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太太:东北二人转到底是个啥

2023022711082219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一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赵本山。没错,正是这位赵先生,把东北二人转搞得风生水起全国皆知。以至于很多山海关以西的关里人和南方人,以为“东北二人转”是全体东北人的最爱,貌似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普及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比肩越剧之于浙江上海人,豫剧之于河南人,黄梅戏之于安徽人。还有一句把二人转捧上天际的话叫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我作为地道的东北人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其实东北二人转在东北也很小众,在我们这五线小城本溪普及率很低。我通过各种渠道对二人转略知一二,今天就聊一聊和二人转有关的那些事。

所谓“东北”,应该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东部。而二人转普及率较高的地区仅限于吉林省大部分和辽宁北部以及黑龙江的个别地区。

一如相声产生于地摊,是一种“街头文化”,穷人为谋生,站在人员密集的闹市嘚啵嘚啵,说几个笑话,讲几个段子,搏同样是穷人的众生哈哈一笑,苦中作乐赚几个小钱养家糊口而已。而二人转是一种“炕头文化”,他的起源大约与东北恶劣的气候有关。

2023022711105567

某名人有言:“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便是穷人,即便是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豁达爽朗的东北人依然有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东北二人转据说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他的产生和相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寒冷漫长的冬季,室外滴水成冰,无法进行任何谋生作业,人们不得不躲在家里“猫冬”。

行文至此,说几句题外话。当年有一个传说:一位坐直升机上去的大人物隆冬时节来东北视察,看地里没劳作的农民很气愤,说我们那里一年四季都在战天斗地,你们怎么还猫冬,这习惯不好。

比白天多上几个小时的漫漫长夜,哪里有那么多觉可睡,人们卷缩在温暖的土炕上,胡吹乱侃再唱上几句聊以打发时间。内容没有“高大上”,没有“正能量”,颜色偏黄,话题多集中在肚脐眼以下,至大腿根以上区域。久而久之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各种传说都编成小曲传唱,由冬天的炕头到夏天的地头,逐渐形成规模。呈现出乡村特色和俗、色、酸。二人转小帽即初上场时用于热场的简短说唱是俗、色、酸的天花板。还记得在CCTV现场直播被赶下场的二人转表演吗?不看不知道,看了就知道二人转真的登不了大雅之堂。

2023022711132111

2023022711353223

和相声有共同点的是,相声有对口相声和单口相声,二人转由一男一女出演叫“二人转”,一个人唱的叫“单出头”,有男单也有女单。

2023022711144947

知名二人转演员魏三表演的单出头

二人转的特点是扮相怪异,以丑为胜,越离谱越出彩。那个著名二人转男演员成名前就以男扮女装不男不女形象示人。

2023022711165287

手中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用这些道具耍出很多花样叫“绝活”。每个二人转演员都有自己的绝活,很多二人转演员以模仿残疾人为自己的绝活,拿弱势群体开涮。那位赵先生初出茅庐时模仿盲人惟妙惟肖,惊为真盲人,一炮而红。而且走出国门到美国表演这些被严重诟病,再也不敢出去了。

2023022711274589

二人转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很低,大部分小学都没毕业,认识几个字而已,初中毕业在那里是绝对的高学历。那位因卖假药被判刑的二人转演员胖X,就曾为自己辩解“没文化,不懂法”,说的倒也贴边。

2023022711291017

所谓“小众”就是说普及率不高。以我们这五线小城本溪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根本没有专门的二人转剧场。那位赵先生大火以后,曾试图打开本溪的二人转市场,在本溪开了几次专场,观众越来越少,最后就没有最后了。

九十年代房地产行业最红火时,本溪某开发商在楼盘的边缘地带搞了个“二人转小剧场”。我弟弟出于孝敬,给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妈买票去看二人转,票价最贵坐在前排还有茶水干果的那种。老妈很配合地看了半场,然后昏昏然进入梦乡。因为观众少,那个小剧场没经营多久就关门了。

