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浮在风中的记忆

2022102410564288

电车:行街的工具和轨迹

每次搭上那有百年历史的古老电车,坐在上层的窗口边,享受着前方扑来的凉凉的风,总会想起了七十年代末那漂泊的日子。有好几年,我手拎着一个扁扁的公文箱,出入于港九大街小巷,推销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或再版书。当时乘搭的交通工具就多半是残破的电车。

秋冬的日子,电车窗口的小缝会灌进凉凉或冷冷的风。

多数是午后,我就出动了。上午我为公司整理昨天推销的战果,开开发票,下午,就在公文箱里摆放几本近期公司出版的新书,按经理的吩咐,或我预定的路线,开始了大半天的“行街”(粤语“推销”之意)。有时几家添书的数量不多,三五本而已,我会顺便做“送货员”一起送到书店。

出版社虽然只有几个人,但历史悠久,出版过司马文森的《折翼鸟》、何达的《你就是天才》、夏易的《香港小姐》、唐人的《金陵春梦》、谢雨凝的《雨后朝霞》、侣伦、吴其敏、萧铜等老作家的书,非常吸引我。那时我就是因为经常到书店看到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在彷徨无措、想找新工作的心境下,也写了一部很幼稚的中篇小说、毛遂自荐寄到出版社想出版,而意外地获得这一份工作的。出版社位于北角马宝道一栋唐楼底下。公司股东据说多达十几位,这么多老板当然是不需要坐班的,一切都由经理统筹。他待我很和善,初到香港的我,人生地疏,他就经常教晓我不少东西。当时还没有儿女负担的我,和另一半瑞芬在不同行业为在香港生存和立足拼搏,尽管生活清苦,可是对未来充满憧憬。这样推销图书的文化工作对我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型,因为我刚刚摆脱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还需要动腿,可是距离我喜欢的文化工作已经非常接近了。

2022102410575217

坐上风凉水冷的电车,多数是向港岛的西环方向行走。两窗的港岛街道风景每天像倒回的电影那样掠过。过海的日子也有,多数是向发行商收款,但要由经理预约好时间。我还到过早期为梁羽生出武侠小说的伟晴书店联络公司业务。

最喜欢的还是乘电车。一站一站地下车,到各家书店推销,公司没有硬性规定推销任务完成和送到货就得马上离开,相反,最好能和书店负责进书的主任或店长搞熟,倾谈几句,联络好感情,推销就会增加人情分。我自小爱好文学、喜欢上书店,少不免翻翻近期的新书,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大陆出版界还没恢复元气,出版的新书是那么少,因此在书店内书摊和书架上翻看的几乎都是香港版的书。有时手痒痒的,买一两本,书店还给“同业”人员打折扣。

北角、铜锣湾、湾仔、中环的书店,都留下了我的足印。如果马路高空上有个追踪我的录像器,必然很有趣,迄今还可以看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当时奔波于电车驶经的路线推销文化产品,而居然在十几年后也自己生产!出版社出版的书以知识性、医疗、文学性为主,都很健康,乘电车把书推销到书店,现在回想起来,不失有意义。天热时候,我还会进茶餐厅找个卡座,叫一杯冰镇咖啡,翻看当天的工作记录,看看买的书。像是长途跋涉的人在驿站稍微小憩。经理很人性,有时时间到了下班的五点半,只要我打电话就允许我不必回公司,直接回家。老实的我遇到那么好的经理,也从来不敢偷懒。

这段推销文化的日子,因为每天和书店打交道,也加浓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决心。业余,我完成了《出洋前后》和《铁蹄人生》两部长篇,前者在香港《大公报》连载,后者在《澳门日报》连载。

如今,每当我乘上电车,就会想起那家出版社,那从电车窗外灌进来的风,情景和感觉竟是如此相似。那清苦而不失斗志的日子,多么令我怀念。不同的是,出版社早就结业了,北角马宝道上的那栋唐楼也铲平了,起了高楼。

