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感在对话中交锋,智慧在碰撞中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管窥
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两种。
一、师生对话
发问者为学生,应答者为教师。
例:和尚破戒为什么都吃狗肉?
生问:我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和尚破戒都吃狗肉: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吃狗肉;还把狗肉往别的和尚嘴里塞,吓得别的和尚连声嚷:“罪过!罪过!……”电视连续剧《济公》中的疯癫和尚济公也吃狗肉。又如电影《少林寺》中,武僧烤狗肉吃:还美其名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和尚只要吃肉就破了戒,干吗不写他们吃猪肉、羊肉、牛肉,非要写吃狗肉不可呢?
师答:佛门清规戒律中,佛教徒吃狗肉是最不敬佛的行为。
生问:可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济公哪里不平哪有我,少林武僧除暴安良: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好体现佛所提倡的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宗旨啊。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敬佛呢?
师答:真正礼佛的人,不在口头念佛,而在心中有佛。敬不敬佛,不看他们怎么说,而要看他们怎么做。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吃斋念佛,可是心狠手辣,无恶不作。鲁智深、济公和尚、少林武僧虽然在小节上破戒,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这是一种反衬法。作者写他们吃狗肉不是要否定他们,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肯定、彰显他们的善,他们的善才是真善、大善!
这类对话,考验教师的应对:除了吃透教材外,还得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生生对话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在于为生生对话提供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互相对话、互相切磋。智慧与智慧碰撞,灵感与灵感交锋。因而在教学中,要找准契机,诱之以疑。学生若无疑,教师须善激。引导学生对话。如上《毛遂自荐》一文,上到毛遂与楚王定从于堂上,回头嘲笑同去的十九人:“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时,我问学生:“十九人待毛遂如何?毛遂嘲笑他们对吗?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你们觉得毛遂厚道吗?”学生多沉浸在因毛遂定从成功的喜悦上,没有太留意这句话进而质疑之。于是大家一同回顾十九人对毛遂的态度: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笑”而“服”而尊称“先生”,关键时刻一致推举毛遂,十九人待毛遂可谓善哉;而毛遂嘲笑起他们来毫不留情。是有点“那个”了。
生1:毛遂是才智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
生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遂亦如此。
生3:史籍是据实辑录,情有可原。
生4:材料可以取舍,可以隐恶扬善。司马迁取舍不当,有损毛遂形象,实是一处败笔。
由上观之,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善于导疑,巧于点拨,于无疑处致疑,于“愤”、“悱”处启发,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遇到比较大的疑难问题,教师更要为学生的对话铺路搭桥:如引导学生阅读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作品《长城谣》,重点在于体会远离故土的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铁锁雄关、边塞硝烟、沉重的历史寄托着游子对故土的如火的深情。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其中的诗句:“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是赏读此诗的难点,要真正读懂,就不能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诗人的情感起伏的主线,在这样一个感性的语境下,披文入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复杂情感和作品主旨,而不能凭主观臆断,为诗人的丰富内心世界贴上一个简单的概念化的政治标签,那无异于绑架了诗歌也绑架了诗人!于是我将席慕容同类题材的三首诗提供给学生:
《隐痛》: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子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 阴山旁
英雄骑马啊 骑马归故乡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通过扩展性阅读和比较阅读后,于是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生1:诗言志,歌寄情。这首《长城谣》写于1979年,诗人少小离家老大难归,故乡的一切(自然也包括长城)都成了一种“模糊的惆怅”,对故乡的记忆尽管在自己的心底,“还有好多好多线索”,可是,她不能轻易去触碰它,“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故乡的名字,那是诗人“心中的刺”!
生2:她在那头,我在这头,故乡一旦成了千呼万唤魂牵梦绕终不得归的一个名字,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落寞与疼痛!
生3:这几首诗里的“故乡”何尝又不可以置换成“长城”这个意象符号呢?长城负载的许许多多民族与家国的历史悲欢和个人的恩怨,它的“无情”,它的“冷眼”,何尝又不投射在诗人的心上呢,进而生成“心中的刺”,积淀成“锥心的疼痛”?
