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信群传播一段视频,是楼上视觉看马路上人群聚集的情景。文字解说为上海退休人员在维Q。以我对上海人的认知感觉不大可能,于是转发给上海的战友求证。得到的回复是——“上海人没那么傻,包括我。” 这回答很笃定、很霸气、很上海。
合上手机闭眼沉思,与上海人交往共事的那些事历历在目,像过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上海人果然不一般。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如今被称为“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上海人异于外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我以一个东北人的视觉说说我对上海人的印象。
读初中时(1959年)学校里转来了一位上海女孩,和我一个年级,但不在一个班。闭塞的东北小城来了一位上海姑娘,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大约全校同学都知道她。印象中和电影里见到的繁华大都市中的时尚女孩有着较大的区别,也许这就是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吧。到了高中,我们分到了一个班,同窗三年,近距离接触对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从外形上看她皮肤偏黑,长相平平,说着一口上海普通话,和本地人的确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闲聊时她会说起她的一些感受。见我们都穿黑色、蓝色的裤子,她说上海人从来不穿黑裤子。她对当地人待客的礼遇似乎有些不适应。到邻居家串门做客,主人都会热情地让客人上炕坐,这让她很不适应。几十年后我给出的解释是:那时的本溪,楼房很少,大多是平房土炕,家里连椅子、凳子都很少,更不要说沙发了。客人来了自然是坐在炕上,一般的是坐在炕沿边上,请你上炕那是“最高礼遇”。如果主人和客人同坐在炕上盘腿唠嗑,那关系绝对不一般。会让客人感觉既亲切又暖和。
那个女孩绝顶聪明,数理化各科都很优秀,可惜的是她并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得知,她是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发配到东北来的。1964年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特别紧,上大学政审十分严格,她的落榜顺理成章。二十多年后我转业回来又见到了她,在一个重点高中当老师,教物理。我们都已过了不惑之年,我的大孩子已经初中在读,而她还孑然一身。多年后,年近五旬方结婚。90年代和家人一起回到了上海。时代的一粒灰落到她头上,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听起来带着一点悲剧色彩,还好,总算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再次接触上海人是在安徽的部队农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劳动锻炼,近距离接触了更多的上海人。我的班长、班副都是上海女孩,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有的人以泡病号和这样那样的理由逃避艰苦的劳动偷奸耍滑,她们没有,表现的很要强,不甘落后。与人为善,很少与人发生矛盾,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到了部队,周围的上海人就更多了,有一批青岛海校的毕业生大约几十人,还有零星的其他院校毕业的上海人,另外还有两批上海籍战士。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人喜欢干净整洁,无论男女老少。记得70年代我们还穿布军装,有些皱皱巴巴不太平整,也没有熨斗,我们中队有位上海男同胞经常用装满开水的水杯熨裤子的裤线,这一点连女人都佩服。
“烧小菜”就更是上海男人的拿手好戏了,差不多每个上海男人都是烹饪高手。记得在一次欢送某转业干部聚餐时上灶的全是上海男人。我就是那次学会了做上海菜蛋饺和熏鱼的。我只是纳闷,他们是什么时候学的。这些人基本上是从小上学,不到20岁就当兵了,也没有多少接触做饭的机会呀,那只能说是天赋或者与生俱来的。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著《上海男人》描写更加细腻,我就不再赘述了。
从宁波部队回家探亲往返必经上海,也会与普通上海人打交道,总体感觉上海人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其他城市。比如有时购物、坐公交要排队,上海人会很自觉地排队,且秩序良好,有个别不自觉的人加塞,上海人不会置之不理,要齐声声讨。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他们会发声。在一些旅馆、饭店之类的服务行业的服务员,无论男女做起事来都兢兢业业,尤其那年轻的男服务员,做那些琐碎的服务性工作,竟能那样认真,令人肃然起敬。
