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故事
外婆生于1926年,名叫赵玲香,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一个字,出生那年是虎年。8岁的时侯,曾外婆就去世了,曾外公后来再没有续弦,一个人把一个儿子二个女儿独自抚养大。所以外婆一生都相信属虎的女人命狠,她一生总是怕她这个虎会再去伤了谁,她自已却是做了一辈子的活菩萨。外公最后活到了93岁走的,所以外公过了80以后,外婆逢人就说,她这个虎是没有伤到外公这个羊的。那她的心一生又被谁伤到了呢?
曾外公还算能干,有不少地还能雇个长工干个活,算是中农水平吧。哥哥大她10岁左右,没几年就娶了嫂子进门了。嫂子又漂亮又能干,待她和她的妹妹很好,帮着丈夫、公公把这两个小姑子抚养大了,虽说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外婆说她小时侯没有饿过冻过,所以一辈子她都记得她这个哥哥和嫂子的好,她也报了一辈子的恩情。但其它家人再好,没有妈妈疼爱长大的孩子一辈子总是缺点什么,所以外婆一辈子性格总是那么懦弱,卑微,又带着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
20岁左右,外婆遇到了高大英俊的外公。外公什么都好,性格开朗长相英俊,是家里的长子,责任心很强很能干,头脑灵活胆子大,就是脾气大的很。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又有几个男人脾气不大呢?外公先前是结过婚的,但后来发现找的这个老婆有点傻,还生了个也不太灵的我的大姨。那还是解放前的事,也没有登记不登记这事,他直接就把那个傻老婆休了,后来隔了几年才找了邻村的漂亮的我的外婆。大姨他一直没有遗弃,后来1950年从东台县梁垛乡下老家迁到当时的大丰县裕华公社定居时,还把大姨一起带过来了,一直到养大出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外公一生很大的一个特点,重情义有责任感。外婆是一进门就当了后妈的,外婆说,她这个后妈好难当啊,这个大姨头脑不太灵,天性木讷,自已的孩子犯错,大人着急了还能骂两句,这个女儿她是一辈子也没有骂过的。她自已从小没有了妈,虽说当时大姨还有个傻妈,但这个傻妈哪知道给孩子什么爱呢?她打心底是心疼这个大姨的,她知道没有妈疼的孩子的痛,大姨一辈子也记得这个后妈的好,一辈子妈叫的很亲。
结婚没多久,外婆就当上了孩子的妈,是两个孩子的妈,外婆生了一对漂亮的双胞胎男孩。那时国家还没有解放,老百姓生活缺衣少食,家里还有公公婆婆要养,一下子添了两个孩子再加上那个大姨,家里生活条件很困难,小两口子的生活压力很大。外婆从原来那个小富人家的娇女孩一下子就成长起来,很快就成了家里家外的好把手。看着那么可爱的孩子,生活再大的苦也是甜的。外婆对母亲这个角色从开始就很痴迷,很投入,这也是她一生做得最好的角色。她的身上总是充满母性的魅力,那么慈祥,那么温柔。虽然她一生并不是很擅长言辞,她给孩子们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一点一点渗入孩子们的骨髓,营养着每一个孩子。有母亲疼爱长大的孩子心中永远带着一份阳光,一份博爱,会感恩,性格乐观。如果生活总是这样一直下去多好啊!外婆很快遇到了她一生的第一个痛,很痛很痛。
大约孩子八个月大的时侯,两个双胞胎奶水很好,长得白白胖胖的,长相很漂亮,外婆说,方圆百里找不到那么漂亮的孩子了。外婆陶醉在做母亲的快乐中。可是有一天有一个孩子突然生病了,那个战争年代饭都吃不饱,命都保不全,到哪找什么好的医生呢?没几天孩子就没有了,民间有个说法,双胞胎死了一个,另一个也活不长。外婆担惊受怕了几个月,可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剩下的那个男孩不久也生病死了。80年后外婆回忆起来,感觉她的心伤得还没有好,可能是不是她觉得是她这个虎伤着孩子了。但在那个年代谁家没有死个孩子啊!这怎么能怨自已呢?我的亲爱的傻外婆啊!那孩子难道没有伤着她了吗?我认识一个阿姨,孩子19岁那年因意外煤气中毒没了,死了20年阿姨也没有去过孩子坟上看过一眼。阿姨说,她一辈子也不能看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啊!爱的太深,伤害的越深,母亲对孩子的爱比海还要深!看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着医院里人满为患,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反思,都要对自已的健康负责,我们永远不能用自已的生命来伤害母亲的心啊!
