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1967年,文革还在继续,毕业遥遥无期。作为67届毕业生的我们翘首企盼,盼望着关乎我们毕业的红头文件早日下来。然而时间在我们的焦急等待中无谓地滑过,直到1968年8月才等来了那份迟到的文件,整整晚了一年。
由于各派迟迟不能联合,又拖了两个月分配方案才下来。我和其他十六个同学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七院(对外称“总字817部队”)。据说这个单位下设十几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远的在云南。没有具体分配方案,也不知道国防科委七院大门朝哪开。我们的报到地点是安徽省当涂县6409部队丹阳湖农场。按照当时的规定,凡大专院校毕业生都得先下放锻炼,再到单位工作。
初冬时节,我和几个同学结伴,千里迢迢历经火车、汽车、风尘仆仆来到目的地。这是一个围湖造田的大型部队农场。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并分配到国防科委所属各院所的毕业生约有四千余人,其中包括已经分到单位并工作一段时间的66届毕业生,也一同来到这里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除了我们这些学外语的文科生,其他都是理工科学生,而且大都是清华、哈军工、交大等名校毕业生。那时知识分子是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臭老九”,虽然我们只读了二年大学课程,但是进了大学门的,也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整个农场是两个团的建制,类似于步兵的编制,排以上干部都由军人担任,他们是教育者。我们连是“混编连”两个排男生,一个排女生,很多连里只有男生,没有女生,那个年代女大学生也属于珍稀物种。连与连之间相距很远,目力所不及。
全体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女同学和连指导员排长合影
原以为劳动锻炼不过三五个月,或者顶多半年就可结束,谁知一呆就是一年半。这一年半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艰苦的日子。劳动强度很大,生活条件很艰苦,很多细节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经历了这次“锻炼”,后半生不知什么叫苦和累。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开始算工龄,并发工资了,能自食其力不用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
先从农场的生活条件说起。住房是专门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临时突击造起来的,一个排住一栋。里面是上下铺,纯正的茅草房,绝无一砖一瓦,毛竹做支柱、栋梁,稻草帘子围起来,屋顶铺着油毛毡就是房子,绝对廉价。若干个不到半平米大的窗口,五面漏风。这样的房子最大的特点是只能遮雨不能御寒,冬天没有取暖设备,睡觉时棉衣棉裤等所有能御寒的东西全都盖在身上,也没有用,还是常常被冻醒。夏天闷热,蚊虫叮咬苦不堪言。下雨天道路泥泞出行困难,一双雨鞋必不可少。劳动强度大,衣服磨损厉害,肩膀、膝盖是“重灾区”,部队把回收的旧军装发下来做补丁,黄色的补丁缝在黑、蓝色的衣裤上,穿在身上形同乞丐。不过大家都彼此彼此,谁也不会笑话谁。有人总结丹阳湖三件宝——雨鞋、蚊帐、破棉袄。
图片背景是我们的茅草房宿舍
来到丹阳湖的第一顿饭给我印象深刻,令我终生难忘,是一顿菜粥,大米粥中加入油菜叶,还带着咸味,没有菜。从没吃过这种饭,好在是第一顿也是唯一的一顿,以后总是菜饭分开的,一菜一饭保证吃饱没问题。农场里闲置土地很多,学生们也像正规部队一样种菜,收成不错,伙食得到改善,总算有点油水了。
农场没有自来水,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都是井水。井要自己打,好在打一米多深就能见到水,但很浑浊要加入明矾澄清后才能使用。打好的井过一段时间就会坍塌、报废,于是还要重打。这种较原始的生活过了一年半,再回到城里用上自来水,都有一种无比幸福,像登上天堂的感觉。
农场使用的是农用电,电压极不稳定,常常是一开灯,就把灯泡鼓坏了,晚上摸黑是常有的事。
农场的主要劳动是种水稻,春种夏管秋收。水田的农活很艰苦,要打着赤脚下田干活,我们这些北方人特别不适应。水田里蚂蟥、水蛇、黄鳝游弋其中,让人感到恐怖。有一次一只蚂蟥叮在我的小腿上,我却浑然不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还是别人发现的,拿不下来,脱下鞋用鞋底一顿敲打,蚂蟥才从腿上掉下来,吓得我嗷嗷叫。还记得一位南方农村出身的女同学徒手抓黄鳝很厉害,这勇气这技术让我们这些北方人看得目瞪口呆佩服不已。
面朝水田背朝天,干上一天活晚上的感觉是腰酸背痛,水田里呆的久了还会得关节炎、风湿病。
冬天的活更苦更累,要干上一冬天的“挑堤”。“挑堤”这词太“专业”,需稍作解释。因为是围湖造田,堤坝都是湖底泥垒成的,经过春夏秋三季的湖水冲刷,堤坝已冲走三分之一,安全受到影响,必须趁冬天水位下降,湖底几近干涸时,用湖底泥加固堤坝。这个工程十分浩大,要几千人干上一个冬天。没有任何机械可用,完全是最原始的干法。用铁锹把泥一锹一锹挖到篮子里,那湖底泥湿漉漉的很粘,挖起来很费劲。再用肩膀一担一担挑上堤坝,负重还要上坡,天寒地冻,日复一日挑上一个冬天,又苦又累无以言表。这是我一生中干过的最苦最累的活。
除了季节性的农活,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劳务。印象最深,最苦不堪言的是扛水泥袋,五十公斤的水泥袋扛在肩上从陆地通过一尺来宽的跳板送到不大的小船上,男女同工无一例外。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自己好伟大,庆幸自己没有失足掉到湖里。不由感慨,年轻真好!
