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拙文《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亦能兴波澜》挂出来后,好友、深圳市信息技术学院写作学教授、深圳市科学思维研究会会长、笛子演奏家成泽树先生,就《康定情歌》里“溜溜”一词和我探讨:“溜溜”是何意?是漂亮的意思,还是无意义的词缀?还有语文界同行说,民歌《回娘家》曲调欢快,可中学语文教材里涉及的回娘家的事例却很沉重。杨兄思考过没有?巧了,这两个问题前些年我还真的思考过,现一并答复如下:
一、关于《康定情歌》中“溜溜”一词的理解
我的老领导、老朋友、原贵州省铜仁地区教研室汪乾湘副主任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三十年前的某一天,教委大院播放四川民歌《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他就问我,溜溜是什么意思?我回答,光溜溜。他说,山光溜溜说得过去,云怎么也是光溜溜的呢?我回答,云是圆溜溜,位于四川盆地的康定城大约也是圆溜溜。汪又追问,那么李家大姐呢?张家大哥呢?我回答:是滑溜溜,他们都年青,皮肤油光水滑的。他说:明白了,溜溜看上是眼珠滴溜溜,张家大哥看李家大姐的眼神是贼溜溜;溜溜的家绝对是一个穷光蛋的家,会当溜溜的家,是把一个穷光蛋的家管得顺溜溜。我说,您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过我实话告诉您,溜溜其实就是个衬音词,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无义。相当于《东方红》里头的“呼儿嗨呀”。他目瞪口呆。
关于“溜溜”的词义及语法功能,我的老同学梵净山翁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拿“呼儿嗨哟”来类比。他说:“呼儿嗨哟”除了有衬音功能外,还是叹词,有表惊喜、赞叹之意,这回轮到我目瞪口呆。
还是我的恩师王汉武教授的观点最具权威性。他说:“溜溜”是节奏的需要,是抒情的需要,蕴含无限的韵味和深情,也体现了民歌的鲜明特色。民歌是艺术,要用艺术的眼光,从审美的视角去体味它。唉!恩师就是恩师,寥寥数语就切中肯綮,他的学养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望其项背。
二、她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回娘家?
“风吹杨柳刷啦啦啦啦,╱小河水流哗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走呀走得忙哟,╱原来她要回娘家。……”一曲欢快的民歌《回娘家》,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上几句。而且,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童年时都有随母亲回娘家的经历——那是多么自由和愉快呀!因而,当他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古代媳妇不能随便回娘家时,其困惑就可想而知了。
中学语文课本中披露的“媳妇不能随便回娘家”的事例有三处:一是在《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王翱夫人甚爱嫁在京郊的女儿,每次派人去迎接,女婿坚决不让走,于是女儿终究未能回娘家。(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二是在《孔雀东南飞》中,当兰芝被遣回娘家时,母亲惊讶得直拍手:你如今到底有什么罪过呀,想不到你自己回来了?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三是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女儿燕后出嫁时,太后握着女儿的脚泪如泉涌,明明依依不舍,却为女儿祷告:“一定不要让她回来啊!”(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以上三处描写在我们中学生看来,都是有悖情理的。王翱的女婿算老几?他不让回娘家,王翱女儿不会自己回吗?兰芝母亲呀,女儿回娘家是喜事嘛,不喜而悲,真是岂有此理!赵太后也是不可理喻,应该对女儿说:“你今后要经常回来看看我呀”才是。
且慢,这样理解只不过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人情事理去要求古人。而古时全然不是这样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等道德标准像一条绳索紧紧束缚着妇女们的人身自由,公婆更是媳妇头上两座大山,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因而古代妇女出嫁后,一定要母亲得到婆家的同意,派人迎接,才能回娘家,否则就意味着决裂或被休。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贵为相府千金的王翱的女儿在得不到丈夫的许可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兰芝的母亲为何对不迎而归的女儿不喜而悲了。至于赵太后送别女儿,则又属于另一种情形:古代诸候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才能回本国。回娘家亦不易啊!