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化、文明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那场浩劫摧毁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拨乱反正让中国迎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
知识分子不再是重点打击对象,“臭老九”的帽子也丟到了太平洋,“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话也没人再提了。倒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全国上下崇尚知识,崇尚文化,臭老九变成了香饽饽,文凭热席卷全国。一时间洛阳纸贵,选拔干部须有大专以上文凭,可那时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还真不多,于是学文化,拿文凭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当务之急。
顺应时代潮流,人们开始拿起书本学习文化。春风也度军营里,山沟里的军人们也孜孜不倦地学起了基础知识。这些人中,有因为“大革命”没怎么读书就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有小学毕业或者读了几天中学的普通战士。
首先是以连队为单位,各自组织学习。我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数学教员,教初中平面几何。还好,这段我比较熟。不谦虚地说,这是我学习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那证明题做起来得心应手,同学们不会做,都来问我,因此有了“安教授”的雅号。虽然扔下了二十来年,但基础好,捡起来很容易,现买现卖都来得及。若是让我讲高中化学我就傻眼了,有机化学那些乌龟壳,我至今没搞明白。
教员讲得怎么样不好说,但学员们学得绝对认真。并无功利,只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教和学都没有指标,没有任务,不留作业,不做考核。这样大家学得反而很认真。三十多年后,我还记得他们认真做题的样子,不值班的时候,就在那里做题,一道题一道题地抠,互相切磋,有时还争论得面红耳赤。
以连队为单位的学习持续的时间不长,团里就组织部分干部脱产学习文化。应该是上面有要求吧,每个排以上干部都要达到高中水平。其实只是学习语文数学两门课程。我家的郑同志就是那个数学教员,他清楚地记得,学得最好的是一位叫江XX的上海人。我们中队的张XX教语文。学完之后,由舰队组织考试,然后发了“高中课程培训结业证书”,拿到这个证书就算有了高中文凭。这种脱产培训比起中队自己组织的学习就稍带点功利色彩。有人基础差,学起来有些吃力,难免抄近道,走捷径。
除了部队组织的学习,还有地方组织的大专自学考试,学的是中文系课程。由部队出学费和书费,周末乘部队的大客车,去宁波市里听辅导课。一开始,大家积极性很高,报名的人也很多,几个文哥前的大学生也跟着参合,其中包括我。去听了几次课,由于时间、心情等诸多原因,还没参加考试,就自动退学了。彼时一周只有星期日休息一天,家务事一大堆还有孩子,忙得焦头烂额,哪有心情耗上一天时间去听课。关键是我有大专文凭,不需要这个充数。
后来还有个别人半途而废的。但是大部分人坚持到底,拿到了大专文凭,为仕途铺平了道路。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0796
评论列表(30条)
军营文化红似火,革命熔炉闪金光!
@阳光笙箫支剑笙:战士拿起书和本,军营响起读书声。
解放军是座大学校,这样的文化热,让多少军中之子得到了自我提升。
@锦瑟黎燕:那个年代军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文化确实让军中之子得到了提升。
那时是我要学,现在是要我学。学习氛围与效果不同。
@华章秋韵:是的,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你说的那些事我己退役,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2272 张英辅:您是老兵,军营里很讲究辈分的。致敬老战友!
那个时期令人难忘,很多人都如饥似渴的学习,培训班,补习班,函授班,吸引了一大批喜欢学习的年轻人。
@邯郸常跃进:您说的没错,那时刚过了文化荒漠,大家对学文化都如饥似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李宗宾19481957: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这句话说到点上了。
您的老照片,一下子拉到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年代。当年WG耽误了一代人的学习,同时的工农兵学员也让极少数人圆了大学梦,。。。
@悠扬琴声68:那个年代有不少幸运儿,我们部队有很多被推荐上大学,成了工农兵大学生。
WG结束后,文凭确实成了香饽饽,地方学习的条件可能好一点,部队上的人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看来当时是全国性的学习热潮啊。
@清河君:兴趣是一方面,关键是“文凭”与前途命运挂钩。
我始终崇仰女兵,当年的你,在军营里淬炼,飒爽英姿,百炼成钢,让我极为佩服,佩服。
@锦瑟黎燕:谢谢老乡热情洋溢的点评。有得就有失,当兵对我而言或许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安教授,太厉害了![赞][赞][赞][花][花][花]
@难诉相思:谢谢来访留评,让您见笑了。赶鸭子上架的事。
那年那月的你,风华正茂,青春飞扬,好有风采。在解放军大学校历练成长的你,定柔中有刚,秀外慧中,内心有光。
@锦瑟黎燕:谢谢您热情洋溢的美评,节日快乐!
大姐五一节快乐![花][花][花]
@悠扬琴声68:感谢来访,节日快乐!
好学是会形成风气的,军营是革命大熔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能文能武的年轻人。
@四格格:是的,军营是革命大熔炉,很多农村青年在军营里百炼成钢。
欣赏老师精彩佳作,那个年代文凭热,立足新时代拼的是实力,点赞大作[喝彩][喝彩][喝彩]
@菲菲娜妮:说的有道理,那次文化热主要是补上文革的缺课。被耽误的一代人从头学起。
我们是八十年代开始补课学习的。我女儿一岁多,她跟着奶奶到青岛她姑姑家,我准备考试,那一天接到电报,说孩子病了。我急急忙忙请假去了青岛,原来是孩子感冒发烧,团里的军医给打了一针又吃了点药,已经活蹦乱跳的。虚惊一场,我要接孩子与她奶奶回来,她姑姑不放,我就赶紧坐车回来参加考试。
往事如烟,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
@地质之花:说实话,第一批参加自学考试的那批人还是挺有质量的,学到了真东西,也派上了用场。后来的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