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创作、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了一位天才音乐家的坎坷的一生。整整四部书,巨大的篇幅,浩瀚的信息量,一定耗尽了作者的心力。读这样一部书,仿佛和一位早年的智者在交谈。你从他一出生就有幸结识了他,然后经历着他的成长,成人。每天听他讲述他的遭遇,听他发出人生的感慨,成了你这一天最期盼的事情。他恋爱了,你为他高兴,他失恋了,你为他难过;他找到了知己,他的知己也成为了你的;他在酝酿一部音乐作品时,你仿佛也在参与他的构思,为他的灵感萌动而雀跃,为他的成功而自豪。
书的开头就十分引人入胜,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我们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就降生在德国莱茵河边上的一户穷苦人家。尽管祖父和父亲都是搞音乐的,却一辈子逃脱不了穷困的命运。更因父亲的嗜酒如命,使家里总是处于窘迫的境地。克利斯朵夫很小就被逼着苦练弹钢琴,靠给爵爷府做乐师挣钱。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钢琴师。青年时代的克利斯朵夫愤世嫉俗,性格倔强,由于一次路见不平闯下大祸,匆匆逃亡法国。在法国客居十年之后又因为一场政治风波成了通缉犯,流亡瑞士。在瑞士生活了整整十年,这时候,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瞩目,自己的祖国和法国都不再将他作为在逃罪犯,他终于可以不用东躲西藏、担惊受怕。然而,他人生的黄金岁月过去了,音乐界新人辈出。他尽管是“泰斗”级的人物,却渐渐成为一段历史,只有他的作品依旧广为流传。
克利斯朵夫这一生似乎没有安逸富足的时候。他总是在为生计犯愁,时时处于饥饿、潦倒的状态。然而他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那样简单,似乎只要食可以果腹、衣可以遮体、居可以遮风挡雨就满足了。他时常连这起码的生存状态都达不到。或许,就是这样的贫穷,催生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穷极一生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完美。他可以为构思一部作品达到闭门谢客废寝忘食的地步。多数时候,他把自己困居在一间狭小的斗室内,满脑子充斥着各种神奇的音符。而把这些音符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华丽的乐章,就是他毕生的事业,也是他献给人类的瑰宝。他的一生作品不计其数,直到若干年之后,人们才懂得那些作品的价值。
书中描写的克利斯朵夫,长得高大,健壮,脑袋很大,样貌却不好看甚至可以说“丑陋”粗糙(从他的童年经历当中似乎可以看到一些贝多芬的影子)。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从小性格执拗,敏感,自卑而又自负。年轻时,由于在音乐界小有成就,他狂妄不羁,能够入他法眼的艺术家屈指可数,甚至连瓦格纳、勃拉姆斯那样的音乐巨匠也被他一再贬损。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性格渐渐的变得温和,变得更能包容。他的音乐博采众长却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个性。
占故事篇幅较多的是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诗人奥里维的一段感人友谊。克利斯朵夫一辈子没交过几个朋友,是奥里维填补了他友情的空白。他们志同道合,彼此倾慕,为了能够更多的在一起交流,也为了经济上的考虑,他们选择了合租。当奥里维找到爱人,另立门户时,克利斯朵夫压制住内心的惆怅,真心为他们祝福。而在奥里维遭到爱人背叛,心灰意冷时,克利斯朵夫又张开双臂接纳他的朋友。他对奥里维倾注了他全部的“爱情”,任何离间都不起作用;甚至可以为他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奥里维的死成了克利斯朵夫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书中着力描写这段友情,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德国和法国关系的良好祝愿,希望两国能够消除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化世仇为友爱。克利斯朵夫是德国人,却客居法国多年,他既无法割舍对祖国的热爱,又同情法国的遭遇,不希望他的祖国对法国开战,不希望法国人民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自由博爱、人类大同、和平团结是他的理想。
克利斯朵夫一生中遇到过好几位女子,可他却一辈子没结过婚。童年时期,他喜欢过邻居女孩弥娜,就是这场交往,让他认识到穷富的差异,富人的虚伪。少年时期,他爱上了年轻的寡妇萨皮纳。那是一个美丽哀怨的故事。他们的交往是纯洁的,却被世人泼上污水。故事的结局是萨皮纳患病,在孤独中死去(那时克利斯朵夫在国外演出)。这段故事是催人泪下的。作者一定是满含泪水写着这段话:“……我没有死,我只改换了住处;我在你心中常住,你这见到我而哭着的人。……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变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
萨皮纳死后,克利斯朵夫又遇上了热情美丽的女工阿达。不曾想这个阿达却是个水性杨花之人,她同时和多名男子有染,甚至和克利斯朵夫的亲弟弟也有一腿,当事情败露后克利斯朵夫受到了重重一击,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消极颓废状态。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特的一番开导才将他从泥淖中拯救出来。
虽然情感上一再受挫,可克利斯朵夫却一辈子都在追求爱情。这或许是艺术家的通病,爱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但克利斯朵夫对感情是认真的、严谨的。他和安多纳德的感情,完全是柏拉图式的,因为两个人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交往过。然而就是那偶尔的几次邂逅,已经在彼此内心埋下了爱情的种子。直到遇上奥里维,克利斯朵夫才知道,安多纳德是他的亲姐姐,不过那时的安多纳德早已命丧黄泉,留给克利斯朵夫的,是无尽的思念与感伤。他把对安多纳德的爱,全部倾注到了奥里维身上。
