梜 • 箸 • 筷

2022101102115376

据说在《康熙字典》里是查不到“筷”字,因为康熙大帝不承认这个“筷”字。我没有《康熙字典》所以只能

是据说。但我的《辞源》是1982年版的,在《辞源》里我确实没查到“筷”字。我的《新华字典》里有“筷”字,解释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棍儿;我的《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有“筷”字,解释为:用竹、木、金属等制作的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儿。

康熙大帝为什么不承认这个“筷”字?,这得从“筷”字的来由说起。

没有筷子前,古人们的餐具是叉和勺,后来古人们发现筷子在吃食时更好用,便逐渐用筷子替代了叉和勺。所以筷子的出现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估算至少上了3000多年。在先秦时,没有筷子之说,那时筷子被称作“梜”;到汉朝,古人们又把“梜”改称“箸”。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仍保留了称“箸”的老习惯,比如台州、温州、厦门、漳州、泉州、福州、潮州等,这些地带常可以见到、听到“箸”的称呼。

明朝文人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吴俗舟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为‘快儿’。”意思就是说吴中地区多船民、渔民,他们怕船住,因船停了会影响营生;更怕船蛀,船蛀了就不能打渔捕虾了,所以对‘住’特别讳。‘住’‘蛀’‘箸’皆是谐音,船家、渔民都忌讳,所以将“著”改叫‘快子’。明朝人李豫亨著写的《推蓬寤语》中也记载了:“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称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由此可见,‘快子’二字是江南民间按“去讳求吉”的习俗演变而来的。以前快子大多是用竹制作的,人们为了与快字区分开来,便在上面加了一个竹字头,就有了“筷”字。这个“筷”字是来自民间的自创体,不是古人传统造字法造出来的,所以康熙大帝一直不肯承认这个字,自然也就不会收入《康熙字典》里。

现在制作筷子的材料丰富了,有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使用筷子的地方,除了中国,还有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多是东南亚国家。

古人对筷子的制作和使用是很有讲究的,筷子标准长度为7寸6分,它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思、悲、恐、忧;六欲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六欲是人的生理基本需求;筷子必须成对成双,它代表的是阴阳相对;用筷子时的五个手指头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筷子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它代表的是天圆地方;使用筷子时,手一定是握在筷子中间,它代表天、地、人三合;使用筷子时,既不能用力太大,不能握得太紧;又不能用力太小,握得太松;这种适度就表示人在天地间,应该懂分寸、知礼节,敬畏天高地厚。

一双小小的筷子,被我们勤劳勇敢、优秀睿智的祖先,赋予了这么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一不揽括。尽管康熙大帝不愿意承认这个来自民间的“筷”字,但筷子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厦的广袤沃原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2022101105241136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21108

(10)
四格格的头像四格格
上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12:11
下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1: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4条)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2:00

    原来一双小小的筷子有那么多的讲究,长见识了!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3:48

    筷子的制作和使用古人是很有讲究的,筷子标准长度为7寸6分,它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思、悲、恐、忧;六欲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六欲是人的生理基本需求。筷子必须成对成双,它代表的是阴阳相对;用筷子时的五个手指头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筷子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它代表的是天圆地方;使用筷子时,手一定是握在筷子中间,它代表天、地、人三合;使用筷子时,既不能用力太大,不能握得太紧;又不能用力太小,握得太松;这适度就表示人在天地间,应该懂分寸、知礼节,敬畏天高地厚。—-这段很翔实、精彩!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3:51

    谢谢格格老师的精彩内文,筷子的由来一一描述,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发展。受益匪浅![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3:58

      @碧宇流云谢谢,据说有人出访国外,讲学交流中就以筷子的这些特性做讲题,介绍给外国友人。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4:05

      @四格格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居世界第一吧?外国人对中国文化、饮食等都好奇、喜欢、学习啊!!!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5:04

      @碧宇流云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对外国友好人士是具有吸引力的。

  • 蓓蕾含香的头像
    蓓蕾含香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6:27

    一双小小的筷子,被我们勤劳勇敢、优秀睿智的祖先,赋予了这么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一不揽括。尽管康熙大帝不愿意承认这个来自民间的“筷”字,但筷子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厦的广袤沃原中扎下了深深的根。真是长知识了,平时用的筷子竟然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啊!谢谢格格老师![赞][赞][喝彩][喝彩][花][花]