生4:故乡的名字居然是我心中的刺,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试想,诗人面对故乡,面对长城,情何以堪?!这是一个何等美丽又何其伤感的内心情结!诗人在这里,袒露的纠结心迹,又岂止是一个炽热的爱国情怀可以简单概括的?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诗人为什么歌不成声,文不成篇的深层原因了。
生5:倘若有一种爱,超越了时代的悲欢,超越了家国的恩怨,走进了生命,融入了血脉,对故国故土的一切,刻骨铭心,难以割舍,然而如此情思又常常剪不断理还乱,那又是一种怎样纠结的人文情怀!
生6:这种爱,有些非凡,有些独特,——爱到不舍,爱到无言,竟至爱到忧伤,爱到疼痛,爱到包容一切,甚至爱到最后不能轻易地去触碰它,什么叫大爱无疆,什么叫大爱无言,在诗人的这首诗里不是可以找到生动的诠释吗?这首诗让我们直抵诗人灵魂最柔软之处,那里保存着一种纯然而又永恒的凄美之爱!
生7:海峡两岸60年的隔绝,是多么悠长的岁月,有多少沧桑和变迁。那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生8:这种隐痛,是海峡两岸很多人的隐痛,很多年的隐痛,是一个民族的隐痛。所以,她乡愁的悲剧,便成为历史和时代的一种悲剧。储存了故乡所有的岁月。生长着故乡的万里身躯。诗人的乡愁,亦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无眠的梦,无墨的画。
如此一来,就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导入了更深的层面,对诗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了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简单的而是辩证的透视和解读,这首诗的学习即进入了一个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境界,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和创新点。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项需要投入精力和心智的活动,是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分享智慧、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学生一开口,经验丰富的教师便知有没有:有没有读懂文本?有没有披文入情?有没有学有所得?有没有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促使学生达成这四项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精心设计对话环节;课中要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精神去听、去品、去悟、去评、去引导,方可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6825
评论列表(26条)
”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精心设计对话环节;课中要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精神去听、去品、去悟、去评、去引导,方可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术业有专攻,精研教学强。
博爱育学子,人生沐阳光。
—-流云赏文随感
@碧宇流云:多谢流云老师首席鉴赏,赠玉鼓励!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着说着又说到语文教学话题上去了。惭愧哦。[微笑][微笑][微笑][花][花][花]
”生5:倘若有一种爱,超越了时代的悲欢,超越了家国的恩怨,走进了生命,融入了血脉,对故国故土的一切,刻骨铭心,难以割舍,然而如此情思又常常剪不断理还乱,那又是一种怎样纠结的人文情怀!”
”生6:这种爱,有些非凡,有些独特,——爱到不舍,爱到无言,竟至爱到忧伤,爱到疼痛,爱到包容一切,”[花][花][花][花][花]
@风雨:多谢风雨朋友光临赏阅![花][花][花][花][花][花]
何为语文老师?语言犀利到位,文学丰满渊博。
善于诱导,敢于创新,心怀大爱,视生如朋。当一个老师容易,成为仁师很难。
读您的文章,眼前一亮,觉得应该将此文转给更多的语文老师,让更多的语文课堂都都跃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我从事语文教学38年,今才脑洞大开!谢谢!
