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民的演变

0317343736                                           

农民是个身份概念还是个职业概念?我以为兼而有之,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侧重不同。从职业角度说,把汗水洒在农田里的人叫农民。农民是个大概念,又可按照主要从事的农业行业,具体分为粮农、棉农、果农、茶农、菜农等等。从身份概念说,凡是农村户口的,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农民。

农民是最早出现的社会职业之一,有了社会分工,就有了农民。在古代,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高于工和商,那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农民解决的是“天”的问题。

“耕者有其田”,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从小生产到集体化,是农民占有土地方式的变化。国营农场的员工,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成为按月领取工资的农业工人,身份占了主导地位。集体化的农民,叫做社员,参加农业生产,每天记的是工分,年终按照每个社员全年挣的工分总和,乘以生产队按纯收益计算的工价,算成现金,加上向生产队上交的农家肥计算的金额,扣除生产队按人头分的粮草款,按户计算,多余的叫“分红”。遇到年景不好,或家里人多劳动力少,也会出现“退支”户。

上世纪70年代初,人多地少的苏南开始兴办社队工业,一些青壮年农民以“土地工”身份成为社队办企业工人。“土地工”由生产队选派,每月领取的工资,按一定标准留下菜金,其余上交生产队记工,参加年终分红。“土地工”上交的钱,成为生产队失去部分耕地的补偿。

改革开放以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进了乡镇企业。那时候,耕地已实行“联产承包”。进了乡镇企业的农民,“做工三班倒,种田早中晚”。做工拿工资,种田收口粮,乡镇企业的职工,生活比城市企业的职工舒坦。农户普遍盖起了楼房,就是在那个年代。

从“土地工”开始,到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苏南农民出现了第一次演变,即由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变成了“亦工亦农”、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这批新型农民,创造了当时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

虽然那个年代,乡镇企业也普遍成立了工会组织,但由于农民的身份没变,职工并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退休和医疗待遇,只是普遍还没到退休年龄,矛盾并未显现。

乡镇企业的普遍转制,大部分职工下了岗。与城市职工不同的是,他们失了工业的业,还有农业的业。一些技术好的投资办起了家庭工厂,自己当小老板。所幸的是,苏南县级政府凭借雄厚的财政实力,逐步把农民包括原乡镇企业职工,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民的“老有所养”。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道路交通的便捷发达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苏南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出现了不少没有农田的村,但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没有碰也不能碰。因此,苏南的农业和农民没有也不可能消失。

现在的苏南农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规模化的农场或公司制的运作。从事农业的,除了留守农田的传统老农,一批自称为“新农人”的80后、90后作为接班人加入。这批知识型“新农人”,普遍具有大专以上文凭,既有学农业专业的,也有非农业专业的,还有留学回国的。由于“新农人”的加入,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高科技农业发展,农民更多地成为一种职业,这是农民的又一次可喜演变。

(图片取自网上,诚谢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5909

(11)
诚厚的头像诚厚
上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上午8:20
下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上午10: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9条)

  • 情满乌江的头像
    情满乌江 2022年11月12日 上午10:25

    耕读传家,是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农轻商,是科技不发达年代的主要国策。改开以来,务农的人少了,可耕的地也少了,但是质量大大提升了,虽然每年也从海外进口大量农产品,但是饭碗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条底线还在。苏南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今日苏南农民的演变,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蝶变,是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粮工贸齐头并进突飞猛进。苏南农民正在引领新时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潮流,可喜可贺!可喜可贺!!![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9:58

      @情满乌江苏南现代人多地少,人均不满一亩地,靠高产解决吃饭问题。我在苏州工作时,360万亩是不能动的基本农田,那个时候500多万人,吃饭问题还不大。现在于1200多万人,虽有地产优质大米,吃得多的还是东北大米。鱼米之乡,鱼没问题,米打点折扣了。现在是座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城市了。谢谢杨老师的美评鼓励!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1月12日 上午11:19

    欣赏、学习诚厚老师以重墨、文笔流畅、翔实的写出农民的职业、身份自古到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逐渐的一一演变过程;思路开阔、高瞻远瞩、展望未来,看出农民在新时代,有知识、讲科学、以文明、现代化为目标的生产和腾飞、生活已阔步的迈入小康之家!谢谢老师厚重执笔、精彩分享!可观可喜可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1:08

      @碧宇流云师执笔关注农民,自古历代辛苦人。
      知识科技目标大,未来可观追梦馨。
      —-流云赏文拙笔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10:24

      @碧宇流云谢谢流云老师赐玉鼓励!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10:23

      @碧宇流云苏州现在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了,也仅有360万亩基本农田。谢谢流云老师的美评鼓励!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12:00

    你应该是对农村实行了实地考察吧,才能如数家珍般的把农村前后的变化写得一清二楚。当然苏南历来就是富足的鱼米乡,比较起穷乡僻壤的农村更具有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基础,所以现在的苏南农业应该是引领农村蜕变的先锋和榜样。还有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边塞,还任重道远。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11:46

      @四格格谢谢格格美评鼓励!我是插婴,从小生活在苏南农村,挣过工分,又在农村工作过,苏南农村的发展变化全在我的脑子里。

  • 解世权的头像
    解世权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3:02

    大哥从农村走出来的,又当过生产队长,农村的发展您是经历过的!不得不说现在的农民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苦与累[赞][爱心][爱心][花][花]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12:12

