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电脑图片库里有两幅老照片,记录的是我学生时代的一段摄影经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个特殊年代,北大校园里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两派群众组织之间对立情绪日益严重,火药味越来越浓,武斗将一触即发,“内战”前一天,我将行李存放在附近中关村的朋友家里,连夜逃离了学校,回家当了逍遥派。
在家期间,我重新检起原来的摄影爱好,为家人和朋友也为自己冲洗照片,由于单纯洗印照片,嫌尺寸太小不过瘾。记得上小学时,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制作幻灯机的科普读物,还让外婆给我买过一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幻灯片,当时因条件所限未能心想事成。于是我参照幻灯机的原理构造,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卧式放大机。关于这台放大机的制作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连细节都依然记忆犹新。放大机由如下四大部分构成:
1、放大镜头:镜头筒由两个大小合适的瓶盖,与用道林纸粘贴卷成的圆筒组合而成。作为放大镜片的平凸透镜,是我让在印刷厂工作的老爹从照像制版车间花5角钱买回来的淘汰品。用黑色卡纸按照透镜的直径剪一个圆片,在圆纸片中心挖一个适当大小的小圆孔,贴在透镜上算是给这枚放大镜片装了一个固定光圈,将组装好的放大镜头插入一个木板钉成的斗状镜头座内,利用老式拉线开关的盖子充当镜头盖,大小刚好合适。
2、调焦机构:位于本机上方的圆铁棒起支撑镜头筒及导轨的作用,将镜头筒固定在木头线轱轳上,木头线軲轆穿在导轨上,用手拨动木头线軲轆,使镜头筒前后伸缩来实现对焦。
3、底片夹:由两片可开合的长方形玻璃组成。聚光镜室与放大镜头之间是木板制作的底片仓,底片夹可由底片仓槽顺滑地插入和取出。
4、光源总成:由灯碗、灯室、聚光镜室三部分组成。灯室圆筒利用大口径的马口铁皮罐头改制;灯碗是利用闲置的圆形铝制饭盒的上盖碗改制而成,在碗底中央开孔装上灯头,拧上100W的乳白色或磨砂灯泡;用木板钉成方形的聚光镜室,将两枚平凸透镜凸面相对的聚光镜组安装其中,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在灯室与聚光镜室之间还须安装一面磨砂玻璃片用于柔和光线。
5、组装完成后,表面喷黑漆涂装。
模仿幻灯机制作的这台卧式放大机,实际上就是一台幻灯机,其原理和构造是一样的,等于是圆了儿时的梦想。其操作步骤如下:
1、将放大机放在靠墙的桌子上,将镜头朝向墙壁,与墙壁的距离可按需要调整。
2、先将要放大的底片光面朝上放入底片夹,后将底片夹插入底片仓,注意底片光面应朝向聚光镜室。
3、将放大纸平置于夹板上,调整好尺寸大小后,紧贴墙壁竖直放置。
4、放大机镜头前先用红色透明玻璃片遮挡,再接通电源进行对焦。
5、完成对焦后,即可移掉红色透明玻璃片,对前方的相纸进行曝光。曝光时长可预先试曝两张,以确定曝光的准确时间。
不久以后,依旧遵照废物利用少花甚至不花钱的一贯原则,我又动手制做了第二台立式放大机,这次我吸取了制作第一台的经验,参照商品机的构造,决定依据平行四边形原理,由于木材便于加工的特点,我采用木材设计制做了可调节高度的升降臂。除了镜头的伸缩筒仍然沿袭第一台的设计,整机外观样式已经同商品机很接近了,如照片所示,我正在拧动镜头的调焦螺栓使镜头筒上下伸缩实现较为精细的顺畅对焦。
自从有了这个高级玩具,我带着弟弟经常玩到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后接军宣队工宣队“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返校时,我将这第二台放大机带到北京,将其存放在北外的同学S那里,每逢周末我和北钢的同学X如约而至。天黑之后,我就把放大机支起来,点亮红色安全灯,我们把学生宿舍布置成了暗房。三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负责操作机器对焦,控制曝光时间;他们一个负责显影,一个负责定影。同学的同学纷纷拿来底片让我们放大,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
在毕业离京前夕,我把这第二台放大机留给了S,虽然它十分简陋,但是足以见证我们的友谊。以下合影照片是我们三人用我的第二台放大机制作的。
一个秋日我们在北京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合影留念
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合影留念
第三台立式放大机很快又问世了,其明显改进之处就是将镜头筒改为皮腔,采用韧性较好的牛皮纸折叠成型后涂上黑墨汁,皮腔在调焦过程中自由伸缩,外观更加成熟,更加接近商品化。可惜实物已被我拆解零散,只留下一个镜头和两枚平凸透镜。然而,五十多年前在北京求学期间,因相同的摄影爱好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那段时光,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难以忘怀的纪念。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7210
评论列表(8条)
是啊!我们都度过了那个特殊年代,经历达那段时光,
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难以忘怀的纪念。
@阳光笙箫支剑笙:摄影怀旧,温馨回眸。特殊年代,深切感受。同学情谊,天长地久。
我是七十年代末才学会印照片的。向金方老师学习!
@晓舟同志:嗨,您好!摄影是一剂良药,可以包治百病。[偷笑][调皮][笑哭]
哈哈,读文后感觉您太了不起啦!我们长征串联时到延安,有个谢同学8元钱买了个儿童相机,我和班级的团支书俩,一元二买了一个120卷,拍16张,每人拍8幅,张张清晰,留下珍贵影像瞬间。后来谢同学在群艺馆一直从事摄影工作,被选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您的放大设备,我们单位85年才购置一套,您比我们超前20年!
@李宗宾19481957:我从小喜欢画画,对美术很感兴趣,记得上初中时有戏剧学校老师来学校招考舞美专业时,我曾应试考过素描,因缺乏专业辅导,没有成功。长期的美术熏陶和积累,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于后来从事摄影,不无益处。绘画和摄影虽然都属于艺术范畴,但摄影借助相机这一工具来进行创作,按动快门的瞬间更令人享受刺激,而绘画是慢工出细活,要耐得住寂寞。我接触到不少摄影家都是学画画出身,后来改行从事摄影的。这是我的经验:要是画画不成,就学摄影,肯定行。[偷笑][偷笑][偷笑]
少花钱多办事废旧利用,胶片一个时代的缩阴,老照片难忘的岁月[赞][赞][赞]我保存的胶片始终舍不得丢,收藏纪念啦[微笑]
@菲菲娜妮: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开始玩胶片摄影,说明胶片摄影的魅力永恒存在,胶片摄影极其富于仪式感,需要一整套暗房的设备装置,哪怕很简陋,必要的环节和流程缺一不可。动手进行操作的空间很大,令人玩兴大发。看着长期闲置的胶片相机发呆,我依旧十分怀念胶片摄影的乐趣,它总是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