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乡在哪里,一言难尽。家谱记载,我的祖先元代生活在苏州阊门。说我的故乡在苏州,无大错,但过于遥远,似有牵强。我6岁至17岁生活在苏北大丰南阳,参加工作后一直把这里作为家乡填写,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我的祖居地不在那里,我的生命起点也不在那里,此处只是我的人生驿站。我的故乡另有其处,应当记录下来。
下河八总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这段旧称里运河,简称里河。里河往东一百多公里,也有一条与之几乎平行的南北向河流,串联着黄海之滨诸多盐场,名为串场河,也称下河。里河与下河之间的这一块,有宝应、高邮、江都 ( 今扬州 )、泰县 ( 今泰州 )、东台、兴化、盐城、阜宁、淮安9县,人们称它为里下河地区。
大丰成陆比较晚,是串场河东台至盐城段以东历经多年潮汐播迁逐渐形成的一块海边滩涂。有史料可查的是,我的先祖元末明初从苏州来到苏北“卜居堰上”,即在串场河畔的草堰盐场地界选址安家。滩涂不断向东延伸,家族不断繁衍,我们这一支是向东发展的。
由草堰盐场向东18里,有一个叫做 “下河八总” 的地方,应该是指串场河以东第八个区块。家谱记载,我的高祖周湘是清朝末年文庠生(秀才),是苏迁始祖周良辅的第十五世传人,我的高祖、曾祖、祖父都生活在下河八总。我的父亲亦生于此,18岁之后才走出乡关。我的父母在下河八总结婚,我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1957年在这里呱呱坠地。
从祖居地和出生地两个角度衡量,称下河八总是我的故乡,应该是恰当的。
惠民四队
一个春日的中午,我出生在下河八总三十里河畔的一户周姓人家茅屋里。多年后我的大姑母告诉我,那天下着大雨,她回娘家远远看见我爷爷冒雨从另一间小茅屋冲向大屋,她估计是“嫂子生了”,而且肯定生的是个男孩。她说,我爷爷是秀才的长孙,念过几年私塾,虽不算书呆子,但行事一向慢条斯理,没特大喜事刺激,他决不会那么冲动。
我父亲当时在西团镇负责商业“对私改造”工作,母亲说他有重男轻女思想,我上面两个是姐姐,他无动于衷,而我出生刚满一个月,他就毫不犹豫把我们母子俩接到镇上去了。我这个八总娃,只在那里生活了生命之初的三十天便离开了乡村。
我的幼年期是随父母在集镇和国有企业长大的。父亲工作调动到哪,我就跟到那,在南阳镇、小海镇、县水泥厂都待过一段时间。我出生后的第二年,人民公社成立,老家那个地方有了时髦新地名——惠民四队,即西团人民公社惠民大队第四生产队。
太小的幼儿是没有记忆留存的,上面写的这些都是长大后长辈告诉我的。要说我自己最初的朦胧记忆,大约是我四岁随父亲和他的同事去爷爷家,我印象深的是那天奶奶煮了满满一铜盆鸡蛋,我感到非常好奇,记住了。现在想来,这大概是那时候庄户人家拿不出更好的东西,唯此算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也体现了当时家乡百姓实际经济状况。
诚心一队
1962年,在县生猪繁殖场(俗称万头猪场)任食堂会计的母亲下放,迁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南阳公社诚心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落户,我也成了人民公社小社员。
三年自然灾害,机构精简,人员下放,农村更是家家户户吃不饱,因此寄养在亲戚家的两个姐姐回到了妈妈身边,年幼的妹妹也在,弟弟刚出生,人丁兴旺,只是越来越穷。我们属“半家户”下放,爸爸仍在县里工作,只是工作繁忙很少回家。妈妈出生商贾人家,不会干农活,又有五个孩子拖累,自家的自留地小菜田都种不好,更别说去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挣工分换口粮了,每年就这么拖欠着队里,由我父亲节省下来的工资还一部分。
计划经济年代种植什么有指令性计划。南阳公社属产棉区,旱田,以长棉花为主,也长玉米和大麦杂粮,常年没有米饭吃。谁家有人生病、生孩子了,才可以到大队开一张证明,背一袋玉米籽到公社粮管所按四折兑换陈米,且一次不得超过十斤米。
