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人为耿学)
祖父耿学(1916-1997),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今山东省烟台市),吉林双辽人。
1916年2月生于奉天省双山县兴隆乡(今吉林省双辽县兴隆镇耕耘村),系双辽耿万山(1896-1976)(耿万山外号“耿老秧子”,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纵横东辽河两岸的风云人物)长子。1997年3月卒于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镇勿兰村。
耿学自幼聪颖好学。8岁上学,1930年(14岁)高小毕业,上学时学会珠算。15岁协助父亲料理家事,置办家业。1937年与当地大户张家姑娘成婚,育有2子。
1946年春因避战乱(当时国共两党在东辽河、第二松花江两岸来回拉据,双山县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之一),携家眷11人(包括父亲耿万山夫妇)从双山县(现双辽县)兴隆乡迁至东辽河南岸刘家馆子乡。
1947年春参加革命,任靠山乡(当时刘家馆由靠山乡管理)支前大队副大队长。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1948年初入党,同年6月带领民兵及后勤保障人员参加了攻打法库、彰武的战斗。7月参加四平攻坚战,在枪林弹雨中为部队提供给养,抢救伤员。耿学担架队获得了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等部队首长的赞扬和好评。
1949年建国后,任梨树县第八区六家子乡负责人,副乡长为郭淑珍(又名郭大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曾获得毛主席7次接见、曾到中南海周总理家中做客,当时是梨树县的模范人物),1954年任勿兰大队大队长(郭淑珍时任吴家坨大队大队长),1955年任靠山乡(辖刘家馆乡)第一副乡长。
1958年5月,耿学指挥民工修建梨树县新开河大堤。时任靠山乡(刘家馆乡)勿兰大队副大队长万某会同部分村民,在耿学去外地指挥修堤,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收储的公粮(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一律上交,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分给当地村民。后经群众举报,梨树县委派出调查组,万某等人一口咬定是耿学下令分粮,并为调查组出证。调查组认定耿学负有领导责任,上报梨树县委。县委决定开除耿学党籍,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1960年秋,刘家馆公社在东五家村成立饲养场(鸭场),公社党委决定让在家赋闲的耿学再次出山,担任场长。耿学出任场长后,团结干部职工,解决职工及家属的困难,得到了职工的拥护和爱戴。他自己克己奉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极想办法,改良土地,增加地力,多种经营,积极创收,把一穷二白的饲养场(鸭场)管理成为公社的一面红旗。饲养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业齐头并举,1965年实现综合产值30万元,耿学当年被推选为刘家馆公社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1966年秋,梨树八中(刘家馆一中)小将冲击鸭场,破四旧,耿学敢于担当,极力阻止,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向他们讲述鸭场是人民的鸭场,是为人民服务的,里面的物资设备都是革命的种子,任何人无权破坏。小将碰了硬钉子,扔下几张大字报,灰溜溜返回学校。
耿学在当时不仅保护了鸭场的国家财产安全,还保护了很多被批斗的各类分子,也帮助了很多戴帽的下乡知青。当时刘家馆公社各个大队的都有知青躲在鸭场,而县里和公社很多领导下台,没有单位和个人敢安置。耿学主动把他们安排到鸭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每到有人来找人时就说他们在进行鸭场的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被外界干扰,保护了这些干部。
1977年以后,这些知青和干部都感谢耿学在他们落难之时的保护与帮助,但耿学没有向这些人索取任何的回报。1973到1976年,饲养场种植、养殖业均获丰收,连续5年为范家屯糖场提供原料甜菜,有力支援工业生产;为公社上交5000吨商品粮,缓解粮食困难。1977年5月,耿学被评为梨树县劳动模范。1977年6月,饲养场率先在吉林省农业领域使用飞机进行农药喷洒,保证大田作物生长。
1978年3月,耿学被选为梨树县人大代表,作为刘家馆公社的3个代表之一,与时任刘家馆公社党委书记郝忠金、中共“十大代表”郭淑珍一道光荣出席了梨树县第12届人大会议。
刘家馆公社饲养场(鸭场)成为梨树县及四平地区社办企业的一面旗帜。因为鸭场位于刘家馆公社与沈洋公社的交界处,是当时刘家馆公社去往孤家子、榆树台、梨树县城、四平市的必经之路。所以刘家馆公社的干部群众和父老乡亲去县城或其他地方办事时,往返途中,大多数都在鸭场歇脚休息。耿学全部热情接待,不收取任何费用。刘家馆公社的社员都以能调到鸭场工作为荣。现在刘家馆子镇70岁以上的老同志,都还记着耿场长的好。
1982年秋,耿学因病休养,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鸭场场长领导岗位。康复后任刘家馆公社敬老院院长。1984年秋, 患白内障导致青光眼,经其次子耿志忠(笔者父亲)带去长春治疗,未见好转,当年底双眼失明。
耿学失明后,回到刘家馆镇勿兰村岳家街,与长子耿志强一同居住。虽然身体残疾,但耿学没有伸手向党和组织要待遇,他失明未失志,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孙辈的成长,参加农业劳动,给孙辈后代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战斗故事。
耿学在晚年时一直有个心愿,要恢复共产党员的身份,虽然他在鸭场工作期间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他的党籍一直没有恢复,这一直是困扰他的一个心结。
1996年8月,耿学之子耿志忠在原梨树县档案局局长范玉魁的帮助下,征求了耿学本人的意见和对当时的情况回忆,并由还在世的当事人出证,形成了书面材料,拟上报梨树县委组织部,为耿学恢复党籍。时隔38年后,已经80高龄的耿学为此非常高兴。
但没有料到在1996年秋,耿学因摔倒至股骨骨折,导致不能下地行走。1997年春,耿学因病意外离世,享年81岁。
耿学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虽然晚年不甚理想,但是他始终坚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向组织、向政府要过任何待遇。他默默在家乡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但他留下了耿氏家风和共产党员的忠诚,这是无价的财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7949
评论列表(14条)
欣赏、学习美韵之文!记忆中的亲人,在老师文笔非凡畅怀中那么亲切,善良、可敬!遥祝冬祺笔丰![赞][赞][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爷爷留下的正直、坚强、刚毅、勇敢,永远激励我前进。
@沧海一粟:老人虔诚为华夏,带领百姓奔前程。
委屈逆境何所惧,爱党忠心步人生。
[赞][赞][赞][花][花][花]
@碧宇流云:爷爷就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与万万千千革命前辈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真正党员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在履行诺言。。。[赞][爱心][花]
@解世权:是的,在爷爷的一生中就是履行对党、对人民的承诺。
深明大义赴战场,和平建设领头羊。历经坎坷不折志,一颗红心永向党。
@晓舟同志:谢谢您的评价。爷爷是一个老革命,一生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蒙受不白之冤,也始终相信党,从未向组织要过任何待遇。双目失明后一直呆在农村,八十高龄时还在秋收时扒苞米。我从小就深得爷爷喜爱,但是还未等到我回报他老人家,他就溘然离世,让我遗憾不已。
像您爷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令人尊敬!向老人家致敬!做人就要做像您爷爷这样的人!点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谢谢您的评价,我现在就是把爷爷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爷爷的事迹很感动人,你刻画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的高尚品质给耿家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影响了下一代,不管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的影响,都让你很受益,所以你的优秀也是爷爷的传承。
@豫莲芳草:从您的文章中看出您也是知青,当年很多知青得到了爷爷的荫护,我记得有上海和北京的知青,在爷爷担任敬老院长时还专程从外地来看望。
祖父的高尚品格就是最好的传家宝。
@难诉相思:是的,我们要把祖父的精神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