我搞不懂赵先生把二人转开到北京有多少人去看?或许有人出于好奇,买张票进去体会一下,我严重怀疑,他有回头客吗?因为“俗、色、酸”而被诟病,赵先生也曾提倡“绿色二人转”,这个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是一孔之见个人观点,不全面不系统,所以只是随便“聊一聊”。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6287

(11)
上一篇 2023年2月27日 下午3:09
下一篇 2023年2月27日 下午7:59

相关推荐

  • 春的脚步声

    你不来 春天也会 如期染绿山岗和田野 你来 春天也不会 把山岗和田野遗忘 你早 它已悄悄地 在那里等待着你 轻轻地告诉你 风里有我的暖 你迟 它便热烈地开出 暮春的荼蘼 你知道吗 它在花海边 曾经等你 很晚了 是它走进了你心里 还是 你到了它的梦里

    2022年7月31日
    4.4K140
  • 面对浪博,一批博友已选好退路(附截图)

               新浪博客这番“系统维护”,原本很是期待,因时间偏长,博上功能又日渐减少,特别是博主博客首页已是无名(昵称)无头(像)以及博园新添的3个“下载”功能,使广大博主有了几分担心;虽恋恋不舍,但明朝浪博究竟怎样,确实有些难说了!          于是,博友纷纷寻新场,退路早早作选择!比如,昨天发现有一部分新浪博客的博主觅到了新的精神家园——《…

    2022年5月18日
    1.4K41
  • 碧宇流云临摹山水画自题

                                             七律 · 春韵 (新韵) 紫燕呢喃柳翠牵,东君吻面染桃妍。 近观重岭朦胧雾,远眺疏林茂密田。 幽静楼台听雅韵,雄浑瀑布卷珠帘。 初春醉赏生机跃,挥墨欢欣追梦篇。

    2023年3月4日
    756130
  • 春天

    春天 适合天真的人 因为 单纯和温柔 是生命的本质 溶入春天 方知春天的内涵 即便是一个独行者 可青梅煮酒 亦可红袖添香

    2023年3月2日
    1.5K80
  • 立春飞雪

    已是六九第六天,早晨突见窗外飞雪,顿时心花怒放。纷纷扬扬下了整整一个上午,如玉碎,如银毫,漫天飞舞,看得直叫一个神清气润。一秋一冬没有像样的降水。干旱使得今春草木发芽皆迟。满目枯黄,地表干裂萎顿,太需要这么一场雪了! 立春飞雪,好有诗意,不禁临窗念念有词: 草仆地,木枯枝。秋苍冬黄皴无期。天意惩嗔痴? 云聚时,飞雪至。晶泼玉淬花如织。素梅信未迟。

    2023年2月9日
    5.6K5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3条)

  • 2272 张英辅
    2272 张英辅 2023年2月27日 下午8:48

    二人转原来如此,原本不知。

  • 晓舟同志
    晓舟同志 2023年2月28日 上午7:04

    安姐这篇文章,介绍了二人转的起源、特色和影响力,我认为是客观公正的。

  • 锦瑟黎燕
    锦瑟黎燕 2023年2月28日 上午7:59

    文图辉映,精美抒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好美的文题与抒写,引人注目。

  • 柳絮晗烟
    柳絮晗烟 2023年2月28日 上午10:03

    由小众到“大众”,偏于一隅至悄然退后,必然。写得太棒了!详尽的介绍,让人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赞][赞][赞][花][花][花]

  • 金方艺术摄影
    金方艺术摄影 2023年2月28日 上午10:41

    我完全同意本文观点。[赞][赞][赞]“二人转”因其胎里带的“俗、色、酸”的本色所限,必定难以比肩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剧种。我以为,要求它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旦脱胎换骨,那就不是“二人转”了。

