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题目,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写。四季轮转,草木荣枯。人一生却如乘上了一列有去无回的列车,行色匆匆,目光迷离。有的互相浸润纠缠,有时则擦肩而过。所谓缘与源。
壬寅虎年的冬季大不祥。很多人结伴西去,他们大多应该更长寿,创造生命的奇迹。怎奈一场病疫如汹涌海啸,短短的时间席卷14亿人。当人们稍稍抬头能喘匀一口气的时候,发现少了好多同伴。老苏在这场洪暴中,以他惯常的游离世外的姿态,驾鹤仙化。
不知老苏在天外游历中,能否遇到小王。
老苏和小王都是我的同事。好多年,还有两位大姐,我们共处一间办公室。我好年轻啊,老苏和我的妈妈同年,属猪,比我整整大出三十岁。要不是我懒得上学工作的早,我们也许不可能在职场相遇。那两位大姐都是老三届,也比我大了十五六岁。我跟着那些一起入行的子弟员工,也口口声声称呼姨。而小王也是老三届的年纪,却没有受过教育,只能做个外勤工作,平时就坐在老苏对面。年终总结都要回家让“夫人”帮忙写。
我们四人各占一面墙。小王的桌子是后加的,与老苏对面。小王也是老苏相对于自己刻意称呼的。其实那个时候单位的小字辈很多很小,小王完全可以是老王的。
他们两人性格迥异,每天都在互相玩笑,打趣。
老苏是名退伍军人,背驼的厉害,脸色蜡黄,和那身常年不换早已磨成白色飞边的旧军装相互映衬。他缓缓的走路,悠悠的工作,慢慢的吃饭说话。当我们都换成了小珠算盘的时候,他固守着那把占了大半个玻璃板的大算盘,戴着老花镜,一下一下的拨来拨去。那时候利率总在调整,他记不住,算不出。就一扒拉说:肉烂在锅里,这样吧。老这样也不行,上级行时常要抽查,有时候他就让我帮着核算。所以他负责的传票,里面很多直角折着的,那是需要我帮忙的。
老苏家在运河东岸的一个村子,老伴儿和三个女儿都在老家。隔几天老苏就要回家看看。小王就笑哈哈的说:又想老嫲嫲了吧?老苏就一笑慢吞吞回答:哪里,谁像你似的。我要回家喂驴。
再后来,小王就开始出选择题:你又要回家,这回是想老嫲嫲还是想驴?
再后来,老苏一往外走,自己就先笑。我们也跟着哈哈笑,一切尽在一笑中。
运河并不宽,且有大桥直通,老苏可以天天回家的。但他骑车太慢了,不管顶风还是顺风,那辆以结实稳健著称的“大金鹿”,始终如电影中的慢动作般,完全施展不出威风来。
后来,很多这样的“一头沉”家庭,都把老婆孩子带出来,住在单位宿舍里,然后慢慢分房子定居。小王和两位大姐都出主意让老苏去找行长,单位刚盖的家属楼空着,连我这样的小年轻都能分到。老苏似乎不愿,沉吟很久。房子分完了,也不知他找没找过。
那年单位大批进临时工,连押运员不识字的妹妹都进来了,老苏才把女儿领进来。他的女儿和我同岁,没想到十分干净利索,长得秀丽丰美,受过高中教育。熟了后那女孩偶尔流露,爸爸在家可厉害了,妈妈唱歌他要骂的。其实八十年代后期,拖拉机早已经在农家普遍使用,老苏却顽固的养着一头驴,总嫌老伴儿喂不好,下雨时还把驴牵到堂屋里来。
那头驴不识好歹,竟然把老苏踢了!小王比谁都着急!马上招呼大家去看望。这时也才知道,邋邋遢遢的老苏,原来有一个比他小了七八岁的老伴儿。而且文质彬彬,清瘦干净,家里摆着《红楼梦》,会跟着录音机唱校园歌曲。
老苏对家庭的严厉似乎有了答案。他是以家长的姿态对待老伴和女儿们的。他要她们踏踏实实过日子,要她们安全温饱,免受外界的侵扰和诱惑。
也奇怪,单位的年轻人从来没有人叫老苏叔叔。但也决没有人轻侮他。他和老少都一律平等的说笑,一个老军人从不倚老卖老,也不向领导提什么要求,更不会贪多求妄。他大概掌握的最好的就是这种界限感和适当的距离感。我总能体会出,老苏其实还有很强的尊严感。他从来不与任何纠葛交集,那是他深刻懂得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小王是个极聪明的人。个子小,但遇事总会大声疾呼,将子丑寅卯说个清清楚楚。父母受政治牵连早逝,他一度流落街头。所以他没有机会受教育,这是他深深的遗憾,爸爸是当地有名望的校长,任谁也想不到他的孩子会没有上学的机会。
