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我们每天都在走。大路、小路,城里的路,乡村的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大桥、小桥,钢筋混凝土桥、钢桥、木桥,各种类型的桥。道路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延伸,桥梁把一条条被峡谷、河流阻断的道路连接起来。道路、桥梁,对于交通不可或缺,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有其他形式替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驯化了水稻、小麦等作为粮食,这是生存的基本物质。解决了生存问题,古人逐渐从大山走出来,走向平原,走向有河流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人走多了就是路。古人为了生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了族群生存与繁衍走向遥远的地方。因此,道路、桥梁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据历史记载,早在47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有牛车,这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有车必有路,可惜,没有上古时期路的记载。可以肯定,路的出现要早于牛车。至于最早出现的桥,应该是古人在一条小溪上放一截树木作为独木桥。为方便行走,继而发展为几条树木并排捆扎成为宽一点的桥。
说到黄帝,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他还有轩辕黄帝的称号。至于轩辕二字的含义,很多人不甚了解。据传黄帝看到冬天风吹草团在地面滚动,有感而发经过琢磨发明了车轮。做出车轮后他用横木为轩,直木为辕,第一辆牛车就这样诞生了。有车必有路,从此黄帝坐着牛车前往各地处理事务,人们看到黄帝乘坐的牛车来了,于是说轩辕黄帝来了。久而久之,轩辕黄帝成为一个专用尊称。
现存的古路已经不多了,历史记载最古的路是秦直道。秦直道从秦朝都城咸阳到内蒙古的九原,全长700多公里,宽约20米,路面用土石夯筑而成。经过2200多年的风雨侵袭,至今还能依稀看到道路的痕迹。现存最古老的桥是建于隋朝的赵州桥,该桥跨度37米,宽9米,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历史像一本书,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续写。回望历史沧海桑田,古路、古桥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人们怀念已经远去的历史痕迹。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对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是越偏僻越好,人类活动痕迹越少越好。深山里年代久远的桥梁、古道越老越好,美名其曰历史感、原生态。人们纷纷走出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都市森林,来到深山老林,来到山川河谷。每逢节假日,浩浩荡荡的人流通过各种道路、桥梁融入山林田园,来到山涧溪谷。亲朋好友相邀出游,张开胸怀拥抱大自然。
公元前213年秦朝为了打通前往岭南的道路,在南岭山脉的大庾岭开建了梅岭关。这是从湖南、江西进入广东的重要通道,俗称梅关古道。古代从中原前往岭南的人口迁徙、南北贸易、军队辎重等,大部分通过这条道路进行。梅关古道进入广东的第一个驿站叫珠玑巷,从中原南下的人员、货物、辎重、骡马,基本上都会在这里停留歇息,久而久之成为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中转站。
唐朝宰相张九龄拓宽了秦朝留下的梅关古道,因唐、宋、元、明朝代中原发生多次战争,许多中原人士为躲避战火,纷纷举家从梅关古道南下。在珠玑巷短暂停留后,再继续前往珠江三角洲。因此,梅关古道、珠玑巷在广东人的心目中,那是祖宗前往岭南的源头,他们心中的根。至今,经历2230多年风雨的梅关古道还在发挥道路功能。这条路,可能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道路。不过,现在南来北往的国道、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梅关古道的作用主要是怀旧、文化旅游。
说起梅关古道的文旅作用,有一座桥成为人流络绎不绝的网红打卡地,那就是贵州省荔波县的小七孔桥。小七孔桥的历史不算悠久,建于道光十五年(1853年),至今170年历史,曾经是贵州南部通往广西的重要商贸通道。
小清新、小家碧玉对小七孔的形容再适当不过了,没有规模宏大的场面,没有震人心魄的场景,只要看一眼,就会让人怦然心动。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古石桥,因桥上有七孔石拱,所以称为七孔桥。桥身全部用麻条石砌筑而成,长25米,宽4米。小七孔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桥下是一汪碧绿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伸向饱含沧桑的桥身,放眼看去一片雅静恬美景象。
在没有汽车运输的年代,云贵高原山区的货物主要靠马帮驮运。马、骡子的耐力、承重能力比人强多了,山区民众需要的布匹、盐巴、日用品等需马帮运来,山区出产的茶叶等土特产需马帮运出去。其实,马帮就是现在的汽车运输公司,帮主饲养数量不等的马、骡子,根据客户要求把各种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现在的年轻人,马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历史。在没有汽车的时代,在山路行走经常可以碰到马帮,如果听见前面山路有铃铛响,人们就知道马帮来了。
小七孔桥曾经走过一队队马帮,马蹄嘚嘚,马帮带去了黔桂两地人们的殷殷期望。马鞭声,赶马人的歌声曾在山间回荡。马脖下挂着的铜铃,发出的铃声与马蹄声此起彼伏,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深深刻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汽车时代结束了马帮行业,小七孔桥从此沉寂下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生产力,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得到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使人们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文化层面有了更高要求。欣赏祖国大美河山,休闲度假成为一种常态。于是,小七孔桥重新恢复人流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过,这条路、这座桥不再作为交通使用,而是成为历史缩影,一个深山景观的存在。人们徜徉于小七孔桥上,透过这条路、这座桥,回望已经远去的历史。
2023-3-16
小七孔桥
小七孔龙潭瀑布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7948
评论列表(21条)
历史像一本书。
人们徜徉于小七孔桥上,透过这条路、这座桥,回望已经远去的历史。
写得好,很欣赏你的博文。
@2272 张英辅:去过三次小七孔,一次比一次有感触。贵州山清水秀,与20年前的贵州相比,可谓麻鸡变凤凰了。
古代的路,古代的桥,就是现代人回望历史的通道;走过古代的路,跨过古代的桥,我们就是走在古人的足迹上,一直走向未来。
@四格格:人类就是从这些古道、古桥走向灿烂的明天。
道路和桥梁是人类通向文明的媒介。欣赏点赞👍
@邯郸常跃进:所言极是,没有道路和桥梁,也就没有人类文明。
激情歌吟小七孔桥的建筑之美与风采,极具历史与建筑美学的丰厚内涵,颇有意蕴与格调。
@锦瑟黎燕:没有严谨的设计图纸,没有专业的施工机械,在清朝那个年代山沟里的能工巧匠,能够建造出一座具有建筑美学,建造170年至今还在使用的全石板桥梁,确实不容易。
朋友读书多,知识渊博,熟悉历史,才能写岀这沧桑之路与桥,无论什么样的路和桥,都是为人民服务,走向光辉的明天!
@豫莲芳草:欢迎好友来访,互相学习。
“历史像一本书,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续写。回望历史沧海桑田,古路、古桥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人们怀念已经远去的历史痕迹。”[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道路、桥梁对于人类来说,是通往人类文明的坦途。
一篇关于道路和桥梁的前世今生的美文,堪称专业、经典!
@难诉相思:欢迎好友来访,互相学习。
拜读欣赏:佳作美图,难得一见!
@阿诚56027:好友过奖,互相学习。
沧海桑田,人间变了模样!
@朝山暮寺55:晚上好,欢迎好友来访。
“若要富,先修路。”这个论断适合古今中外,发展总是从修路筑桥开始。欣赏好友具有历史厚度的路和桥美文!
@诚厚: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文笔洋洋洒洒各写东西,曾经过万到如今,经坛里驶入火炬,点亮后人一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