作者没有避讳主人公内心阴暗的一面。他对阿娜的感情,纯粹违背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也违背了他惯常的做人准则,从一开始就烙上罪恶的印记。那段时间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流亡瑞士,挚友奥里维亡故,事业一落千丈……他仿佛把阿娜当作救命稻草,他俩在一起竟燃烧起熊熊烈火,一发不可收拾。然而阿娜却是他的救命恩人勃罗姆的妻子!在克利斯朵夫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穷困潦倒之时,是瑞士医生勃罗姆收留了他,并将他待若上宾。即便隐隐约约感觉到两人的私情,勃罗姆仍旧对他以礼相待。由于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克利斯朵夫最终离开了阿娜。这一段故事写得非常真实可信。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哪怕是他是圣人。如果作者一味地往主人公脸上贴金,倒使其变得虚假,就像以往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高大全”式的人物。
在克利斯朵夫的身后,一直有一位女性在默默地关心他,帮助他,而克利斯朵夫却浑然不知。这位女性就是葛拉齐亚。她从少女时代就迷恋上克利斯朵夫的艺术气质,然而那时的克利斯朵夫却着迷于她的表姐高兰德,根本没把这个青涩的乡下丫头放在眼里。若干年后,葛拉齐亚长大了,嫁了个外交官,跻身于社交名流行列。然而她依旧默默地关注着克利斯朵夫,并不露声色地为克利斯朵夫化解了好多难题。直到很晚,克利斯朵夫才知道葛拉齐亚为他所做的一切。他爱上了这位重情重义的女子,却为时已晚,葛拉齐亚已为人妇,并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葛拉齐亚丧偶之后,一对相爱的人本应该可以走在一起,可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却是葛拉齐亚的多病的儿子。由于后者的阻挠,他们始终没能实现愿望,只能通过书信远远地牵挂、祝福。
尽管出生和成长于德国,可是克利斯朵夫成年后却长期客居异国他乡,除了回国短暂逗留外,再也没有在德国定居。初到法国时,他和法国文化格格不入,时间久了,渐渐地,法国文明渗透到他的思想当中,渗透到他的创作当中。以后,他又从瑞士、从意大利(葛拉齐亚的家乡)汲取了当地文化的精髓。丰富的阅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思路,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海纳百川的恢弘与强大;同时,也让他从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变得谦卑、宽容。他不再偏激冒进,不再目空一切,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前辈艺术家,对待各国文化。他乐于和异己交朋友,并和曾经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他不再参与任何派别的争斗,觉得那样于事无补。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对艺术的追求上。他的创作生涯也到了辉煌的时期。然而人们的欣赏水平却还停留在他早年的作品上,他晚年的作品人们根本不懂。艺术的诞生和人们的认识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这正是他感到沮丧的地方。
克利斯朵夫晚年,他的家人、朋友、爱人都先后离他而去。葛拉齐亚也走了。然而,奥里维的儿子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却在他的撮合下幸福地走在一起。当一对新人出国度蜜月时,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却到了弥留之际。他的一生都在奋斗,在挣扎,在拼搏。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太多的人性弱点,然而他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但最终他依旧为没能突破自己而遗憾,他还想做得更好。“主啊,你对你的仆人不至于太不满意吧?我只做了一点儿事,没有能做得更多。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罢。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这部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段文字:“献给各国的在受苦与奋斗、而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作者一定希望,所有有着和克利斯朵夫一般理想、一般追求和一般境遇的人,在读了这部书之后,得到一些启发吧。至少,这部书给了我一些震撼。在阅读中,我丝毫感觉不到书中的人物和我已经是百年之隔。我只觉得,那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在和我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捧出一颗火热的心,诚恳地道出他的诸多苦恼,甚至他的劣迹,只为了让我引以为鉴,少走同样的弯路。让我成为像他那样真实不做作的人,成为坦然面对顺境逆境的人,成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成为人格不断得到升华的人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6113
评论列表(26条)
看来你也喜欢外国文学,罗曼 . 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约翰 . 克利斯朵夫》是他的代表作。你读得仔细,理解得透彻,我也像是随着你重读了一次。欣赏。[赞][赞][赞]
@四格格:谢谢格格首席美评!的确,我也喜欢外国文学名著。《约翰 . 克利斯朵夫》是其中之一,前前后后读了两遍,才写成这篇读后感。
相思老师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受苦与奋斗的一生》用精准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天才音乐家的坎坷的一生。从他的降生、流浪、情感生活、事业的追求、挣扎、拼搏、奋斗、他的一生都在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他向上帝呼求:“主啊,你对你的仆人不至于太不满意吧?我只做了一点儿事,没有能做得更多。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罢。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他是一位真实的人、他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他在顽强的走在正路上。