  • 沉默者FAN的头像
    名山有径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8:36

    现在有不少西方人士也学会用筷子了。

  • 不变hong心(黃梅麟)的头像
    不变hong心(黃梅麟)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9:46

    多谢四格格,增长知识了。[赞][赞][赞][花][花][花]

  • 风雨的头像
    风雨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10:28

    “一双小小的筷子,被我们勤劳勇敢、优秀睿智的祖先,赋予了这么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一不揽括。”
    分享精彩,谢谢详细介绍。学习历史。大长知识,饱眼福,开眼界![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8:38

      @风雨中华文明,渊源流长,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我们慢慢学吧。

  • 阿诚56027的头像
    阿诚56027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8:58

    拜读,欣赏:把筷子历史、名称等说得如此清晰,敬佩!大赞!![赞]

  • 邯郸常跃进的头像
    邯郸常跃进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9:59

    我们天天用筷子,可很多人却没有深究过筷子的来龙去脉,为老师的美文点赞?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11:07

    一双筷子?学问如此深奥广博。好文拜赏!

  • 黃東濤(東瑞)的头像
    黃東濤(東瑞) 2022年10月12日 下午9:12

    很棒的知性文字,全面详尽介绍了美食文化的特别用具筷子的来源、意义和其他种种细节,让人读得过瘾,箭无虚发,毫无水分。谢谢四格格老师。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2年10月13日 上午9:08

    一篇阐述筷子文化的美作。欣赏,顶赞!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3日 上午10:15

      @诚厚谢谢,天天用的筷子,也是有文化的。

  • 仔仔爷爷的头像
    朝山暮寺55 2022年10月13日 下午7:43

    快言筷语。优雅共享!

  • 豫莲芳草的头像
    豫莲芳草 2022年10月13日 下午8:30

    在下知识浅薄,孤陋寡闻,看标题我只认识那个筷字,前两个字都不知读音,但我知道这三个字放一起反映了筷子的历史发展过程,格格知识渊博,从筷子的渊源说起,娓娓道来,把筷子的方方面面说得很全面透彻,一双不到一尺长的筷子,里边有那么多的讲究,真是长见识了。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3日 下午9:11

      @豫莲芳草你谦虚了,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文明方式,我只是叙述一下而已。

  • 炫风之影的头像
    炫风之影 2022年10月14日 下午5:52

    筷子文化,拜读学习了。

  • 沉默者FAN的头像
    名山有径 2022年10月14日 下午7:21

    晚上好。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2年10月15日 上午8:06

    格格积淀丰厚,从一双司空见惯的筷子,灵动抒写出文脉斐然,极具历史,人文内涵,雍容雅致的美篇,佩服佩服。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2年10月15日 上午9:35

    筷子文化,格格将此文采斐然,历史感厚重地呼之欲出,好有格局与品位。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2年10月15日 上午10:04

      @锦瑟黎燕这是我们祖先的功劳,想到这些,作为炎黄子孙该有多骄傲。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2年10月15日 上午11:15

    格格娓娓道来,将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标识,筷子的身世与风华,通透彰显,回声久远。

  • 碧宇流云的头像
    碧宇流云 2022年10月16日 上午10:22

    格格文学底蕴厚,文章小说诗词明。
    珠玑悦目皆精彩,深邃道理阳光中。
    —–流云欣赏多文随感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2年10月31日 下午9:26

    我听到筷子的来源是另一个版本。远古时代吃东西靠手抓,后来有用刀,也有用小树枝或者小竹片夹起来吃,这样中原一代就慢慢演变出筷子的雏形。经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了筷子特有的文化。筷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礼仪。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还沿用了远古吃饭的习惯。西方文明迟后中国几千年,他们还停留在刀叉上。
    对筷子深厚的文化内涵底蕴写的很详细,点赞。这是我们我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人人都应该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他们学着西方人的样子吃饭,其实那是因为西方人他们没有咱们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