但风中飘浮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地如昨。

小巷:开辟在大牌檔写稿的战场

我常常过海到中环办事,顺便想寻觅流逝在小巷的岁月,可是,几许日子不曾走动而已,中环这摩天大厦密集的地区,已然将我的视野完全遮蔽。

多少次我伫立在似曾相识的摩天大楼地下,想寻找过去几家大排档那我曾经吃三文治和奶茶的凳椅,大厦两边冰冷的墙冷冷地望着我,只有凄厉的风从空空荡荡的“小巷”那头奔窜而来,呼呼有声,彷佛过去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多少次抓着地图,想辨识我八十年代常去的地方,一到实际的现场,就很快迷失中环。有七八年的岁月,我将汗水撒在这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地区的一家书店写字楼,可是,这地域,居然将旧的东西,像湿毛巾将黑板上的所有字迹抹擦得干干净净一般,都消失了。矗立的新型建筑物高而大,一栋栋割裂着天空,把天空变得那么小而挤;一道直通半山的人行天桥,在挤迫的大厦与大厦之间的狭窄空间蜿蜒,令已经缺少空间的中环更显得杂乱不堪,彷佛一不小心抬头,头额就会撞墙一样。

2022102410592117

几年来我怀念那中午经常去吃一碗面或一杯奶茶配一客鸡蛋三文治的小巷大牌档,可叹一点旧时的遗迹都没有了。记得那时每个中午,午餐的铃声一响,我就拎起一个大手抽,避开同事和公司人流,径自冲刺到附近的大牌档去。像一个战士寻找属于自己的战场和战壕。熟悉的、常去的大牌檔有时有人满之患,五六个人挤在一张小圆枱上,吃鱼蛋面、牛腩面、米粉、三文治之类,没有左右开弓的空间,无法开工爬格子,只好等他们吃好、匆匆忙忙回公司之后,我才能开工。最好的是在偏僻小巷的新开的奶茶三文治档,没什么顾客,至多一个食客吧,我就可以打开手抽,肆无忌惮地把稿子摊开,公然爬起格子来。当然,我在下笔前,都必须大致温习一遍昨日以前那些写下的部分,才能自然地衔接下去,免得在情节上犯驳。我在那剩下的半小时内写得极快,字,很快就填满了一个一个的方格。那些原稿纸,有四百格的,也有五百格的,格子线条和方框是浅绿色的,很像乡野的水田,一块一块的,那些方块字就是秧苗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畅快,像和时间赛跑,我的多数中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两点,午餐时间结束,我准时回公司上班。

我的那个装上剪贴本、原稿纸、稿件、原珠笔的手抽,是我的绝密私人家当,上下班常惹得好管闲事、看我不顺眼的同事好奇和议论,那么大包是什么东西啊,一个个问,要不然就是将眼睛死死盯住,企图将眼睛的射线变成一把尖刀,穿透我的包包,知道我里面究竟装了什么东西。我就是死也不回答。

这拼搏的日子我感到真是无奈,1985年我们的小女儿出世,瑞芬被迫辞去了工作照顾她,我微薄的薪酬根本无法应付沉重的开支,于是我业余的写作爱好具有了双重的意义。在生活的高压下这样拼命写稿,很快地会将自己锻炼成“快子手”和可悲的铜臭味太浓重的稿匠,文章也就没有了句斟字酌精雕细刻的机会。如果是今天,谁会愿意呢?

灵感并非如泉无法截止,时间可以像刀切豆腐般分成两半,下午两点,当中环的白领阶级的肚子装满了食物,精神力气又恢复到如同上午那样充沛时,我又坐在自己的卡位上,继续上午的编辑工作了。下班是六点,如果不满意中午爬出的字数,我依然会继续一头钻进快餐店,一杯奶茶伴我继续开工,尽管我是那样想念我的妻儿,想快快回家。

2022102411054348

如今每到中环,我都会在大厦与大厦之间的窄窄夹缝的一头,寻找八十年代的一只爬格子动物,披着一身午后的阳光,或顶着深秋的凉风,坐在一个角落爬格子,我看得痴了,常常会看得泪眼模糊。我知道不仅温馨的小巷已经死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连许多当年的那些陌生的脸面也沉落在人海底下,一切都再也寻不回来。唯有我的写作狂热,至今依然不减分毫。

面包车:输送一本本理想到学校

我们以乘一辆属于我们自己的面包车,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到学校卖书告别我们的八十年代。那样的日子少说也有八九年光景。那是拼搏的九十年代。

当然在炎热的夏季也有,总之,一个星期里我们至少有三四天都在学校里度过。不是中学就是小学。如果说七十年代属于电车的,八十年代属于小巷的,那么九十年代就属于我们这辆面包车了。