相思老师结尾有深度、有高度、很理性、又很客观“我只觉得,那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在和我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捧出一颗火热的心,诚恳地道出他的诸多苦恼,甚至他的劣迹,只为了让我引以为鉴,少走同样的弯路。让我成为像他那样真实不做作的人,成为坦然面对顺境逆境的人,成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成为人格不断得到升华的人吧!”为这部正能量之作点赞!为相思老师精彩的此文、精彩的分享点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碧宇流云:谢谢流云老师如此认真、精美的留评。的确,《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逆境中不气馁,在困苦中不消沉,在沮丧中不颓废,沿着目标勇往直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它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花][花][花]
成功的人一定经过拼搏。也许苦难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很多成名的作家都受过苦难。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与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就如同没有登过泰山,写不出;一览众山小。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旧中国,写不出;义勇军进行曲。
@地质之花:谢谢老师认真留评。这篇读后感写成有段时间了。今分享名著,得到共鸣,让我也从中温故而知新。您说的“没有登过泰山,写不出:一览众山小。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旧中国,写不出:义勇军进行曲。”太有同感了![赞][赞][赞]
这是篇精美的读后感,对部书的脉络和主人公的个性梳理得非常清晰,感想部分给人以启发。这部书我早年读了一部分,没读完就因要事停了,后来也没续读。看了蒋院的美文,似乎把这部书读完了。赞!赞!赞!谢!谢!谢!
@诚厚:谢谢诚厚老师的美评和赞誉。写读后感,的确是一个梳理的过程。我书读得多,写的读后感有限,因为写读后感比看书费劲多了。能够让此文成为您的导读文,也算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您是一位被医学耽误了的文学评论家,您要是在大学上外国文学课,一定非常受欢迎。文学即人学,您从深入剖析作品主人公人性的角度纲举目张,全面评析这部鸿篇巨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谓举重若轻,令人刮目相看。[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乌江老师,您太抬举我了,担当不起啊!我只是因为前前后后看了两遍,被感动多次,所以才提笔写下这篇聊作读后感的小文,写得很肤浅,还望您这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克里斯多夫的个人奋斗经历,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好书,读来受益!!
@李宗宾19481957:是呀,这是一部励志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谢谢李老师来访和美评!
四本厚厚的書,讓我想起《戰爭與和平》,厚厚兩冊,一直抽不出時間看它。真佩服您能看完這厚厚的書。當年的藝術家很多都是生時很窮困,死後身價百倍,令人歎息!
@不变hong心(黃梅麟):的确是大部头。我喜欢读大部头,有种厚重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飘》、《大卫科波菲尔》等等,读起来都很过瘾。阅读名著让人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作为医生,除了专业书,尤其需要多读名著。
追求艺术的完美,生活的真实。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及苦楚,不管结局如何。蒋老师的文笔超好!
@ch雪梅:谢谢雪梅美誉!早上好![花][花][花]
”自由博爱、人类大同、和平团结是他的理想。”[花][花][花][花][花]
@风雨:谢谢共鸣![花][花][花]
我也喜欢读外国小说,还喜欢收藏外国小说,偶尔翻出来读读非常有趣。
@四格格:是的呢,我们有共同的爱好,真好![花][花][花]
拜读蒋老师《约翰.克利斯朵夫——受苦与奋斗的一生》读后感,一套四本,老师阅读的详细,理解的透彻,所以介绍起来也是直抒胸臆,用语没有丝毫雕琢,浑然天成,感情强烈,引人入胜,让我也认识了这个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坎坷的一生经历。[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悠扬琴声68:谢谢琴声老师的美誉!由于阅读此书感触较深,写读后感也是倾注了我很多感情。这部名著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很感动你的勤奋读书精神,佩服你年过花甲还读这么厚的鸿篇巨著。这本励志书很有名,可惜没有看过,看你的读后感,弥补了这个遗憾。年轻时,我很爱看小说,包括外国文学,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还有飘,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现在老了,视力下降,特别是有了智能手机后,再也不想看纸质书。
@豫莲芳草:嗯,我跟你的阅读爱好有点相似。我最喜欢读的,还是外国文学名著。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觉得一页页翻起来有成就感。[微笑]
很早读过,很多记忆有些模糊了,谢谢蒋医生,让我仿佛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何:温故知新,对我来说亦如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