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吃蟹的好时节,秋蟹正肥,当其时也。但似乎关中这片区域,还真是不以产蟹出名。不产不等于不能吃,街上就有阳澄湖大闸蟹的连锁商店,饭店里亦有蟹类的菜品,而且,此地人对于海产品烹饪还是越来越认可了。
“关中无螃蟹”,这是一桩有名的公案。此条目出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这里所说的蟹,非他蟹,而是指螃蟹。沈氏这一条目,后来也被南宋洪迈收录在他所写的《容斋随笔》中,后人引用时亦多言称出于该处。
关中地域到底有没有螃蟹?以现在的情况看,肯定有。笔者即为沈氏文中所谓的“土人”,小时候就曾在村西的河水中捉过螃蟹,还生吃过螃蟹的大钳,有些咸咸的、惺惺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前文说这是一桩有名的公案,就是说沈括所说“关中无螃蟹”这种说法,引起过很多人的质疑,比如陈忠实、高亚平等人,都在文章中否定过沈氏的说法。关中现今有螃蟹即为理由之一,陈忠实又说关中自古就有黄河、渭河等河流湖泊充斥其境,还能少了螃蟹?沈括不过是没有深入基层罢了。
实际上沈括元丰年间在陕西,是在陕北延安一带领兵戍边防御西夏的,满打满算也才待了两年时间,就因为永乐城之战兵败牵连被贬了,离开了陕西,后来归隐江苏镇江梦溪园编写《梦溪笔谈》,才把这件在陕时听到的故事收录了。很难推定沈括到关中一带核实过此事没有。不过退一步讲,只有在“关中无螃蟹”的条件下,这则故事也才让人觉得肯定而可爱罢,才有收录的必要罢。
宋时或宋以前关中地域到底有无螃蟹?倘能找到一些文献资料加以证明,这则公案也许就可以结案了,毕竟陈忠实等人反驳此一说法的证据链多少还是有些瑕疵的。可惜的是,我翻腾了好多资料也没有找到比较靠实的说法,沈括的说法,也只好由他去说了。
以上是关于生物学史实的讨论,可以先放一放。下来可以就沈括这段文字的文艺性特点拉杂几句。话头是由汪曾祺先生引起的。他说到语言的幽默,引用了《梦溪笔谈》中的这个条目。
他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沈存中此语极幽默”。“这句话如译为口语,味道就差一些了,只能用笔记体的比较通俗的文言写。有人说中国无幽默,噫,是何言欤!”关中人认为生疟疾是虐鬼作祟,因而就用这个人不识、鬼亦不识的怪物挂在门上祛除疟疾,以毒攻毒,未尝不是一种民间智慧,但在现在的读者眼中,却是一种幽默了。
螃蟹丑陋凶横,形状恐怖,敢于吃螃蟹的人,在民间的俗语中,都是勇者的化身。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沈存中却说,“关中无螃蟹”,倘真如此,关中人也只好只是将它挂在门上吓吓人、吓吓鬼好了。关中人表示深深的不服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4293
评论列表(5条)
欣赏、学习老师美文!畅怀高雅、情感细腻、珠玑夺目、余音绕梁![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关中无螃蟹,不过是沈括借用一个地名编造一个故事罢了,借以演绎一个民风民俗和人怕鬼也怕的黑恶势力,以恶制恶,以毒攻毒是弱势群体的良好愿望。就像柳宗元借黔驴(外地引进)以讽刺智穷技拙的庞然大物一样。岂止黔驴,川驴沪驴的本事也不比黔驴强多少。
关中无螃蟹,即便沈括说的准确,那也是过去时了。相信现在关中和全国一样,都是螃蟹多多了。
有句话;十里不同俗。说关中是不是面积太大了。关中大部分地区缺水,没有水就没有螃蟹。但也不是全部都缺水吧。。
这段"公案",恰好印证了关中人的憨直无惧!既然鬼会怕,无妨拎出来晒晒!道清了质疑与置理,关中那时有没有螃蟹,无关紧要。此文竹笋剥皮,为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