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深秋已至,初冬来临。夜深人静时,回忆起童年往事,听起少时老歌,心中涌起沧桑情怀,想起当年的动人场景。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作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几十年前的秋天,是母亲带着我们秋收的日子。
家里田地虽然不多,但劳作的程序却是一样不少。母亲早早下地,我们写完作业,也去田间劳动。记得一次秋收时,母亲从借来的马车上摔到田里,差点被玉米栅子伤到,回家之后母亲还连说万幸。秋收时没有时间回家吃饭,只是在田里对付一口,食物就是早上在家里蒸的红薯,有时还有几块月饼。当时家里的地有一块叫“大长垄子”,顾名思义,垄特别长,大约500多米。我每次都不愿意去那干活,总觉得活越干越多,没有边际。尤其是在秋收掰苞米时,常常干到龚的一半长度就累得不愿意干了,向母亲说太累了。这时母亲就会大声鼓励我们,马上就到头了,再加一把劲,回家给你们烙饼吃。想到香喷喷的白面饼,我一下子就兴奋了,心中马上涌起很多干劲,一口气就活干完了。
想想那时母亲就很会运用心理学,给我们画饼,描绘蓝图。同时我也懂得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不到最后一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不到最后的关头,是不能宣称胜利的。
当地时的苞米收到家里的场院里之后,剩下的工作是扒苞米。这个活不累,但非常枯燥,有时一坐就是一天。我和弟弟总要偷懒,干一会就后去苞米叶堆里打滚、藏猫猫。躺在软软的苞米叶子里,仰望蓝天,看那白云飘过,心情无比惬意。当然我们的脑袋上、身上、衣服裤子里全是苞米胡子还有其他杂物,在晚上睡觉前,我们的脑袋被姐姐按在洗脸盆里要通通洗一遍,否则不让睡觉。
三春不如一秋忙,那时的农村都要抢收,所以秋收非常劳累,母亲也会在这时改善下生活。但我们能吃上一顿面饭就是不错的伙食了。我看到家里场院的苞米堆与别人家相比,实在太小了,根本没有规模。所以我就不时的问母亲为什么比别人家小。母亲说咱家只有口粮地,没有承包田,能有这些已经不错了。
东北的冬天漫长而难熬,我担心的是冬天的柴禾不够烧。母亲早有安排,在秋收之后,带着我们去村西头的树林地搂落下的树叶,用来在冬天烧炕取暖。我们在林地把树叶搂成一堆,然后装进麻袋,再扛回家。好在树叶不沉,我和弟弟都能扛得动。回到家里,母亲都拍打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杂物,然后再准备丰盛的晚餐。说是丰盛,其实也不过是高梁米饭,再炖点秋天留下的豆角,这时母亲通常要放些荤油,这样的豆角才更香。而平时我们是吃不到荤油的。
这就是那时深秋时节的生活,简单而厚重。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细语呢喃。有的只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夜晚小村昏暗的灯光,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还有平淡而深厚的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5812
评论列表(14条)
行文流畅,故事有味,图文并茂,排版规范。赞!
如果卯酉河博客的作者们每一篇,都能达到耿老师这个水平,可以说这博园不亚于文学杂志了。
@晓舟同志:谢谢晓舟老师,是因为您指导有方,我会继续努力!
@晓舟同志:我们的博友文,真不输一般杂志,偏偏精彩,都有嚼头。在你领导下。
难忘的秋怀,初冬问好。
@炫风之影:谢谢您的关注。
读到您的长垄,引起共鸣。我下乡插队时,也有过这种经历,是夏天给玉米除草。何况对于您这么小的孩子,也更难了。你的母亲很伟大,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赞][赞][赞]
@悠扬琴声68:童年的经历影响我一生,母亲的爱让我受益终生。
艰难的岁月,快乐的童年![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那时的岁月虽然艰难,但总有很多希望。现在正好相反。
力作,的确非同凡响![赞][赞][赞]
@难诉相思:承蒙赞美,力作不敢当,但确实是有感而发。
不知道你帮母亲秋收时有几岁。
我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就开始割草。当时去新疆第一年,为了过冬,妈妈带我去割草。新疆的冬天特别冷,妈妈就烧点热水,灌个烫壶,妈妈我与妹妹三个人盖着被子熬过来。后来单位给买的煤,但为了节约,每年还是坚持割草烧,只有天冷了才烧煤取暖。
我没有收过玉米,但学校组织我们放暑假时到农场锄过玉米。那时候我上四年级,才十岁。新疆的地也是好长好长,一上午也锄不到头,也有过你同样的感觉。但没有妈妈的鼓励,只有老师高喊;抓紧了,到头回去吃饭。我从小身体就弱,班里的男同学干到地头再接我们女同学的陇干回来。不过在新疆天天白面馒头管饱。下农场劳动也不用交钱,交粮票。要说有吸引力的就是;回去有炖肉吃。
提起小时候受的苦,才更懂得;粒粒皆辛苦。
@地质之花:那时我十岁左右。您的经历比我更艰苦,而且为祖国做贡献,祝您身体安康,幸福快乐。
看来你的文,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生活。母亲是太了不起了。在家里支起半边多天呢。祝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