2022102411070333

那时最惨的、最艰苦的就是冬季。学生早操完毕是八点半,有的学校就安排他们在第一堂全班具体参观书展。我们的车子不能压的太重过夜,因此要在早上六时前就让小陈开车把我们送到货仓将图书搬上车,再开到学校,卸货后还要把书摆在五六张兵乓桌上,这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加上路程远的话也要一小时,时间无疑很紧张。夏天,我们会因搬运而满头大汗,冬季,在礼堂还好,在学校三面通风的地下有盖操场展销图书,冷风飕飕地吹入,会吹得我们浑身发抖。搬运我只是尽力而为,大都是小陈出力,我和瑞芬摆书,活动会令身体暖和,夏天我需要换衣服,瑞芬坐在收银处时,我就紧张地跑进洗手间换上干净衣服着西装打领带,正襟危坐在签名枱一侧了。我们就是这样一身兼几职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很多老师学生并不知道我和瑞芬的关系,这大大方便了瑞芬向一班班的学生宣布,今天有一位叫东瑞的作家来校为同学签名。

下午四五点钟光景,只剩下三五个同学来看书,一天展销基本结束。第一天我们只是将书用大块布盖实,第二天我们开始收书装箱,到家已经累得不知道那根骨头属于自己的,那根骨头属于别人的了。浑身酸痛。移动胳膊,彷佛可以听到骨痛发出格勒格勒、似乎要断裂的声响。

2022102411075637

如今有时在马路上走着,见到银白色的面包车行驶,我会怀念那辆小陈驾驶的我们出版社的面包车。它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已经作为二手车处理掉了。可是,在那拼搏的九十年代,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每一次到学校展销图书都靠它运载。车子前面坐人,后面载满三十箱图书。那些书啊,除了我们出版的,还有香港其它出版社出版的。书大多健康无害。我们推销了很多同业出版的书。到学校展销,有亏蚀有赚,遇到读书风气不好的,那就白白劳累了一天;遇到读书风气特别好的,箱数大大减少,车子轻松我们的心情也轻松。展销的策略很见效,书卖光告急时,同业也十分乐意把书直接送来学校补充。

那辆出色的面包车,如今谁在开呢?输送的是一本本理想,还是一扎扎精神鸦片?风中,多少记忆还明晰,多少记忆消逝无踪。

2022102411084270

20221024日于香港不写最累书房修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3263

(17)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黃東濤(東瑞)
上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上午11:47
下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7: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0条)

  • 蓓蕾含香的头像
    蓓蕾含香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8:59

    没有想到今天抢到老师的沙发,先坐下来,占个好位子再学习吧。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9:03

    无愧是大家,不平凡的记忆,不平凡的人生。

  • 蓓蕾含香的头像
    蓓蕾含香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9:22

    老师是个重感情的人,提起往事,触景生情,感染力极强。那推销书乘坐过的电车,那曾经吃一碗面或一杯奶茶配一客鸡蛋三文治的小巷大牌档,还有那面包车里书的销售量加大,装书的箱数大大减少,随着车子轻松您们的心情也轻松,每一件都记录着老师当年创业的艰辛,家庭生活的重担,理想事业的实现,如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向读者展示了您的成功历程,感慨无限,收获满满。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向您学习![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6:40

      @蓓蕾含香谢谢王蓓蓓老师的认真阅读和留评,七十年代初到贵境(香港)一切从头学起,内地的大学·学历不被承认,我们只好先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赚取起码的生活,这一段我还没有好好写。谢谢你的评价,我不算成功,只是尽了本分而已。

  • 霁月的头像
    霁月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9:24

    细水长流的日子,记载了不平凡的经历。问好老师。

  • 不变hong心(黃梅麟)的头像
    不变hong心(黃梅麟)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9:27

    东瑞兄飘浮在风中的记忆,永远地记住当年在香港从为一口饭吃去劳动,到慢慢接近喜欢的写作工作,以至曾拼命写作以争取多些的收入,又发展到开出版社,出书,到学校推销书……,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看此文甚有感触,同时代,在香港,许多归侨都勤勤恳恳地工作,慢慢获得较稳定的生活,一部分像东瑞兄那样获得显著的成功。他们对香港当年的起飞,都贡献了力量。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6:46

      @不变hong心(黃梅麟)谢谢,我们都是天涯飘泊人。都有几乎大同小异的经历,因此会有共鸣,比起那些财富多的人,我这一类不算成功,只是尽力而已,兄是比我更出色也更加成功啊。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9:38