生活总要继续。东台梁垛乡下老家地少人多,生计越来越难了。也可能是因为失去两个心爱的孩子,小两口子见物思人心里不好受,听说东面东海里(大丰别称)地大人少,可能出路多一点。1950年底,外公外婆挑着两个担子,一个里面装着刚满10岁的大姨,一个挑着换洗的衣服、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婆肚子里带着我的母亲,一步一步走了二天100多里地,就这样来到了大丰县裕华公社,在裕华小街大桥南30米的地方扎下了根,一扎就是一辈子。从此裕华小街上多了一个硬汉子,一个弱女子,一个家有贤妻的好心人家。
刚来时,为了生活,外公外婆什么都干过,打零工,弹棉花,为别人磨粮磨面……好在后来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户籍二元制体制,全家都上了城镇户口,有了粮本,吃上了商品粮,成了一个街上人,饿着肚子的日子少多了。我母亲1951年出生,虽说是个女孩,但小两口生怕重蹈那两个孩子的悲剧,又是给我母亲做了好多“法水”(大丰土话就是除邪的意思)又是给大姨取了个小名叫“压子”,大名韩秀云倒是再没有什么人叫了。外婆说,那时侯天天心都悬着,生怕这个孩子又有什么闪失。外婆从此喜欢上了烧香拜佛,喜欢上了做各种“法水”。穷苦人家过日子,没有什么文化,更不懂什么科学,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祈祷上天对他们能够恩惠一点。
后来大舅、二姨、小姨、二舅、小舅相继出生,孩子多了,家里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外公的脾气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侯急了偶尔还动手打外婆。外婆打就被打了,也不敢吭声还手,只要外公别把气往孩子身上撤,少打点孩子,她自已受点委屈算什么。在外面她从来不说外公的不好,最多就说他脾气大。在孩子面前也从不抱怨,我是后来长大成人20多岁了才听大家聊天说外公打她的事情,但我在外婆家长大的,我怎么就从来没有见过和听过呢?只能说外婆隐忍的太好了。不管是家里生活困难还是被丈夫打了,她永远是要做好这个贤妻良母的。她那个年代的女人碰上这些事情,又能跳到哪去,跳成什么样呢?这是外婆那个时代大部分女人的宿命啊!
外公是个生于旧时代的人,虽说也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但胆子比较大,思想比较活也能吃苦。为了生计,他做过很多行业。我是七十年代中期生人,从我懂事记事起,我就见证过外公一天骑上百里路上海里贩鱼,上浙江贩毛竹卖,搞炸米棍的机器,家里开康乐球桌子、上南通进货门口摆小摊卖鱼网卖日杂…….外婆这个乡下小女人跟着外公也慢慢学会做小生意了,性格也慢慢开朗起来。
他们家就住在裕华小街马路边上,往南往北都要经过她家门口,老两口子都非常乐善好施,家里从早到晚总是人来人往,种地的,修鞋的、要饭的、卖鱼的…..来讨口茶喝的、来要口饭吃的、来寄存点东西的,外婆从来都是笑脸相迎,每天屋里屋外笑声不断。记得外婆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从早到晚用炭炉子烧开水,家里的茶叶也是用得很快。隔一两天外公原来一起卖鱼的老友姚爷爷来了,一会儿当年一起蓬棉花的许爷爷来了,一会儿卖花圈的喜欢说书说笑话的严爷爷来了—-我那时上学天天必经过外婆家,我每次总是看见外婆家一屋子的人,大家总是在谈笑风声。大家为什么都愿意来外婆家落个脚聊个天呢?我想这主要就是因为外婆这个贤妻当得太好了。她对任何人从来没有一点怪话怨话废话臭话,从来没有因为别人的身份贵贱去怠慢人家。
其实家里有时一屋子的男人都抽烟,烟雾袅绕挺呛人的;有时客人从乡下来玩还要管管饭,顺便给别人拿点乡下不好买的东西;有时有的人说话开玩笑开大了话也不太好听;有时还有些不太熟悉的人来借点东西或求助一下啊….外婆从来都是好脸相迎,能帮忙就帮忙,她永远是宁愿自已吃点亏,吃点苦,对别人总是百分百的热心肠。记得有一阵子不晓得是西面哪个地方发大水,来裕华要饭的突然一下子多起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要饭的也通过气,反正来外婆家门口要饭的一天好多个。那时侯钱也值钱,要到门口了,外婆总要掏出个铅角子给他,没有铅角子了,也要从里屋拿点米或饭或一些吃的东西给要饭的。要饭的从来没有从外婆家门口空过手,所以要饭的可能也奔走相告了吧!外婆这个也就一米五左右的弱小女子,总是以她那博大的胸怀去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外公这个人是个性情中人急脾气,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看不怪的人和事脾气上来总要嚷两句,有时和别人就吵起来了,还总喜欢和干部作对,那时裕华居委会的干部看见他头也比较疼。老头子吵完就完不记仇也忘了,外婆心里不舒服了,她一辈子就怕得罪人,怕别人心里不舒服,跟在后面圆弯子的事情没少做。外婆又是赔笑脸又是说好话,她用她那好脾气和好口碑不知道为外公化解了多少“仇人”。可能有的人和外公吵完后记仇看见外公不怎么理睬,但看见外婆还是要给个面子说个话的,甚至能和外婆成为朋友。我就见过好多次外公在门口做生意时,有时可能老百姓买东西还价还得比较狠了,外公当场能扔下东西说上几句臭话进屋不理人家了,弄得别人很惶很不好意思。外婆这时侯就赶快从里屋出来,又是打招呼,又是递开水的,生意做不成,人是不能得罪的,还要图下次生意呢?外婆总是把委屈留给自已,把痛快留给别人。