劳累了一天,夜里还要像部队一样站岗放哨,大约十来天能轮上一次,一班两个人。睡得正香时,被人家叫起来,迷迷糊糊在厨房呆上两小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一群穷学生,又没有武器,谁能把你怎么样?但因是军事化管理,一切按军队流程办,站岗放哨必不可少,何况那时阶级斗争弦绷得很紧。
没有法定节假日,星期天也不休息,只是一批活干完,也许十天、半月、二十天或许更长时间休息一天,廉价劳动力被尽情使用。
除了劳动,那个年代必不可少的是搞政治。我们这些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因为年轻,经历相对简单,似乎没什么可挖,但也没有被轻易放过。69年底,在我们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要在我们中间挖出反革命。疑似上面有指标,要凑数,要完成任务。可怜一位清华毕业的男生不知为什么被选中,成了反革命。几十年后,我还清晰地记得他那张委屈、无助、迷茫、流淌着泪水的脸。想必后来能平反。
疯狂的年代少不了疯狂的事。早请示晚汇报是必修课。早晨睡得正香时听到起床号,翻身下床,手里还拿着手纸,准备去抢占厕所,蓬头垢面站在伟人像前高喊“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还有更邪乎的是绣“忠”字,24小时轮班绣。其实这种事情又不是炼钢炼铁不能间断,干嘛非得连宿带夜地干,白天那么累,晚上还不让好好睡觉,形式主义坑死人哪!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凑一伙人,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在田间地头给劳动间隙休息的同学们演出。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充。本人有幸参加连里的宣传队,还担任队长,后来又抽调到团里,参加军文艺汇演,到20军所在地杭州呆上一个月。我们演出的是大型歌舞《围战丹阳湖》。值得窃喜的是,一个月不用参加那么艰苦的劳动,这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连宣传队全体成员
在这个团宣传队里,有后来成为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她是福建人,复旦大学66届毕业生,已经分配到上海某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了。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完全听不出福建口音。相处一个月,能感觉出她为人处世的自信和强势,但能出息到副国级没想到。
我和陈至立在杭州西湖边
除了政治上的磨难,还有来自大自然的摧残。1969年夏天,丹阳湖发大水,形势严峻,好在及时转移,才没有酿成大祸。那转移、逃亡的景象也很壮观,几千人浩浩荡荡逃离即将被洪水淹没的农场,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农场里老鼠很多,于是就有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并且有人感染上这种病,其中有一个学生因病情严重,最后不治身亡。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这种恐慌一直持续到离开农场。
生活艰苦,日子难熬,就觉得时间特别慢长。70年春节过后不久,上面终于来人了,带来了分配方案。彼时国防科委七院划归海军管辖,于是我和另外两个男同学被分配到东海舰队,成了一名海军军人。同学们都分布在全国各地院所,天各一方少有来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国防科研战线上的骨干和精英。
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本人不敢妄议其功过是非,但历史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屈指算来,文革两年我们本该学习专业知识,却闹起了“革命”;农场一年半,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本该工作在科研战线研究高科技,却干着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修理地球”。那时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这样的高配低用是暴殄天物。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蹉跎中度过,是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如今丹阳湖的湖朋学友们都已到耄耋之年,都在颐养天年,个别的已走完人生之路驾鹤西去。丹阳湖留下了我们的印迹,也成了我们永远的记忆。
前几天一位工作在南京的同学,在孩子的陪同下自驾来到丹阳湖旧地重游,并给我发来了照片和视频。丹阳湖旧貌换新颜,连一点从前的影子都没有了,我们曾经住过的茅草房了无痕迹,土地和湖水都被农民承包了,养鱼虾种水稻。
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个中滋味,非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但愿明天,这样的故事不再重演。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40292
评论列表(42条)
欣赏精彩佳作,祝福幸福快乐!
@秋风扫落叶QinRuoshu:谢谢您的光临留评。祝健康快乐!
青春的印迹,走在黑土地上,
疯狂的年代少不了疯狂的事。
铭记青春,不忘韶华,往事依然。
欣赏精美佳作,祝福幸福安康快乐!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来访并美评。艰难困苦更容易在记忆中留存。青春一去不复返,只能回味。
挑堤泥、扛百斤水泥上船那种实打实的硬活,真是够受的。我仅是假期里在生产队里尝试过几天,但也是刻骨铭心,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想死的心都有,因为实在吃不消。你熬过一年多,真不容易!