走在街上问路,上海人都很热情,尤其那老年男性,说的十分认真、仔细,恨不得给你送到地方。70年我从东北到宁波报到,途经上海,一个单身女孩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父母早给做足了功课,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人生地不熟的我,拿着上海地图在马路边上看。一位骑着人力三轮车的老者主动问我到哪里,他来告诉我怎么走。我本能地拒绝,那老者再三表示要帮我,我不为所动。那老者带着不被理解的遗憾悻悻然离去。事后我回味那老者应该是真诚的,是我误解了他。
上海人的精明细腻那是无与伦比的。我体会最深刻的一件小事是:我在上海出门购物时,上海的朋友告诉我要怎样乘公交可以省“二分钱”。当然,那时的人民币还没有贬值,但大多数北方人特别是出门在外时是不会去打这二分钱的算盘的。
说上海人不能不说我的战友孙国珍的母亲,一个最典型的上海老太太。那时我们这些东北人回家休假,路过上海,都会到她家里做短暂停留,把他家当做中转站和落脚点,因为她家离火车站很近。我们会把随身携带的沉重的物品放在她家,然后再去逛街和购物。老太太很热情,每次到她家她会先洗个热毛巾拧干了让你檫脸和手,然后打发别人或者自己亲自去买些小笼包、油煎包之类的点心请你吃。热情有加。总会找到话题与你闲聊,让你不会有到陌生人家里的不适与尴尬,而油然升起宾至如归的感觉。用一位战友的话说“絮絮叨叨的,还不烦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估计也没怎么离开上海的老人,居然能用南方普通话与我们交流,令人佩服。
我能接触到的上海人十分有限,最后一次去上海是1996年,二十多年过去了,世事在变,不知人心有变否?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6594
评论列表(22条)
明哲保身,不善争斗。卫星城苏州,车碰车、碰人的,根本见不到破口大骂的,彼彼静静等交警,而大多是不想死磕,协商赔点钱走人,息事宁人不死耗。
@晓舟同志:苏州离上海那么近,互相影响,肯定有很多共同点。我在宁波部队十五年,知道连宁波乡下老太太都会说“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可见苏州人绵绵吴语令人受用,性格自然也温和儒雅。
@晓舟同志:北京人原来好死磕,一小伙被吓,给司机一顿揍,后小伙差点拘留。随文明程度增高,人们行为也在变,变上海式的理性。祝好朋友。
我在部队时也有上海战友,明显不同于别处战友,很有特点。
@2272 张英辅:是的,这一点大家有同样的感受。
拜读欣赏:老师此文,把上海人描述很到位!我在上海当兵十多年,除了老师所说的,还有上海人很聪明。
@阿诚56027:先进、文明造就了上海人的聪明。
对上海人的描述入木三分,特别是,上海男人擅长烹调,那段很有意思。上海人精明,素质高,上海人生活水平高。70年代,就有人对我说:如果全国人生活都如上海,就实现 共产主义了。
@豫莲芳草:说的有道理,上海人确实素质高。
对上海人的深度礼赞,是从十分传神的情景交融之中,精彩呈现的。上海人的精致细腻,会生活,令人敬佩。
@锦瑟黎燕:上海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欣赏美文,精彩传神。1972年从大兴安岭地区来了一批上海知青加入大庆油田职工队伍。从此上海给东北吹来时尚之风,改变了大庆服装的流行色,丰富了街道上的色彩。
@李和平:上海人是时尚的带头人,尤其在服饰方面。
老师笔下的上海人很有特征,与东北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地域之差吧?欣赏美文![赞][赞][赞][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上海人和东北人从生活方式到人的性格,基本上是两个极端。
上海人的确如您所说,有很多长处。以前买东西都喜欢上海产的,牌子过硬,货真价实,由此体现了上海人的严谨,重信誉。
@难诉相思:上海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这是真的。
大姐对上海人的描述很准确,我的同学还有同事有上海人,精明友善,乐于助人,特别是男士做事细腻,爱家爱老婆是出了名的。[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悠扬琴声68:爱家爱老婆这点最可贵。[偷笑][偷笑][偷笑]
所谓上海人,就是在那样氛围生活的全国各地人,当然主要是当地不远的南方人。有一些趣闻和故事。那上海女子同学,也是命不好,多也才华却是那样结果。感觉受苦受累落在她身上,有些感慨良多。好文好故事,祝福大姐了。
@杨自记:谢谢您这样仔细阅读我的拙文,以及用心的评论。时代的一粒灰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位当年的小女孩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成了右。有些是扩大化造成的冤案,但大多数确实罪有应得。
上海人太精明,细腻,有点小溪水的韵味。北方人粗狂,就如同大山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