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当知青时听到的几位没牙的老太太唱过的据说是她们的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望娘歌》:“正月说起去望娘,公婆说是过年忙。手拿汤圆无心搓哟,太平喽,一心一意想望娘哟……三月说起去望娘,公婆说是春耕忙,手拿锄头无心薅哟,太平喽,一心一意去望娘……五月说起去望娘,公婆说是端午忙。手拿粽子无心包哟,太平喽,一心一意想望娘哟……。”《望娘歌》一共十二段歌词,歌中的苦媳妇从正月要求到腊月,公婆总是以各种借口阻挠,不准她回娘家探望娘亲,最后这位可怜的媳妇思娘成疾,抑郁而死。那嘶哑、苍老的歌声至今回响在我耳边,每当忆起,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了解一点以上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我们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9147
评论列表(24条)
地地道道的老师,地地道道的讲授。
@2272 张英辅:多谢张老师再次首席支持和鼓励![花][花][花][花][花][花]
由古及今,分析透彻,学习了。
@霁月:多谢霁月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花][花][花][花][花][花]
儒家压迫妇女的历史的遗留问题
@力力:封建礼教大部分出于儒家,儒家的确难辞其咎。
乌江老师对脍炙人口流行语的文化背景的诠释,好细致,好深邃,好有文采,这样的传递,堪为最美的人文风景。
@锦瑟黎燕:多谢黎燕老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今天中午,原《罗湖教育》主编胡老师和我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由“溜溜”谈到客家山歌的衬词,谈到《诗经》的赋比兴,再谈到汪曾祺执笔的《沙家浜》,即使高雅如国粹,也仍然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对我启发很大。学无止境,我还得多向您和朋友们学习![花][花][花]
“溜溜的”,民歌方言节奏衬托词,表达欢快的意思。例如: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解放区呀嘛呼嗨,大生产呀嘛呼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梭啰啰啰太······。各具民族特色和情感气氛。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噫吁兮差不多,属于虚词。现在年轻人语言表达,一句一个“然后”,不说“然后”就启动不出下面的词句来。从电视媒体语言中,发现有些港澳台等海外华语表述人也患上了“然后”启发症。就像结巴嘴“哎呀、哎呀”地好大一阵子才能说出话来一样。
@雷泽风:多谢雷老师热忱而深入的点评,是对我的习作的补充和提升。您所举的两个例子,今天中午原《罗湖教育》主编胡老师和我通话时也谈到。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多谢多谢![赞][赞][喝彩][喝彩][花][花]
媒体采访某受访人,回答说:然后······然后······然后呢······然后呢······然后······然后······。一连串地“然后”,以然后开始,以然后而结尾。
@雷泽风:媒体采访时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然后”“这个这个”等,是思维敏捷度差的一种表现,属于应该清除的废话,跟民歌(歌曲)中的衬词完全没有可比性。民歌(歌曲)中的衬词对乐句起装饰、渲染的作用,是艺术的需要、抒情的需要。[微笑][微笑][微笑]
@情满乌江:是的,还是杨老师概括得准确:是思维敏捷度差的一种表现。尤其是“然后”的泛滥,我还一直以为是赶语言时髦呢。[笑哭][笑哭][笑哭]
现在的妇女真是太幸福啦,随时可以回娘家的,谁也挡不住![偷笑]
@蓓蕾含香:是的是的。[微笑][微笑][微笑][花][花][花]
歌好听,会唱哦!讲解的好听;知识赋予情趣。古今对比,趣味内涵。杨老师好棒👍🏻
@ch雪梅:多谢雪梅支持和鼓励!你的才情令人羡慕。[赞][赞][赞][花][花][花]
来到老师的《语文大教堂》,一个“溜溜”老师解读的非常细腻,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掰开了揉碎了,容易让人记住,细读受益。谢谢老师![喝彩][喝彩][喝彩][赞][赞][赞][花][花][花]
@悠扬琴声68:多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师的本能,很多情况下只是一家之言,还望您和朋友们多批评指正。[花][花][花][花][花][花]
溜溜就是溜溜的意思
这也不是教学,而是学术研究了。“溜溜”在解释让我豁然开朗,一大收获。谢谢杨老师!
也应为已,自纠。
我也没想过溜溜的意思,看了才明白一些。也算上了一堂课!
至於妇女不能随便回娘家,以前也听说过,并认为封建社会妇女被压迫的结果。
谢谢杨老师!
因为学《论语》,想知道“礼”的来龙去脉,看《史记》,了解了一些西周的历史。武王死后,姬旦即位,他的兄弟们都不高兴了,兄弟们动了武。姬旦把他的三哥杀了,把他的五弟放逐,把他的八弟废为庶人。
姬旦的母亲有10个儿子,老大死的早,老二武王死了,现在又死了老三,另外两个儿子不得相见,想来肯定十分悲伤。还有姬旦的嫂子和弟媳,这些女人们是满怀仇恨的吧。所以“礼”就把女人打入最底层,不给她们任何社会地位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