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寄性,流水怡情,迎合总由天,处世为人心不愧;
家道良规,先人懿德,传留全在我,废餐忘寝老痴情。
这副自适联,是一位现年85岁的农村老人,在他于2021年出版、个人的第二本诗文集《小窗情趣》里的结束语。
这位老人,居住在湖北省蕲春县刘河镇杨林冲养老院——颐养家园,83岁的时候做过白内障手术,手术后视力大好,在福利院衣食无忧无杂事的氛围里,学会了用电脑打字、编辑,写下了许多关于家乡的人和事以及骆姓家族的史海钩沉。
从这副自适联可以读出,骆老倾心寄情于山水,为人处世,旷达随天,做到问心无愧;对家族先贤的良规懿德,要竭尽全力,废餐忘寝作好传承。
传承靠什么?既靠自身的言传身教,更靠文字记载。所以,骆老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坚持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作一种责任来履行。
有缘结识骆老,是在眼科医院里。
我这人有个不好的毛病,有时候有点爱以貌取人。当医护人员那天告知我,这次收治的那个白内障病人,是个读古书的老先生,会写诗、会写对联、会讲故事,还出了书的时候,我以为在哄我玩、讲笑话。就他?这个平凡普通得如农村任何一个角落的老农,甚至还有些邋遢的老人?
当骆老的第一本诗联集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盯着简朴而又粗糙的封面,心里还是有些慽慽感。这,也叫书?只不过是一个小册子吧!
但是,细细品读后,才觉自己是多么的浮浅无知。在骆老面前,我的国学底蕴甚至连小学生水平都不够。
第一本诗联集也叫《小窗情趣》,于2008年印制。至于为何如此命名,大约在他的诗词集代序之一、之十里可以找到答案:
之一:
家徒四壁不称斋,陋室三间隐草莱,
剩有小窗开向北,四时春色入情怀。
之十:
诗词与我结良缘,风雨相依六十年,
面对小窗看世界,风花雪月上吟笺。
骆老出生在日寇入侵的动荡年代。四岁时随父入私塾读书,一部《三字经》,四部《四字经》,以及《史鉴节要》《古文观止》《唐诗合解》等许多国学书籍,是他幼小时候的陪伴,至今里面的很多篇章,他都能背诵如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更何况骆老一直笔耕不止。
他的诗以物寄怀,读来会心一笑,甚感人格魅力之超尘。
咏桌
也是擎天柱国材,错由庸匠铸将来。
寒儒苦读依为命,贫女梳妆傍作台。
堆满金钱难动志,纵多肴馔不贪杯。
时时拂抹明如镜,不惹人间半点埃。
“时时拂抹明如镜,不惹人间半点埃”,一点禅意跃然纸上。人生在世,何尝不应如此?虽是咏桌,但是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与秉行融合到诗句里,让人读来倍有收益。
他的对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词雅致,用典贴切,深得清联神彩意象。特别是实用联祝寿联,写得格外庄重、雅致。如:
贺中梅兄七旬寿联
花圃可偷闲,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四时五彩缤纷,悦目赏心娱晚景;
书斋能遣兴,朝经史,暮诗词,昼吟夜读,几句七言韵律,抒情寄慨乐天年。
此联读来畅顺达意,句式节奏活跃灵动,五字句起首,两个三字句自对,一个四字句递进,再接着一个六个句转接,最后一个七字律句稳稳的作结,就是不懂楹联的外行,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有闲情逸致,有诗史爱好的七旬快乐翁形象来。
骆老的诗文情结,还体现在对家乡山水的细致抒怀上。从现今居住的颐养家园,到家乡周围的牌楼塆、马路口、汤畈、果子畈、坳上、分路、三门寨、高潮水库、方铺、横岗山等等,骆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着重讲述家乡山水的过往、传说以及来历。有些地名的传说,是否与官方的志书上记载有出入,但是,以骆老爱学爱写的秉性以及超强的记忆力,我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文字的真实性呢?
