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茌苒,岁月如梭,我已知天命。
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均已离世。恍惚间,曾经久远的记忆又清晰起来。我又回到了东辽河畔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其实我出生在镇里。当时父亲是镇中学的团委书记、还是公社的团委委员。我们全家住在学校的家属房里。我出生时,父亲在县里出席团员代表大会。只有外婆照顾母亲,由于家里困难,连鸡蛋也没有。后来还是父亲的同事、我们的邻居给送来20鸡蛋,才算给母亲增加了产期的营养。
不久由于父亲调回村小当校长,我们就回到了小村。小村里镇里相距不远,有6、7里的路程。我们在小村和伯父住东西屋。父亲当校长之后,向大队要了几垧荒地,带学生在课余时间耕种,还养起了牛和马,开了豆腐房。到年底,收获丰厚,不但定期做豆腐给师生吃,还杀猪给老师分肉。所有学生都免收学费,而且学校免费提供学习用品,在当时公社的村小里是独一无二的。
父亲工作一年后把小学的排位从公社的最后几名带到前3名(当时公社共17所学校),父亲在小村也成了名人。
我们家族在小村是大户,爷爷这辈姐4个。大姑奶在辽宁昌图傅家店,二爷、老爷都在村里。父亲这辈哥4个,姐5个。我们这辈哥7个,姐10个。我从小就在村里长大,在村里读完了小学、初中,直到上高中之后才离开小村。我们所住的老房子是曾祖父在1946年为避战乱从辽河北岸搬到南岸的小村置办的产业,我们祖辈4代住了40多年。1986年我们家在原址上拆掉旧房子,盖起4间半新瓦房,直到1997年我们全家迁往县城。我在老房子里读完高中,上完了大学。
小村里住着我的亲属,直系亲属有爷爷、二爷、老爷,大伯父、二伯父、四叔,外婆、老舅、老姨,还有母亲的一些亲属。但小时我分不清谁家与我们有亲属,总之亲情并不是很浓。
本来外婆一家住在离小村很远的另外一个村。因为外公去世,生活无着。在舅姥及母亲的提议下,外婆带大舅、老舅、老姨来到我们这个村。但没过多久,在我7、8岁左右外婆就去世了。外婆给我的印象就是性格内向,不多言语,扎个围裙,一直忙里忙外,拉扯大舅、老舅和老姨。因为在一个屯,母亲经常去,帮助外婆处理事,张张罗罗的事都是由母亲来做。母亲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外婆去世后,为大舅、老舅张罗婚事,为老姨上学,母亲也是责无旁贷。
我家房后有棵老榆树,那是二爷从双辽搬家过时种植的。每到春天时,我和弟弟都要上去够榆钱吃。父亲还在房后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杏树。每年春天,杏花盛开。到了夏天,黄灿灿的果实长遍而枝头,我和弟弟就可以到树上去摘杏子吃。家的园子里很大,父母每年都种很多菜,还有花草。母亲伺弄的都非常到位,井井有条,家里的豆角、茄子、黄瓜、梢瓜,经常吃不完,被母亲送给左邻右舍和村中的亲朋好友。
在我五岁那年,我们全家六口人在房后的杏树上照了一张合影。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仍然记得很清晰。当时父母还很年轻,现在父母已经长眠,我们姐弟四人也有了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
小时父亲还在房西的水甸子里种了很多树,几年的光景就绿树成荫,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水,把大部分树都涝死了,让我伤心不已。记得后院有一棵杨树,枝干被家人砍掉了,只剩下不高的树根。但几年之后,这棵杨树生命力非常顽强,由树根又长成一棵大树,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每次放学回家,在村外的小路上,首先看到了就是这棵高高的杨树。
小村的耕地并不多,但名字都很特别,有“腰结地、大长垄子、南壕外、西壕里、河套地、南沟子”等。顾名思义,都是与地形有关。小村的两边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距离东辽河大约有二、三里远。当时的东辽河波澜壮阔,到雨季时一泻千里,非常壮观。在平常时我们经常到河里洗澡、抓鱼。河边就是我们的乐园,青青河边草,滔滔东辽河,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夏日的小村,花红柳绿,红砖青瓦,小河流水,一派祥和景象;冬日的小村,银装素裹,炊烟袅袅,白雪皑皑,宛若童话世界。
类似这样的小村,在东北平原比比皆是。我们这七零后的这代人,陆续从小村走出来,走出乡镇,走出县城,走进全省,走进全国,甚至于走出国外。现在的小村由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优美、居民富裕,已经成为东辽河边亮眼的明珠。
繁花落尽,洗尽铅华之后,我们感觉到小村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故乡。所以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还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父母曾经走过的足迹,为了小村的更加美好,一直走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6289
评论列表(11条)
欣赏老师新作!文笔流畅若清泉渊源不断地流向远方……[赞][赞][赞]
@碧宇流云:回忆袭来。
穷困山村,伤痛记忆,哪是什么流金岁月,其价值在于出生地——根。换题。
@晓舟同志:呵呵
@晓舟同志:吉林省梨树县是东辽河的下游,东辽是吉林省的一个县,是东辽河发源地。所以按晓舟老师意见,精确更正为:东辽河边小村,我的根。
对故乡的思念永远都止不住。
@霁月:乡情难舍,故土难离。
作为东北老乡,这些画面场景都很熟悉。为生活拼命奔波的年代。
@漫言华语:东北农村基本都是相似的。
看到灵动抒写辽河岸边的文字,格外亲切。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与精美的文字抒写,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将人生之根,通透彰显,不亦说乎。
@锦瑟黎燕:谢谢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