懂诗人情怀的,一定是不会太多的。历来如此。 回复 2272 张英辅 2023年5月4日 上午11:48 @诚厚:我中年时写的诗发觉懂的人少,所以我一改诗风用白话写诗,其实白话诗想写出诗味很难,但我没有反诲,来到卵酉河后,发觉白话诗懂的人也少了,的确有些郁闷。 回复
评论列表(26条)
《问》的疼痛会消失
《问》的问号会解除
不管是否有人懂,心里有话就倾诉,写文一半是给自己看的。
@豫莲芳草:老乡讲得太对了,但还是有知音的好。
只有经历了,才会刻骨铭心!理解的就会懂[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你讲的是对的。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诗词是文学的高等形式,能看懂的是小众,这不奇怪。
@晓舟同志: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对诗不感兴趣。
不赞同正文用其它字色。
@晓舟同志:您说的我记下了,但是我很笨,我也不知怎么就这样了,实际上我也不想这样,我试着改了改不过来。
@2272 张英辅:我请后台编辑帮你一回吧。
@晓舟同志:又告: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先将杂色正文复制在鼠标中,然后点投稿键,将复制内容粘贴上去它就会变了。然后把投稿栏内容复制下来,贴进杂色稿前、再删除杂色文。
@晓舟同志:谢谢帮我,衷心谢谢。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天问来自远古,
时代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听诗人之问,爱与人生,好辛苦!
@阳光笙箫支剑笙:老师好学问,谢谢赐教。
诗歌体现了作者至高无上的的灵魂,把心中那片晴朗的蓝天,和风雨后阴霾的黑暗,暴露无遗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懂你这是指引,不懂的是参与,最主要的还要选图片陪衬,才能体现出是个那灵动栩栩如生的天上人间最高的境界。。
@诃痴快乐:我们的心好像很相近。
悄悄来的您的空间
静静欣赏您的家园
默默倾听您的故事
细细品味您的情感![花][花][花][花][花]
@风雨:空间、家园、故事、情感,都让你写了,谢谢你。
诗词,是一条细腻的河流,把温柔的心声绵绵道出。
@清河君:您讲的非常正确,谢谢。
问的好么!够水准仪式感!内敛带刚呢![赞]
@ch雪梅:你我真知音也!
有人懂,可遇不可求;无人懂,要道法自然。疼痛是诗人的情思所致。
@锦瑟黎燕:疼痛是诗人的情思所致,讲得太对了!
诗,应该属于文字的宝塔尖。会读文字的人普遍,真正能读懂诗、读懂诗人情怀的,一定是不会太多的。历来如此。
@诚厚:我中年时写的诗发觉懂的人少,所以我一改诗风用白话写诗,其实白话诗想写出诗味很难,但我没有反诲,来到卵酉河后,发觉白话诗懂的人也少了,的确有些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