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如海。
这多像是一个人的名字,姓汤名如海。如海一样的辽阔旷达,如海一般的富饶美丽,如海纳百川般的神秘幽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名字不仅叫起来朗朗上口,还极富韵味,极富诗意,饱含寓意。
但是,它却是一个社区的名字,蕲春县八里湖办事处(与八里湖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辖有一个社区,名字就叫做汤如海社区。
翻阅《乡村地名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看到这样的文字:“汤如海,原名檀树海,因当地方言演为‘汤如海’,其状如锅形,为农场(作者注:即八里湖农场)海拔较低处。”这段文字对汤如海来历的解读,显然不及农场工作人员的现场解读生动形象、接地气。农场工作人员对我的好奇心报以热烈的笑意后说,因此地地势较低,多为烂泥池塘,烂泥里有好多好多的“团鱼” (方言,即王八),每次当地百姓捉到团鱼回家,总是团鱼好、团鱼好兴奋的叫着,久而久之就叫为“汤如海”了。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八里湖曾为一片泽国的说法。据说,此地曾为古云梦泽东端之一部分,供长江行洪,多泽薮、湿地。多泽薮、湿地的地方,适宜水生生物自由生长,团鱼当然就特别多了。
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必定赋予了这个社区的独特之处。汤如海社区位于蕲春县八里湖农场东南部,内辖土门、水产、白堰、余赛四个小区。
这四个小区可是有一个了不得的存在。古老的土门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载,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蕲春始建县于八里湖土门城。至北齐文宣帝(公元552年)建罗州城于今西河驿东,县治始由土门城迁罗州城。至此,延续七百多年历史的土门城,才慢慢衰落。
蕲春先贤黄云鹄(1819-1898)从南京回蕲春,夜泊土门时曾留有诗一篇:
(游金陵月余旋蕲夜泊土门山下舟子乞书对月作·十月八日)
宦海劳劳五十年,兹游逸象冠从前。
交知久别情弥挚,亲旧相看老更妍。
玩月观山惟静坐,乘风破浪总安眠。
思量此乐伊谁赐,北望长空斗柄悬。
当时先贤舣舟至土门山脚下,对着明月,看着身边的青山,静静而坐,他能想到百多年后的土门沧桑巨变吗?
清末之际的土门,四周是富草湖、打草湖、檀树海,再远一点是大腊烛湖、董家湖等大小十几个湖泊,退水时各成水泊,涨水时连成一体,所以有先贤“土门山下舟子乞书”之说。
而到了建国前,由于连年战乱,土门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钉螺遍地,有“一进土门城,肚子大些人,男的像罗汉,女的像观音”的民谣传唱,血吸虫病疫在土门境内蔓延。为了彻底根除钉螺,从1952年5月起,至1970年结束,县里成立了血吸虫防治组,在汤如海境内开展了全面的送“瘟神”整治行动。
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1957年冬开始的知识青年垦荒垦殖。来自全国11个省市130个县近六千名农垦战士和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汤如海,迎来了如大海一样激情澎湃的建设大军。
汤如海社区余赛小区里,一排排整齐的民舍,在如烟如雾的霏霏春雨里,格外清新可人。玫红色的紫荆、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交相掩映,栋栋小别墅安然耸立。门前青绿的菜蔬,被春雨润过,处处流趟着挥不走的烟火气。这一处处不是桃源,胜似桃源的胜地,谁曾想留下过无数个上海知青无私奉献、挥洒青春汗水的动人场面。从一排装饰一新的民舍步道进入不到百米远,就可看到保留下来的一长溜约有十多列的老式灰白色平房,这就是记录、保存当年知青奋斗痕迹的“余赛记忆馆”。静览各种浸透他们汗水的农耕工具,留下那个年代烙印的各种计划用票,学习笔记,生活用具,大型活动的照片,开荒垦殖的现场等等,静静地与他们对话,领略知青大爱,品味生生不息的追求,感受“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整个人如同被春雨浸润清洗过一番,人活着还是要有点拼搏奋斗的精神劲的。