@晓舟同志:谢谢晓舟老师置顶推荐。题图换得不错,当初我也曾想用这张图,但是我看中的是那张图上有“丹阳湖”三个字。这张图更唯美。
毫不夸张地说,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福都能享,走到哪步算哪步,如果没有退路,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想起那个章怡和一个千金小姐,沦落到监狱没人惯着她,也得和别的犯人抢饭吃。
@漫言华语:原图的主要缺陷是有几幢高楼,万里睛空,高楼大厦,没有历史苍桑感,与文意不配。
@晓舟同志:您说的有道理。
印痕深深,往事难忘。但我的体会是,吃过大苦才担得起大任。
@2272 张英辅:吃过大苦,有的人担起了大任,我一如既往地平庸。[偷笑][偷笑][偷笑]
虽然本该学专业的时候去搞了革命,消耗了大量体力劳动,但这些苦难没有白吃,当年的大学生应该都在日后的岁月里,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反观现在,许多青少年从小没吃过一点苦,生活中稍有一点磨难,立即精神上出了状况,不是自杀就是忧郁症,从这个角度看,还是在年轻时经受若干磨难考验好,这是在给漫漫人生路打牢基础。
@周旭才:您的说法有道理,年轻时吃点苦,对后半生有利。
这篇文章很珍贵,记录了一段历史,虽然写的是你在丹阳湖的经历,反映的是那段火红年代令人迷茫的过程。对于亲历者来说,可以说磨难至深刻骨难忘,谢谢分享。
@清河君:我们那一代人吃的苦太多了,往事不堪回首。
好珍贵的老照片,好灵动地抒写,文图辉映,将那年那月的青春飞扬与人生磨砺,通透呈现,直入人心啊。
@锦瑟黎燕:谢谢老乡来访,美评精彩。[花][花][花]
“老三届”吃苦了!我是(初中)老三届的尾巴——69届,又是农村户口,听说并略知此事,但未经历!
@阿诚56027:“老三届”是指66、67、68届高中毕业生。因为人数众多,涉及家庭多而广为人知。而66、67、68、69、70届这五届大学毕业生统称“老五届”。
谢谢您来访留评。
特殊年代,天之骄子,不同寻常的经历。老师还有和陈至立合影的照片,很珍贵啊。
@邯郸常跃进:不堪回首,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谢谢来访。
艰苦的磨砺,一段痛苦的回忆。还是我们“插婴”好,因为习惯了农村艰苦的环境。祝福您!
@诚厚:谢谢老师来访。人生如过山车,酸甜苦辣咸都尝过了。更珍惜今天。
看了老师的文章,知道了那段特殊的经历。您说的没错,的确,这是高配低用、暴殄天物。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难诉相思:我们有同样的认知,谢谢!但是网上有人无底线地歌颂那个年代,让人理解不了。
那个年代的事,通过老师的文字,读来历历在目。太不容易了。谢谢分享。
@霁月:你还年轻,没受过多少苦,我们40后经历的太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姐属于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老五届,我姐姐是文革高中老三届,我算是那时的初中老三届,年龄有差别,在那个反常的年代,我们都有着类似而又各自不同的经历。你们去农场锻炼,我们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都经过各种苦难的磨炼,所以也培养了我们坚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是坏事也是好事,不管好坏,都一去不复返了。余生保持好心态,注意适当运动,过好晚年是最重要的。
@豫莲芳草:客观地说,我们老五届带着工资,带着分配方案,虽然苦点,时间短有盼头。老三届就不一样了,年龄小,看不到前程会很迷茫,有的七八年十来年,真的不容易。时代的那粒灰压弯了我们的腰。好在一切都过去了。但愿历史不再重演。
那个年代没经历过,或者说68年出生的我,不懂什么。字字句句,细细品读。文采好!深度学习!
@ch雪梅:我们是两代人。谢谢理解。
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个中滋味,非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但愿明天,这样的故事不再重演。—–发自内心的感慨!
@惑矣:不堪回首又历历在目。但愿历史不再重演。
悄悄来的您的空间,静静欣赏您的家园
默默倾听您的故事,细细品味您的情感
轻轻带走您的烦恼,深深留下我的祝愿!
@风雨:谢谢风雨来访。祝福夏安。
吃得苦中苦 做的人上人。吃苦不怕 怕的是蹉跎岁月。
@鱼满仓:苦是吃了,还是普通人。浪费了大好青春。
美丽的传奇故事 ,祝福幸福永远!
@秋风扫落叶QinRuoshu:风雨之后见到了彩虹,往事不堪回首。
那个年代很艰苦,因为有他们的奉献,给祖国建设奠定牢固基础,才有今天的繁荣,值得敬佩的一代人。祝福幸福!
@秋风扫落叶QinRuoshu:谢谢您的高度评价与赞赏。那一代人大半生都很苦。
这么苦啊!!!
@紫潭的博客:你太年轻,没经历过,也很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