  • 邯郸常跃进
    邯郸常跃进 2023年2月28日 上午11:46

    点赞老师的观点,我在本地看过一点,看过了,就不想再看了。

  • 碧宇流云
    碧宇流云 2023年2月28日 下午3:08

    老师洒脱、清新之文笔,文图并茂,对东北地域的“二人转”,这种民间流传的“俗、色、酸”的娱乐形式的起步、高潮、低落写的翔实、遒劲!!而与南方的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永无法比肩,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高雅剧种,内涵深邃的! 老师的此文是全面的对二人转剖析,很有收藏价值!读来受益匪浅!顶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 地质之花
    地质之花 2023年2月28日 下午5:15

    二人转原来是炕上的表演。不过它的音色还是很美的,又通俗易懂,只是缺少人去研究开发。黄梅戏原来也是田头小调,例如;夫妻观灯,打猪草等,经过艺术家的辛勤努力,也终于脱颖而出,登上艺术殿堂。赵本山虽然出了不少作品,但他真不能称呼;艺术家。二人转虽然有所改进,但还是没有脱离低级趣味。

  • 难诉相思
    难诉相思 2023年2月28日 下午5:37

    我也觉得东北二人转比较低俗。赵本山的小品我基本上不看。

  • 李宗宾19481957
    李宗宾19481957 2023年2月28日 下午6:34

    二人转,就靠着低俗活着。现在处于低潮,和国家的艺术管理及引导有关系,低俗,血腥,迷信这些东西在舞台上(尤其是部分县城乡镇的舞台)一直存在,不只是二人转独有。推陈出新,有很长的路要走!老师的文章很有价值,喜欢!!

  • 周旭才
    周旭才 2023年3月1日 下午10:54

    这是我看到的介绍最客观的“二人转”,谢谢作者的科普,让“二人转”回归到真实世界,感谢“二人转”曾经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也理解和接纳“二人转”的俗、色、酸。

    • 东北老太太
      东北老太太 2023年3月2日 下午4:10

      @周旭才感谢认可。大多人对二人转了解不多,我尽量客观全面些。还二人转以本来面目。[花][花][花]

  • 锦瑟黎燕
    锦瑟黎燕 2023年3月2日 上午11:23

    好有视角的精美佳作,对东北二人转的重磅推介,颇有力度。

  • 九歌54
    九歌54 2023年3月2日 下午4:56

    我家在辽东,我们那也没有二人转,八十年代赵本山带动了二人转。我不反对二人转,但的确不喜欢。

  • 清河君
    清河君 2023年3月2日 下午9:29

    二人转自从赵先生隐退江湖,二人转也消沉了很多。应该这样说,赵还是把东北为数不多的地方文艺搞得红红火火,起码在当时成为东北文化艺术走向全国出了很大力气。至于二人转是否应该继续延续下去,作为地方文艺来说,还是要保留。要正面引导,使之成为健康文艺。

  • 惑矣
    惑矣 2023年3月19日 下午11:21

    原以为二人转在东北很普遍呢,看来还是了解的少。赵家班的节目还有后来的电影,都不爱看。既不高雅,又不淳朴。说不清的一种低俗。

    • 东北老太太
      东北老太太 2023年3月20日 下午12:39

      @惑矣不要说你们外地人,连我这本地人都不爱看。我的文章里对二人转的低俗说的还是有保留的,实际上更加不堪。

  • 杨自记
    杨自记 2023年3月23日 上午3:43

    二人传很有东北味道,其实应该好好普及,可是现在很少见。可惜了。祝好大姐。

    • 东北老太太
      东北老太太 2023年3月23日 下午4:37

      @杨自记谢谢来访。所言极是,但那些“国粹”尚且很难普及,何况很小众的二人转呢![微笑][微笑][微笑]

    • 杨自记
      杨自记 2023年3月24日 下午6:15

      @东北老太太现在一般人没时间,都在忙于生计。看看以后国家会不会重视。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