    欣赏学习东瑞老师精美的图片,相得益彰!老师以飘浮在风中的记忆为题,挥笔潇洒、意境幽雅,写出穿越时空的人生、拼搏、奋斗的美好记忆,仿佛一本厚重的、多彩的人生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时光的荏苒画卷缓缓展开,一幕幕、一天天、一次次的细腻的情节描述,把读者带进了那种艰难、那种执着求索,那种顽强,只争朝夕爬格子、搞推销、夫妻到学校书籍展,…….无不感人、感动、一一的凸显在读者面前。品读老师的精彩大作,让我们深深的读到了一位资身等量的作家的成功历史。为什么老师能写出那么多丰富多彩,多重角度,各个社会阶层、各种人物的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的,触及人们灵魂的好作品?为什么老师能以敏锐的眼光、睿智的头脑、灵动的思维写出成功的长篇、中篇、小小说?驰名中外…….是生活丰富阅历、是艰难的生存环境、是自强不息的拼搏啊!向老师学习!向老师致敬![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重墨洒脱一画卷,跨越时空经历浓。
    顽强拼搏风雨笑,记忆美好铸成功。
    —–流云赏文拙笔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0:28

      @碧宇流云老师个人的事业的奋斗、成功史给香港时代变迁中香港文化传播、少儿教育成长等带来了很大的积极贡献;老师又是香港文化小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我有一次看到资料?);香港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都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6:56

      @碧宇流云谢谢,也可以勉强这么说吧,我们那时的文化产品学界喜欢和肯定,都是健康有益的。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6:54

      @碧宇流云感动于流云老师的认真、仔细阅读,高评、美评东瑞夫妇半个世纪来的拼搏奋斗价值,以极度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提升,令普通的谋生历程有了其价值,令我们只是尽了己力的一般生活闪闪发光,我们初到贵境(香港,)前半香港还没回归,我们的大学学历不被港英政府承认,只好去做体力活,这出版社行街前的生活(体力活)我还没好好写。是的,也许文学创作和生活的丰富内容有关吧!谢谢您的大力支持鼓励。太费老师心力了。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0:35

    您的奋斗,您的精神,您的毅力,令人敬仰
    这些经历,这些回忆,是您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1:03

    这是一篇跨三个年代的东瑞老师的创业史,我看到的是踏踏实实的勤奋,看到的是不浪费点滴时间的拼搏,看到的是一位有梦的文化人,圆梦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和一路洒下的汗水,读来令人感动和敬佩。建筑和环境可以变得面目全非,创业经历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大赞!大赞!大赞!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7:01

      @诚厚诚厚老师的小结很精彩,高度概括,高瞻远瞩,为东瑞小文增添无数光彩,我们当年的大学学历不被港英承认,我们要生存,因此需要拼搏求存,幸亏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毅力和坚持,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谢谢老师的好评。

  • 阿凯的头像
    阿凯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12:35

    细读老师创业的艰辛历程,坚持自己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拼搏,终于成功实現,敬佩老师的勇气,还要向老师学习。[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12:36

    这是一篇创业的回忆录,在创业时这些事都是微不足道,但回眸凝视时,才看到这是一个个的闪光点,它们是汗水与勤奋、迷茫与挣扎的结晶,这些闪光点串起了你勇往直前的人生。在你的回眸中,投影出了时代的变迁和香港的发展,由简陋到繁华,由陈旧到尖端。所以你用回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戚戚相关。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下午6:29

      @四格格谢谢四格格老师的充满哲理和文采的评语,抒情如诗,精彩纷呈,尤其是肯定了个人奋斗的社会价值,指出了回忆录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作用,令我这些描述不至于流落于个人意义,将视野都扩大了。万分激动和感恩啊。