但是,骆老写的《颐养家园好》,这个绝对是发自肺腑之言吧:
“好在哪里呢?也真说不出来,两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两岁的小孩还刚学说话哩!可我们院(笔者注:指养老院颐养家园)已经有板有眼了。清亮的自来水,满足了你的吃喝洗用,明亮的电灯,这不,半夜了我还在写文章。无烟的电气化厨房保证了老人们的健康饮食。可口的饭菜,保证了老人们身体上的正常需要,小树虽还未长大,也给我们送来了绿色的新鲜的空气……有享受,就有感谢,感谢谁呢,第一是把农村养老事业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人,第二是想方设法把养老院办好的人,第三是全心全意穿着红抹衣的护工们,是她们给了这整个院的清洁卫生……”
骆老的一腔情怀,我认为最为厚重的,是体现在对骆姓家族这个曾经大族、旺族沧桑过往的记载上。骆姓家族有个非常有名的骆大塆,在第二本诗文集里,骆老用了近二十篇文章的篇幅讲述骆大塆的故事。在《小有名气的骆大塆》里他写道:
“起初骆大塆只是个长满水竹的山洼,叫做水竹窝,明弘治年间,骆钊在此兴基做屋……”
几经兴废传承,骆大塆扩大门庭成高楼瓦屋,画栋雕楼的建筑。共培养出一个举人和七个秀才。后来,骆大塆里建有求放斋,是供族姓子弟上学的地方,骆老的父亲在求放斋教书,骆老也在此学堂读过书。走进骆大塆,当中有胡同,俗称巢门,巢门有一对联,上联是“蜂传世泽”,下联是“鹊起家声”,古色古香,有黉门之范。
作为后学、晚辈,亦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对骆老由不知晓到敬重,这种变化是从读他的文字而产生的。祖父辈经常教育我们多读书、多看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农村的孩子惟有读书才有出头路”,骆老在那个年代读书了,并且读了很多很多的书,所以在农村,与他同般辈年纪的老人,能够达到骆老这般境界的,能够出书传承家族史的,应该是不多见的。另外,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人到老年,仍然爱学习,在耄耋之年学会使用电脑;爱看书,“只要是书,无所不读”;爱写作,“在没有电脑的时候,不怕费手机流量,只要有所想,就会用手机写”,无形之中,抻长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小到对于自己个人,大到对于一个家族、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害的。
骆老在第二本《小窗情趣》后记中写道,“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下一集《史策遗珠》会在近两年问世。”行文至此,请让我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骆老,祝福骆老身康笔健,下一个文集在下一个春天如约而至。
(注:此文载《蕲春文艺》2022年第2期,网络始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9212
评论列表(28条)
这是个了不起的老人![花][花][喝彩][喝彩][
@2272 张英辅:老人自有情怀。问候老师。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高手在民间,为老人点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高手真正都是在民间。含香老师好!
我生长在农村,我知道,农村是藏龙臥虎地方。就拿我们村来讲,明清年间出过七个进士,近百个举人,连一些拾粪老头儿都是秀才………
@2272 张英辅:贵村真是太厉害了。。。
农村里的老人,有一些古文功底很了得的,出口成章。而你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腹中才华。
@难诉相思:外表都有让人嫌弃的感觉,可实际上腹有诗书。
“小窗情趣”寄素怀
边看书,边喝咖啡![花][花][花][花][花]
@风雨:谢谢老师雅赏。
功底很深的文人,不露声色,家学渊源,书香浸淫,您从不甚留意,掉以轻心,到慢慢发现、挖掘和敬佩,写得很细腻自然。很赞
@黃東濤(東瑞):谢谢老师鼓励。
骆老先生真了不起!??????
@不变hong心(黃梅麟):是的呢,谢谢黄老师来访并留评。
感同身受,分享精彩!
@朝山暮寺55:祝福秋安。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诚哉斯言![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老师留评太有才了,谢谢您。
拜读,分享精彩。
@炫风之影:谢谢精彩留评。
骆老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住养老院还坚持读书写作,了不起,我们的好榜样!
@豫莲芳草:嗯呢,时间对于他来说,太宝贵了。
[赞]敬!这乡村老人![花]
@阿诚56027:谢谢阿诚老师,祝福秋安。
这是一位隐居的高人,点赞。
有很多农村人都有一般人无法比的才华。我住过小山村的一位房东大哥,他讲起故事来那真是一绝。我就不知道他怎么记住那么多的人名,情节。
@地质之花:很多有才的人,只不过不愿显露罢了,问候芳姐姐。
霁月对积淀丰厚,颇有古韵的民间高人,深度歌吟,灵动抒写,字里行间有莫逆知己的懂得与赞美,还有国学功底厚重的厚积薄发。骆老令人敬佩,霁月令人惊艳。祝国庆快乐,阖家幸福,满目锦绣!
在霁月老师生花的妙笔下,绘出了一位农村高人的丰满形象。骆老视读书和笔耕为生命的情怀,是我等的楷模。谢谢霁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