      @解世权谢谢兄弟!正如兄弟所说,此文算是我的经历与思考。

  • 蓓蕾含香的头像
    蓓蕾含香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5:52

    现在农民的概念与过去大不一样了,社会发展很快,机械化取代了人工劳作,农村用不了那么多人了。现在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为数不少,有的在城市买了房子,孩子也在城市上学。农田在减少,即使他们回去也无地可种。要生存必须快速掌握一门技术,这是大势所趋。苏南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值得各地效仿。我们老家也有土地工,郊区农村把一些年轻人送进工厂,我妹夫就是这种情况,后来转为正式职工,退休后有养老金,还算幸运的。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1:07

      @蓓蕾含香亦工亦农也就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这代人,进入国营、大集体企业的,退休就有了保障。苏南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工业化及由此带来的城镇化早,农业现代化还是进行时。谢谢王老师的美评!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2年11月12日 下午8:04

    在古时候农民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排序成工农兵学商,农民退居到工人后面。商人,历朝历代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排在最后。
    农村的出路必须走机械化道路,以后农民就会成为农业工人。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1:17

      @地质之花以后的农民,只是一种职业,如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已不存在农村户口了。谢谢您的来访和评论!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8:07

    诚厚老师用精炼的文笔,用深情的语言,把苏南农民的演变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苏南农村全景图。读之受益匪浅。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8:28

    用知识、科技来发展农村,建设农村,这是新一代有知识、又立志于农业的年轻人,他们在继承才式农耕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着农耕的新模式,所以农村发展,繁荣的重任将落在他们身上。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3日 下午11:00

      @四格格格格评得对极了。小生产的方式解决不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村的现代化靠科技,靠知识型、科技型农业人才。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2年11月13日 下午5:15

    分享精彩
    欣赏美照
    靓丽,微笑
    幸福满满![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 雲游的头像
    雲游 2022年11月13日 下午9:15

    点赞佳作!欣赏喜欢![赞][赞][赞]

  • 晓舟同志的头像
    晓舟同志 2022年11月14日 上午7:14

    农民这种概念,在改开之前可能是以户口性质划分的,农业人口归类于农民。
    耕地红线事实上受到“线侵”了。那么多工厂及公路开辟,.不占用耕地是不可能的。但有一个平衡法——用新的土地填补,即甲地红线内少了一块,跟乙地要个数字补上,省土地管理部门也承认这种变通。比如大丰每年滩涂延伸几公里,一成陆便是土地,他们不但自己可以变通,还能把数据挪给苏南关系比较好的地方用。
    一个地方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终宄是个问题。唉,其实这个问题是个很令人担忧的大问题呢。
    参与讨论,不是抬杠兄长啊。[微笑]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4日 上午11:07

      @晓舟同志我在苏州工作的时候,红线是360万亩,那时不到600万人口,现在1200多万人口,主吃东北大米。限于场合,这篇文章我都没展开,点一下而且看上去是正面的,让愿意思考的读者去思考。谢谢兄弟!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1月14日 下午8:46

    新农人是我们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非常需要这些有文化,有技术,敢创新、敢拼搏的年轻人去开拓新的农业发展,苏南是全国最富裕的鱼米乡,在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典范的作用。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5日 下午10:46

      @四格格苏南人多地少,同时年轻人务农的也越来越少,农业的现代化更迫切,也有条件。谢谢格格!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2年11月14日 下午9:50

    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亦工亦农,苏南模式,拜读,学习!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5日 下午10:58

      @ch雪梅雪梅是城里人,不熟悉农村也正常。谢谢!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1月16日 上午8:06

    苏南新农人为全国农村发展带了好头,虽然年年扶贫,但贫困的地方还是存在,所以农村全面发展、建设、富裕,真的任重道远。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7日 下午5:44

      @四格格苏南农村现代化也是进行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的发展方向。谢谢格格深评!

  • 杨自记的头像
    杨自记 2022年11月16日 下午10:24

    农民在中国是相对底的工作,他们劳动始终没好的收入。现在年轻人不爱种地,这要引起注意。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7日 下午2:59

      @杨自记杨老师说得对极。年轻人不爱种地,一是农业效益不高,二是农民地位低下,在小生产条件下无法解决。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在于农民的职业化。谢谢杨老师!

    • 杨自记的头像
      杨自记 2022年11月22日 下午5:23

      @诚厚老师说得好,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农场职业化。现在在想办法!

  • 清河君的头像
    清河君 2022年11月16日 下午10:48

    苏南农村走在全国前列了,开了一个好头,作出一个示范,以后的农村发展,一定是苏南模式。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7日 下午3:15

      @清河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职业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谢谢清河君的美评!

  • 阿诚56027的头像
    阿诚56027 2022年11月18日 上午10:58

    如今,纯农民恐难寻了?!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1月19日 上午10:42

      @阿诚56027是的。但希望能出职业化的农民。谢谢阿诚来访和评论!

  • 邯郸常跃进的头像
    邯郸常跃进 2022年11月18日 下午6:33

    苏南农村从乡镇企业逐步起飞,直到现在的规模化生产,可以说一直是全国农村的发展标杆,这是值得各地研究和学习的。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