  • 雷泽风的头像
    雷泽风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5:04

    记得小学五年级《自然课本》有一课讲电的知识,并附有一幅电车的黑白插图。我就始终想不通那个挂在电线上的钩子是如何越过每一棵电线杆子的。问老师,老师说他也没有见过电车,不知道电线钩子是怎么划过电线杆子的。这个疑问一直迷惑了我十多年。直到1966年十一月,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路过天津,天津北大马路有一趟有轨电车,跑起来咣当咣当的,我们为它取了个外号叫“摇篮”。电车开过来我仔细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电车上伸出来一只胳膊托着一只带凹槽的弓子顶着电线往前走。电线悬挂在每根电线杆伸出来的臂膀上。电车的胳膊能够前后转动,带着弓子和电线摩擦链接,并不挂在电线上。有轨电车的铁轨和电线始终平行前进,弓子一般不会脱轨,亲密的贴在电线的底部。无轨电车就不行了,往往因为叉车电车胳膊摆动幅度过大引起弓子脱槽,那就需要电车工人拿根带钩子的长杆爬到车顶上,勾着弓子复位,去和电线亲吻。
    无独有偶,后来看电视,爬泰山可以乘索道从中天门直达南天门,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于是我又疑惑起来吊篮是如何闯过一座座铁塔的?不亲口吃一吃梨子,就难以知道梨子的滋味。终于有一天到泰山过了一把索道隐,又一次顿开茅塞。原来每座铁塔都有一只伸出来的胳膊,胳膊的端部都有一只铁卡子,像手掌一样把钢索横握在掌心里。吊篮通过一只挖了沟槽带有弹性的铁夹子紧紧夹住索道往前滑动。铁夹子通过铁卡子就像火车过道岔,安全系数绰绰有余,尽可放心乘坐。
    我这个土老帽,少见多怪,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常常难以忘怀,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解开一个谜团,就像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方程式,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这就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德邦道理。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下午6:33

      @雷泽风感动于雷老师的寻根究底的求知精神,一张电车图使你欲罢不能。研究电车过电线杆,研究吊车如何穿过铁塔,令人叹为观止。忘我啊,连东瑞小文也掠过了哈哈(开玩笑啦)

  • 雷泽风的头像
    雷泽风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5:09

    这就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

  • 李宗宾19481957的头像
    李宗宾19481957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5:39

    老师的创业经历真是艰苦,读博文时,好像看到老师写作工作的身影,朴素的文字,让我们认识了您不平凡的经历!!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2年10月25日 下午10:17

    输送的是一本本理想,还是一扎扎精神鸦片?风中,多少记忆还明晰,多少记忆消逝无踪。——结尾耐人寻味,感慨万端。承载着一个文人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东瑞老师的点滴日常辛劳和勤奋拼劲及创业真的不容易。点赞??问好!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6日 下午6:38

      @ch雪梅谢谢雪梅老师的阅读和评价,感激感动。您是女快子手,敲键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像我们这类老牛拉破车式的爬格子动物,能几天爬一篇已经算快,您居然往往两篇联袂登场喔。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6:05

    东瑞老师分别以“电车”、“小巷”和“面包车”为载体,记录了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艰苦创业史,那是一段虽苦尤甜、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干劲,闯劲,读之让人心情澎湃,仿佛也回到了那些难忘的岁月……

  • 炫风之影的头像
    炫风之影 2022年10月26日 上午9:39

    天涯飘泊人,过往难忘。

  • 沉默者FAN的头像
    名山有径 2022年10月26日 下午8:43

    想要怀旧,但是很多都已经被时光带走了。

  • 尤今的头像
    尤今 2022年10月26日 下午9:47

    东瑞在事业上的拼搏精神,令人钦佩;然而,最最让我感动的是,不论生活如何艰苦,他对写作的热诚依然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读读以下以炽热情感烙成的句子,你能不动心吗?
    “格子线条和方框是浅绿色的,很像乡野的水田,一块一块的,那些方块字就是秧苗了。”
    “我知道不仅温馨的小巷已经死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连许多当年的那些陌生的脸面也沉落在人海底下,一切都再也寻不回来。唯有我的写作狂热,至今依然不减分毫。”
    为东瑞鼓掌的同时,衷心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从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中得到启示。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7日 上午9:57

      @尤今谢谢尤今的鼓励支持,写作都是我们的最大兴趣,不写最累,因此,不时都用文字消解疲劳,疗癒忧伤(如果有的话)哈哈。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2年10月29日 上午8:06

    深情回望,那年那月的往事与磨砺,字里行间充满了赤子的坚韧不拔,上善若水的暖意融融。这样的佳作,给人以熏陶与激励,满满的正能量,又文采斐然,美轮美奂,直入人心啊。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29日 上午9:56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的精彩评语,热情鼓励!感激感恩!许多往事不及时记下,很快就消逝在风中,谢谢您肯定了小小回忆录的价值。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