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忆
(之一)
2015年8月31日,叔叔家的弟弟增福,从黑龙江大庆东站乘坐D30次动车前往北京。我从杭州乘坐T32次列车进京与两位弟弟会合,去完成一次寻亲之旅,滚滚列车车轮声将我带回遥远的回忆之中……
我父亲是原中建一局职工,一生转战南北,我家跟随他到过许多地方。每次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要想一想再回答。1958年他参加了包钢建设,带着爷爷奶奶和全家人来到包头。
之后父亲辗转北京,1961年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1975年,又从湖北荆门调回北京参加燕山石化建设,奔波劳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在79岁那年过世。
父亲的姐姐和弟弟都在农村,他每月几十块钱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1962年,爷爷从包头被下放到内蒙古临河农村不久,叔叔一家五口也从河北老家投奔到一起。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从小就在婆媳不和,夫妻争吵的环境中长大。父亲和叔叔之间,没有什么大的恩怨。姑嫂之间,妯娌之间总放不下过去“陈芝麻烂谷子的纠葛”。上辈子的恩恩怨怨,短不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交往,早些年,两家偶有书信往来。自从爷爷奶奶过世之后,两家人的关系就渐渐地淡了。
堂弟增福年幼丧母,从来没有和继母一家生活过,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跟奶奶的感情深。家里有一张老羊皮伴随多年。奶奶说,他从小就是吃这只山羊奶长大的。奶奶和婶婶之间,虽然没有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婆媳不和由来已久,一幕幕往事让身边的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增福在大庆成家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去临河把奶奶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1980年接奶奶出来时和婶婶一家处理得很不愉快,三十多年间他都和继母没有任何来往。
常言说,没有过不去的坎。老一辈的恩恩怨怨,随着时间会推移逐渐在儿女们的心中淡化,三十多年过去了,叔叔和婶婶如今还在不在了?他们的子女日子过的还好吗?
去年12月底,二弟儿子结婚时,堂弟增福专程从大庆赶来北京参加婚礼。相聚时表达了一个心愿,他想去内蒙古临河寻找失散多年没有音讯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完成一个考虑了很久的心愿。我和二弟听了非常理解,表示愿意陪同他去临河寻亲。
河套平原在黄河上游,能灌溉,能排涝,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西瓜和水果都格外甜,还有黄河大鲤鱼,“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
爷爷是乡村中医。从包头下放到临河农村后,方圆几十里谁家有了病人,半夜三更村民们都会骑着马,赶着骆驼来接爷爷去上门看病。有时遇到没钱看病的村民会送些粮食和羊肉。爷爷既是家里的顶梁柱,又是村民眼里的好医生,在当地颇有名气。爷爷行医几十年,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却治不好自己的病。1966年9月,他突发脑淤血,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快离开了人世。
爷爷去世后,叔叔一家顿感失去了顶梁柱,往后的日子更加艰难。叔叔和婶婶到了临河之后又生了4个孩子。每隔几年都会轮流带着孩子们回河北老家看看。路过北京时也会来我家做暂短停留,但每次见面都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所以联系就越来越少,渐渐地没有彼此的音讯。
我和弟弟在几十年前都曾去过临河看望过叔叔婶婶,但毕竟是遥远的回忆了。找回失去的亲情,祭奠故去的爷爷奶奶,是这次临河之行共同的心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31955
评论列表(4条)
找回失去的亲情
[赞][赞][赞][赞][赞]
@风雨:谢谢你,第一个留言关注。和你一样,我走进卯酉河,喜欢博友之间的氛围,享受这里的恬静和温暖。
需要配图片才能发出。一小时内完成。
@晓舟同志:春节期间,考虑编辑老师也要过节,就没有看您的留言,直到今天才根据编辑要求做了修改,说来惭愧我还是第一次投稿,流程也不熟,笨笨咖咖把文字和图片传上去了,业务不熟,给编辑老师添了许多麻烦,深感不安,敬请谅解。欢迎老师随时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