他脑瓜快,见识广。眼神像猴子一样灵活,张嘴就是一溜的歇后语。我第一次见他,写的字很工整,不由赞了一句:写的真好!他自得的说:提着小篮卖杜梨儿,俺好歹也在果木行儿里。
他不但在行里要到了房子,还在对面的街上开了一家土产日杂店,那时候正是个体经营的黄金时代,他腰包殷实的紧,是我行的首富。青年时突然得了一场肺结核,影响了他结婚择偶的进程。但父亲平反落实政策,给他安排了工作,这又是他的优势。所以他退而要找一个农村户口的女子,狠狠的给自己挑了一个极漂亮极聪明极贤惠的夫人。果然,生了两个极聪明的孩子,都上了名校,做了中国最早的高收入IT人。一步到位,补上了自己给家族落下的窟窿。他非常感激媳妇,觉得只有夫人相称,才对得起夫人的丰功伟绩。他对儿女的教育方式也成了县城各方的学习样板。
我女儿小时候,她大姨有一段时间回家有事。小王果断的说,让夫人看一段时间吧。我就像每天帮老苏算利息一样自然的接受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认识了好多的字,还能说会道,令人又惊又喜。
那个春天,小王躺在两个椅子上,掀起上衣,让老苏看他的肚子。老苏摸摸,然后不动声色说:没事!夫人整天伺候你,还做买卖给你挣大钱,你小子福深着哩,吃烧羊肉和鹌鹑蛋吃多了。小王的肚子时常抽搐,原因不明。他常说,他家的男人没有过六十岁的。
不幸被他自己言中。小王57岁死于脑溢血。我去了大哭一场,退休在家的老苏不定怎样的黯然神伤呢!
老苏慢慢的走过88年,虽慢而坦荡;小王浓缩了人生,虽快而不慌张,大苦大甜也都历练过。他们都是正派好人。俩人在天那边如果相遇,执手泪眼,小王还会捏着嗓子学老苏的老伴:玉,你回来了!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竞争的你死我活,整天字斟句酌/明察暗访/窥觑揣度。有缘在一个办公室排排坐,大半的空间被成山的凭证表格占据,但人与人之间没有压迫感,都能和平相处,放松而愉快。现在人的办公室还有这样的气氛吗?
我也不想说呜呼哀哉。愿他们欢笑着相聚!
(选稿:飞花如雪 审核:晓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5551
评论列表(12条)
欣赏老师流畅的文笔,写出两位典型的同事的交往等情节等。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所以过去那种朴实、善良的同志交往关系就会相对少了,而勾心斗角、诡诈、欺骗、争名夺利等现象就自然就产生了。人若有自律、有阳光的心态、有善良、有素养一切不良陋习自然就没有滋生之地了。(个见)遥祝春祺笔丰![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谢谢美评!愿这个社会进步,富裕,人们少些争端,多些和谐!
曾经相处融洽的同事陡然离世,不免心生伤感。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
@难诉相思:这个冬天,太多猝然离去的人!难忘过往。
疫情改变了很多,老苏就是其中的一个,可惜啊。
@清河君:诸事平和,有相对年轻的老伴伺候,可以更长寿的。唉!
款款深情,尽在笔端流淌![赞][赞][赞]
@柳絮晗烟:时疫无情,岁月有情啊!
两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性格鲜明跃然屏上,博友颇有文字功底。
幽默风趣流畅的文字,栩栩如生追忆两位性格迥异的老同事。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比现在纯朴得多。疫情,无情地让很多人的人生提前谢幕,令人叹惜。
将美好的同事之情,明亮的心性之光,灵动抒写,声情并茂,细节十分传神,画面感极强,感人至深。
娓娓道来的老苏和小王,如果他们在天之灵能幸运的读到你的记述文章,一定也会为你的幽默风趣而捧腹一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