玉米籽磨成的粉末做的饭很硬,吃下去不易消化,搅得胃痛、吐酸水是常事。可那是一个严重缺粮的时代,即便玉米粉也不是可以放开肚皮吃的,政府号召“主粮不够瓜菜带”,人们一锅饭里至少要掺进八成胡萝卜块,与猪食区别不大。由于粮食紧缺,即使有机会拿玉米去镇上粮管所兑换稻米,庄户人家无特殊情况也不会去换,填肚子才是硬道理。
我爷爷家在西团公社,那里属粮产区,长水稻为主,但种植粗放广种薄收,交公粮是硬任务,余下的才分给社员。不够吃就私下“精粮换杂粮”,拿稻米到棉产区换玉米。小孩不懂这些,只知道爷爷家那里长米,有米饭吃。去爷爷家,便成了我少年的向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9359
评论列表(17条)
我从来不知道老家是什么样子,因为我很小父亲就去世了,他根本来不及告诉我家乡是什么样子。我妈妈也从来没去过我的家乡,也从来不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子。从你的文中才知道原来家乡的农村是专吃玉米,我们家虽在城市里,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四格格:宝应是水稻地区,估计会好些。那年月粮不够吃,估计饭锅里山芋干、胡萝卜占六七成。
@四格格:、无论如何都应该去老家站一脚的,否则怎对得起父亲?
看来您是吃过苦的人,按照我们河南人的说法,家贫出孝子。拜读了。
[赞]拜读欣赏:小时在家乡就听传说,苏北这一带,早前是一片海洋(自然没人住),后海面东移(这也似有史料),露出了陆地(海水是咸的,所以在我的记忆中,苏北不长庄稼的盐咸地多),才有人来住,也就在这之后,据说居住苏州的我们的祖先,因某种原因(有一传说是当年被大批有毒大马蜂追赶)逃来苏北的,,即里下河一带![喝彩]
悄悄来到您的空间,静静欣赏您的家园
默默倾听您的故事,细细品味您的情感
轻轻带走您的烦恼,深深留下我的祝愿![花][花][花][花][花]
你的童年还是吃了不少苦,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幸运很多,至少来说没有尝到过饥饿的滋味,主粮始终是米饭,我还不肯好好吃,一顿饭磨洋工吃一个小时。[咧嘴笑] 期待你的续集。
还有一种说法,原在苏州的我们祖上人,是被大麻疯(传说一种瘟疫)逼来苏北里下河一带的。
@阿诚56027:呵呵,不敢议朱元璋,避敏感词,不懂啊?
@晓舟同志:不敢议朱元璋?没提朱元璋啊?!至于说大麻疯(瘟疫),今天有,过去也有啊!
读来了解了许多苏北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及你个人的成长历程。环境是历练人的最好地方,只有历练过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路走的更稳更踏实。[赞]
我们小时候都受过吃不饱的艰难,到乡下去看望亲戚,有的连鸡蛋都拿不出来招待我们,我姨妈看到我们几个小孩子去了,连忙到邻居家借来几个鸡蛋用围裙兜着,拿来煮给我们吃。老师的家谱记得很清楚,我们家已经找不到家谱了。期待老师精彩的下集。[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若非阅历丰厚,哪得今日荣光!说家史呢,连"地方志"都续上了!有心、有才,期待后续!???
@柳絮晗烟:和番公主挺犯嫌。俺有啥子荣光滴,挖苦。说家史得点地方吧,不说清楚地方别人哪看得懂?后续会有中下的,只是请把牙护好,别笑掉了和番不成。
想不到鱼米之乡的百姓也吃不饱。贵州山区虽然穷,但是山里可吃的东西很多。我下乡当知青的生产队,每人每年能分100斤稻谷,300斤玉米,100斤黄豆,1000斤红薯。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吃玉米,但是能吃饱。我分的粮食吃不完,还用麻袋扛回家。特别是那100斤黄豆,让家里一年四季吃豆腐不用愁。
兄弟跟着父母生活,居地比较复杂,终于理清楚了。如果父母是城镇户口,那兄弟出生就应该是城镇户口。我是插婴,故乡的概念就很清楚。
对故乡的地理位置与依依往事,如数家珍,细致入微地娓娓道来,这样的情深意浓,这样的呼之欲出,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