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儿子邀我们去郊游远足,他说看网络知道有一条“甲龙古道”,步行难度只有二级,以四级为最难,二级应适合我们老年人走的。起点离我们家较近,很是方便,终点在荃锦公路,到达後可乘巴士到荃湾饮茶。我和老伴几乎天天都有去步行当锻炼身体的,现在有机会和儿子儿媳一起远足锻炼,兼享天伦之乐,自是欣然答应。
那天是多云阴天,有微风,凉爽,很适合郊游。老伴丶我丶儿子和儿媳四人,带了些饼干和茶水等物,乘搭专线小巴到香港最高的大帽山西北面山脚下的雷公田村站下车,在儿子的手机导航指引下,我们沿一条乡间的小公路前进。走过一座桥,桥下溪水淙淙,四周树木花草茂盛,抬头望见远处青山连绵,大地犹如披上绿色轻纱,阵阵微风拂面,身心皆感无比舒爽。
走了不远,儿子发现路边的一处山路口,说:“是这里了!”只见路旁竖有一木板牌子写着“甲龙古道”旁边还标明2公里,一又四分之一小时。我心想,平时我走路一小时可以走四到五公里,这里写2公里,怎麽会需要一个多小时?也许因为山路较难走吧?向那山路望去,是宽度有两米左右的泥土路,只是路上有许多树根纵横交错。心里想,就是了,不是平坦的行人路,所以会走得慢。於是我们便转进这“甲龙古道”去了。
踏上这泥土路,老伴就对我说,看到这路便联想起当年上山下乡落户当农民时的山村路。当时山村不通公路,若要见到公路,须先翻山走十公里的山路。我对老伴说,当时的山村路,不像这泥土路这麽多树根,也没那麽宽,而且中间排列着石块…
沿着这样的泥路走了不大远,就开始上坡,泥路也变了,路面缩小一些,树根几乎没有了,路中央出现排列着的石块,变成像我们当年下乡的农村中那种山村小路了,路中央的石块可以避免下雨时变泥泞路。
我们走了一会,因为上坡,大家都气喘嘘嘘的。大家站着休息了一会,再迈步向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虽然辛苦,但都坚持着。感觉上也走了不少路,最後我感到喘不过气来,心跳也很快,便叫大家先休息一会。各自找合适的石块坐下,喝了些水和吃带来的香蕉和饼干,既减轻负重,又增加能量。儿媳看着多功能手表,说这里的海拔高度是二百五十米,刚才路口海拔是九十米。也就是说,我们上坡走了近一百六十米高,等於爬了四丶五十层楼了,难怪我感到很辛苦。老伴说怎麽老是上坡,不到顶呢?其实大家心里都盼着快些到顶,然後就可以下坡了。我想起当年闽西农村的翻山小路,似乎走到这麽高之後就到顶,然後就一路下山。但这里的“顶”怎麽总不出现呢?
休息了一会,感到气息恢复和顺了,便站起来,问老伴行不行,她表示没问题。又朝儿子儿媳望去,不等我问,他们也都说没问题。儿子说他只担心我们两老,若不行,现在就可以回头下山。我说不是说步行难度只有二级吗?应该很快就到顶下坡了。还是继续向前走吧。於是大家怀着很快就可以见“顶”的盼望,又迈开脚步向前行了。
前面的路变得较难走,我发现我们在悬崖边上走,路右边是长满树木野草的深谷,听到谷底的流水声。有部分路已塌方,本来在路中间的石块,变成在崖边,我们只好在石块另一边泥地上走。我怕危险,叫儿子牵着老伴,我断後,儿媳气力充足就打前锋。为了安全,走得慢些,累了就停一停。走走停停,也走了好长一段路,前面传来儿媳的声音,说到顶了,前面是平路!我们都很高兴,我说到顶就好了,就不会那麽辛苦了。
前面的路真有些下坡,很快就看见路边竖着个牌,是警告预防山洪的牌,原来前面有小溪横过,流向右边深谷。估计是下大雨时,左边山上的水,汇集成山洪从这里冲下山谷去,但现在则只是一条小沟而已。过了沟却又开始上坡,并且离开悬崖转入山中,而且坡度更大了。原来刚才那一小段下坡路只是因为有这条沟而已。这样没完没了地爬坡,让我联想到当年在黄山旅游,走山路去光明顶时也有类此的上坡路,当时也觉得上坡像没尽头一样,但和现在比,那黄山也算不了什麽了。
走上坡路辛苦在不够气,总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不得不站着歇一歇。如今已超过一半路程,回头下去也不甘心,没别的办法,只能坚持往上走。慢慢地走,走一段站一会,终於走到一处比较宽敞的地方,大家找石块坐下休息,又喝点水,吃些乾粮。我问儿媳海拔多少高了,她说三百七十多米。我说我原以为二级难度主要是平路,不知道竟然是不断地爬坡!儿子说我们可能走错方向!网络上的资料说二级难度,也许是说从上往下走是二级,我们倒过来走,变成上山,看这辛苦度,恐怕也有最高难度的四级了。我说肯定是了,二级难度没理由一直都在上坡,这是在爬大帽山呀!呵呵,这可以叫作“四个糊涂蛋,糊里糊涂闯甲龙古道”!儿子拿出手机上网查看,过一会说,要一直往上走到海拔四百九十米才见公路。
