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的孙子墨墨有点不舒服。晚饭以后,我和老伴就一起去看孙子。
看孙子的事很正常,但在我们告辞出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点小意外。
什么意外?别紧张,很小的一件事,且等我慢慢说来。
原来,就在我走出儿子家门回头告别的那一刹那,发现儿子家门上的对联不对。因为儿子家的对联是我写的,我今年写的是行书,而儿子家门上贴的那副对联却分明是隶书。
其实,那副隶书对联也是我写的。只不过,那不是今年写的,是去年写的。
看到这里,您也许明白了。我儿子家门上的对联还是去年贴的,也就是说,我今年给他写的对联他干脆就没有贴。
这是一个意外。我清楚地记得,大年三十那天午饭后,我把新写的对联交给儿子,让他回家后贴上,他也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可谁知结果会是这样呢?
在我的意识里,我们家是不会出这种事的,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喜欢写对联。
为了延续这一传统,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让他接触了笔墨纸砚。尤其每年过年贴对联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儿子,我想通过这样的耳闻目染,让儿子也慢慢喜欢上这富有文化气息的传统习俗。
后来,儿子长大了。他没有像我一样喜欢写字,而是喜欢上了画画,并学了相关的专业。毕业以后,儿子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一切大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许多年来,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要写对联。最近几年,由于儿子成家了,所以每年写对联的时候,我都会特意给他写一副,并嘱咐他按时贴上,而事实上,儿子也是这样做的。
这本来是一年一度,按部就班的事,可是,今年却出了意外。
我分析,儿子儿媳可能是看去年的对联还比较完好,成色也新,又因为一时懒惰,所以就这样了。
说起来,这是一件小事,于人于己,于社会,于将来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认为,这却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贴对联,是我们迎接新年的老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一些人却并不把这一传统看得那么重要了。
朋友们,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5554
评论列表(20条)
老师好联!学习了。
@霁月:谢谢老师的欣赏!问好!
啥情况?写好的对联没有贴
[咧嘴笑][大笑][偷笑][调皮][嘿嘿]
@风雨:谢谢欣赏,问好老师!
欣赏老师的美文。迎春对联意韵芬芳,书法遒劲力透纸背![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感谢老师的鼓励。向您问好!
或许,你认为很重要的事,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哪怕亲人之间也会如此,不必太介意。
@难诉相思:老师说的很对,这种情况常常存在啊。
这字不错,这对联内容也美!有些传统会慢慢淡化,也属正常!
年轻人的“心劲儿”在别处。
@柳絮晗烟:谢谢老师的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和过去确实不一样了。
现在年轻人有些文化传统习俗会疏忽掉的,淡了!
@ch雪梅:是啊,社会环境在变,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也在变。谢谢老师的欣赏!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文化传统,也意味着新年吉祥,这个道理应该给青年人多讲一讲。
@2272 张英辅:赞同张老师的观点,我们有义务把这一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自己写的对联,拟句,书法都独具一格,笔走龙蛇,佩服佩服,真是多才多艺,才情了得。
@锦瑟黎燕:报告老师,这幅对联是我抄别人的。谢谢您的欣赏!
分析得应该是没错,反正都是父亲写的,还那么好舍不得取掉。要给儿子上上传统文化课,再过春节不能再犯“错”。
@诚厚:谢谢老师的建议,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新思潮的冲击,我们应当在自己所及的范围内做点工作。
儿子可能太忙了,没顾上。事不大,多年父子如兄弟,来日方长,慢慢渗透,儿子会理解的。还有,父亲觉得天大的事,儿子不一定觉得大……
@李宗宾19481957:谢谢老师的理解,您的留言令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