@玉梅:欢迎同行光临!我们不仅是同行,估计还是同龄人。您很谦虚,期待今后能经常与您交流。希望您多批评指正![微笑][微笑][微笑][花][花][花][花][花][花]
毛遂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否则他也不会“自荐”。儒家讲究纹饰,希望人人都做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但多少显得有些虚伪。有真本事的人大多不屑于伪装。要说文学作品,个性强、不按常理出牌的主更有看头。
当然,老师是教学生做人的,棱角太锋利会活得很辛苦。就算有本事,夹起尾巴做人也是有必要的吧。
@梦菊:您的见解很独到。那堂课学生对毛遂的评价还提到他的自荐,一学生说:毛遂为什么要等到关键时刻才出来自荐呢?“三年未见,未处囊中”实在不能成为理由,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嘛!好酒也怕巷子深,不会推销自己行吗?还有一位学生说:毛遂自荐看似主动,实为被动,他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试问:倘若平原君一开始就选满了二十人,那毛遂还将被埋没多少年呢?最后定从(纵)的关键时刻,毛遂的上场也是众人一致推举的。所以不按常理出牌,不屑于伪装这种狂狷在毛遂身上是找不到的。毛遂在成功之后回头无情嘲笑十九人“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举动,即使是在魏晋时期恐怕也难以服众。学生并未苛求让毛遂夹着尾巴做人,但至少要知好歹。
@情满乌江:从教学的角度看,杨老师的教法是完美的。学习在于交流,思维的碰撞能激发人的灵感。从学生的发言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效果——他们确实学有所得。如果老师唱独角戏,也许学生会倾倒于老师的渊博,但收获远不如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所获更多。
当然,学生生活在现代,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在所难免。象“毛遂自荐”那样的事在历史上也不多见,所以才有“毛遂自荐”这则成语。象毛遂,自荐了,平原君都不认可他,如果没有“十九缺一”这个条件,即使他更早跳出来,恐怕收获的也只能是别人的耻笑吧?我倒是觉得这才是毛遂的智慧——时机对一个人的成败是很重要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毛遂那个小小的毛病,就原谅他吧。
@梦菊:多谢梦菊老师认真品析拙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我们今天除了提倡个人的奋斗,还提倡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被毛遂无情嘲笑的十九人其实很有团队精神的。在不了解毛遂前,十九人也仅仅是“相与目笑之而未发”,并未有出格的言行。在了解了毛遂后,关键时刻一齐推举他:“先生上!”可谓君子坦荡荡。一心为国家。而毛遂大功告成后回报十九人的是无情嘲讽。说他不厚道已经是相当委婉了,所以学生评价他是“才智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一点也没有冤枉他。还有,“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这么长的时间,毛遂与十九人不可能没有交流,不可能不一起商量对策。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毛遂上场后难道是他急中生智临场发挥挽狂澜于既倒?难道没有利用集体的智慧定从结盟?除非平原君回去后把十九人炒掉或十九人离开平原君,否则,只要平原君继续养士,只要平原君府上门客团队还存在,看这个毫无团队精神的毛遂怎样与他们相处?学做人不是本文的教学目的,至少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生能从毛遂做人欠缺一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也是应有的收获。做事要脚踏实地,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微笑][微笑][微笑][花][花][花]
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或诗都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决定的; 所以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欣赏。
@四格格:您说得对。古为今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学生因年幼而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辩别能力的鉴赏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有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授之于正确的理解方式,这对学生的人生都会有积极的意义,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格格:您说得太好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毛遂做事的智慧,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毛遂做人的欠缺处引以为鉴,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讲究修齐治平,把“修”放在第一位,只有修身修好了,才可以齐家,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修身是对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今天也还在提倡。一个人要有基本的修养,温良恭俭让在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都是一种行为准则。[花][花][花][花][花][花]
拜读学习,感谢老师![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多谢蓓蕾老师赠玉鼓励![花][花][花][花][花][花]
欣赏你最美的精彩,读懂了老师课堂上达显风采,娓娓道来说胡简单明了,给人一读就懂的,真豪。
@诃痴快乐:欢迎朋友光临!多谢您赠玉鼓励![花][花][花][花][花][花]
学生问,老师答,在常规教学中是很自然地现象,通过拜读老师佳作,感到老师的回答非同小可,这也是检验老师的全科知识量问题,好老师能够吃透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到教学目的。佩服老师的回答,也让我上了一节课。分享精彩![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悠扬琴声68:多谢您的雅鉴和鼓励!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当了一辈子的语文教师,我一辈子都在学教语文。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泰山北斗似的人物,她都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我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更要努力学习。[花][花][花][花][花][花]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语文课谁不喜欢上!让全体学生都活跃起来,教师要有高屋建瓴的水平,也必须在备课上花费很大的精力。名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这里。赞!赞!赞!献花!献花!献花!
@诚厚:多谢诚厚老师雅鉴和鼓励!您说得对,教师要有高屋建瓴的水平,也必须在备课上花费很大的精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语文教学的师生对话,文脉丰厚,声情并茂,呼之欲出,开人心智啊。我感觉,《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集锦。
@锦瑟黎燕:您说得太对了!孔子是启发式原则的首创者,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又是谈话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亲历亲行者,一部《论语》,穷尽了当今所有的教育理论。[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杨老师的教学确实了得!读您的教案大开眼界,做您的学生太幸福啦!!
@李宗宾19481957:多谢李老师赠玉鼓励!不是教案,是教学实录。[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花][花][花][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