这时有三个人从上面走来,我问其中一人往上是不是一直都上坡,他说是,并说不很远了,大概半小时可见公路。我想他们下坡半小时,我们上坡岂非要一小时?情况明白了,还有一段上坡路程,要不要都得坚持!於是我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或许没有了到顶可以下坡的盼头,大家都下定决心走完剩馀的四分之一路程,加上坐下休息恢复了些气力,接下来虽然也是上坡路,感觉上却不像先前那麽艰难了,虽然还是走走停停,似乎不太久,就看到目标荃锦公路了。
成功完成任务,确实好累,却很开心,有种成功感!没想到年过古稀的老伴和自己,都还可以爬这麽高的山,四百米高,若当三米半一层楼算,相当於攀上一百多层楼了。这时我反而庆幸这次的“糊里糊涂闯甲龙古道”,若不是“糊里糊涂”,我决不敢挑战这四百米高的山路啊!儿子儿媳也很开心,儿子说对常爬山的人来说,这一点高度算不了什麽,但对七十多岁的我们来说,又是第一次爬这麽高,又是没精神准备下进行的,他一直担心着,已经作好随时陪我们回头往下走的准备了。没想到我们非常坚持,反而也激励他们走得更起劲!
在公路上走一小段路,就到达巴士站了,恰逢51号巴士到站,我们上车,乘车到荃湾,刚好是下午茶时间,便在茶楼里悠闲开心地坐了一个下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9456
评论列表(32条)
哟,你真不简单呀,比我强太多了,既惊又叹!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留评支持,这次是糊涂地去的,若知道是不断地爬坡,我肯定不要去的。
分享精彩,您们真棒,严重点赞![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多谢风雨老师赏读赠玉,给我鼓励!?????????
为黄老师一家人的毅力点赞!还好您们是走走歇歇,否则爬山是很费膝盖的,年龄大了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腿脚哦![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王老师说得对,平时我都尽量不爬楼梯。这次是糊里糊涂被逼上山的。谢谢您留评支持!?????????
非常辛苦,量力而行,平时散步也蛮好的。
@黃東濤(東瑞):是的,平时只是到大埔海滨公园步行。这次是意外的爬山。
真的要量力而行,保护好膝盖。
@难诉相思:是的,这次是意料之外的爬山!平时只是平地步行。
老俩口还能和孩子们一起爬山,身体不错。顶赞!
@诚厚:多谢诚厚老师赏读留评鼓励!??????
这两公里让你饱尝了看起来近在眼前,走起来却远在天边的滋味。
@四格格:是啊!而且是在没思想准备下走的!
多谢四格格老师留评支持!??????
甲龙古道的两公里山路让您走的呼哧带喘,能坚持下来,您就是最棒的!给您一个大大的赞![赞][赞][赞]
@悠扬琴声68:多谢王老师赏读留评,给了我支持和鼓励!?????????
爬山走山路真的锻炼人的意志力。佩服老师的耐力,我就不行。
@ch雪梅:其实我是不知情,盼快到顶可下山的情况下,越走越高的。
欣赏老师新作:遥祝十一节日快乐![赞][赞][赞]
秋日快乐多,愉悦清新歌。
登山是锻炼,阳光秋风和!
@碧宇流云:多谢碧宇流云老师赠诗鼓励!非常感谢!
登山要量力而行,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去旅游!要祝节日快乐!
@碧宇流云:您说得对!我们是糊里糊塗越走越高,因盼快到頂下山而走下去。若知道的話,我真不敢走呢,谢谢流云老师的关心!
这个锻炼量不小啊。
@名山有径:这是意外的锻炼。多谢您光临!
老师夫妇与儿子儿媳步行同游,将一路的风景与欢乐,灵动彰显,好幸福,好有情致,令人羡慕。国庆快乐,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锦瑟黎燕:多谢黎燕老师留评鼓励和祝福!祝福黎燕老师阖家幸福快乐,万事如意!
信念就是一种动力,再艰难的路程也能最后跨越。
@四格格:您说得对极了,信念创造实相!?????????
爬山锻炼人的毅力,古稀之年爬那样高,不简单!为你们一家人点赞!!
@李宗宾19481957:那次是意想之外的登山,本以为是普通郊游的!多谢您留评鼓励!??????
假期有没有出门锻炼?
@名山有径:谢谢关心,只是在附近公园步行当锻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