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汤如海社区即在土门一带新建以柑橘为主的果园场,“八里桔子,好甜好甜”的叫卖声,经常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响起,市民们也以能够买到正宗的八里桔子品吃而自豪。从武汉出差回来,往往会在路边停车,带上一袋或几袋八里桔子给家人朋友品尝。临上高速时,也要带上几袋八里桔子,作为土特产带出家门。八里桔子已然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地道品牌。为了将此项产业做大做强,2009年,汤如海社区成立了土门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15个水果种植大户,种植蜜桔、脐橙、金水柑、向阳桃、香梨、风味李等760亩,2021年,又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柑甜农场”,引进品质好、价格高的“爱媛28”号柑桔,开发了一系列水果深加工系列。对柑橘罐头、柑橘汁、果酒、果糖及陈皮糖等产品进行贴牌展示,销售采取直播带货以及现场采摘等新颖灵活的方式,势头旺,收益高。农场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现场街头叫卖的“八里桔子”,基本上都是搭我们的品牌顺风车来兜销的,我们的产品在网络上、现场采摘上都无法满足供应呢。
水果专业合作社带来的红利,刺激了其他各个行业的专业合作社的诞生。余赛油菜棉花专业合作社、利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都得利水产专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它们几乎涵盖了汤如海的农业、水产、中药材生产等各个产业领域,使得境内整个土地得到了极大的利用与增值。2022年,禾香米业项目在汤如海社区落地生根,开启了虾稻养殖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格局。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吸纳当地就业50余人。柑甜(水果系列)、鲜甜(水产品系列)、香甜(虾稻米系列),让汤如海境内甜出了新高度,甜出了一个新农村建设新模板。
境内无闲田,更无一闲人,汤如海里春意浓。(2023年3月22日写于三家店)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8532
评论列表(17条)
有点像通讯,写得实实在,详尽细緻,极有可信度,极有说服力。
@2272 张英辅:是采风作业,张老师眼力好,谢谢!
汤如海,我差点以为是像法海一样的高僧呢!却原来是一个社区的名称。这个社区所处的地域历史悠久,曾经鼎盛辉煌,却因连年战乱和钉螺肆虐逐渐衰败。新中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再度复兴。作者如数家珍地书写社区的历史,拳拳的爱家爱国情怀溢于字里行间。
@难诉相思:谢谢老师佳评。确实是个很特殊的地域,透过它可以看到国家的变化与发展。
“玫红色的紫荆、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交相掩映,栋栋小别墅安然耸立。门前青绿的菜蔬,被春雨润过,处处流趟着挥不走的烟火气。境内无闲田,更无一闲人,汤如海里春意浓。”
汤如海里春意浓,百花盛开艳阳中。
春雨如油润万物,拼搏精神显雄风。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老师留诗嘉评,老师好文采,学习了。
汤如海,一个很富有想象的名字,多想想就有了点诗意。它的甜浓得化不开,三甜,甜出了新高度,甜出了富足,甜出了美景。
@四格格:谢谢格格老师的鼓励。
这篇采风,由古及今,形象生动,集文学性知识性于一炉,值得品读学习。
@百龄童子:谢谢老师鼓励,向您学习。
霁月对汤如海情深意长的低吟浅唱,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融会贯通,将如今的汤如海风采万千灵动凸显,其星光闪烁的家国情怀,沁人心脾。
@锦瑟黎燕:谢谢燕子姐姐美评。谢谢姐姐鼓励,向您学习。
曾经的汤如海土地荒芜,钉螺遍地;如今的汤如海无闲田,无闲人,美丽富饶人勤奋。
@华章秋韵:老师总结的真好。谢谢您。
汤如海的前世今生,一篇记实的文学作品,也像一篇新闻作品。
@诚厚:老师眼力好,是一篇采风作业。谢谢您。
[…] 《春到汤如海》原文: 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8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