裕华小街也就上百户人家,甚至离街十里八里的乡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小街桥南这个韩奶奶人好呢!离小街五六里路有个福丰大队的赵队长,见我外婆人这么好,硬是和我外婆认上了干姐姐,从此没把自已当成外人,和外婆家人情常来常往,他家孩子见我外婆,姑妈姑妈喊得甜着呢!有什么好事也不忘记这个姑妈的。外婆还有不少闺蜜呢,顾奶奶、许奶奶、柳奶奶、陈奶奶….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戏在外婆这里是唱不起来的,她从来不说别人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谁家媳妇好不好啊,儿子孝顺不孝顺啊,老头子好不好啊,她是永远当个耐心的听众的。别人都愿意向她诉个苦,她也跟着后面陪着掉个眼泪啊,安慰安慰别人啊。街上的五保户柳奶奶无儿无女,没有什么说话的人,她一天到晚没事就跑到外婆家诉诉苦,外婆是连陪掉眼泪带给东西,这样的事情外婆乐此不疲。
左邻右舍总会碰到一两家不好说话的人家,遇到事情外公是直接就吼上了,单是为了这个房子墩子尺寸的事情,外公没少跟北家里的泼辣老太太吵架,但再怎么吵,外婆是从来不会跟别人吵的,再吵泼辣老太太一辈子看见她还是蛮客气尊重的。南家里的老太太脾气不好,总爱打骂儿女,外婆看见了总要去拉拉,看见她家的儿女总是很心疼总要问个长短的。隔壁沈爷爷家的奶奶当年得了治不好的病,当时最小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她走之前对外婆左盯嘱右盯嘱,拜托韩奶奶帮她看着她家的那个爱上河边的小儿子,交给韩奶奶她走得放心。这个韩奶奶真的是帮她看着她儿子,一看见孩子上河边上就跟在后面喊了。这个小儿子长大了倒没有忘记韩奶奶的情谊,回裕华老家了都要买点东西看看韩奶奶。一个人说你好很容易,十个人说你好也很容易,让所有的人都说你好,外婆你怎么做得到的呢?你要承受多少的委屈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外婆一个旧式的不识字的妇女做到了,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后辈离你做的还很远很远啊!
外婆对外面的人都这么好,对家里的人更是上心了。外公是个旧式的男人,他那个时代的男人大男子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在这个家里,他是要当家做大主的,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要拿出一点威严的,孩子们是不能跟他没大没小的。我那个二舅舅从小就调皮捣蛋,不怕天不怕地,但一听到老头子一吼,还是要吓得心惊肉跳的,这个帐还是要买的。就是以后长大成人了,老头子脸一变,声音一大,还是要该听的就听的。外公是家里的长子,长兄为父,他这个人责任心又强。七八十年代,东台老家经济发展一直比大丰慢得多,虽说自已的小家也很困难,但好歹是街上人,做小生意要比老家种田的亲戚强一点。外曾祖父母在世时,也常被接到大丰这个大儿子家中玩个把月。每次过来,外婆总是好好接待公公婆婆的,有什么好吃的都是舍得的。婆婆大高个子脾气也不小,该不吭声还是不吭声的,临走时总不忘塞钱塞东西的,哪怕家里没有,借也要借点的。这个婆婆也老夸这个大媳妇是三个媳妇中最好的。
后来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外婆家门口的小摊日杂生意做得不丑,家里条件好一点了,老家来的人就更勤了。当时我也小,对老家的人也不熟悉,只晓得跟着后面喊人,心想老家这么多人我怎么不认识呢?记忆中,那个姑爷爷老婆很早去世了,为了生计,来大丰投奔大舅子,开始没事就来住个把月,后来干脆让我姨父帮他找了个看大门的生计,一呆就是好几年了;二爷爷和外公长得很像,二奶奶也死得早,没事也常来大丰玩玩,这个嫂子也是热情招待好的;三爷爷去世的早,三奶奶老家里的人情再忙也要去赶的;自已娘家的哥哥后来也去世的早,回梁垛老家总不忘记去看看嫂子丢点钱的。哪怕自已后来都八十几岁了,还是要回去看看自已也八九十岁的嫂子的;舅爷爷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自已抱养了一个儿子,后来因为家庭矛盾这个儿子和舅爷爷还断了来往。但对于外婆这个假姑妈,他每年都要从东台老家带很多东西来看望外婆,还不是认准了外婆这个人太好了,舍不得断了关系。平时只要老家里的人有困难,能帮多少是多少,外公大方的很,外婆也是从来没有一句废话的。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姑嫂矛盾这些平常人家常见的矛盾在外婆这是不存在的,她总是把心掏给别人,哪还有什么矛盾呢?外公这一辈子对她这方面也是服气的,心里还是知道自已找了个好老婆的。
对待自已的孩子和孙辈们这一代,外婆的爱可以说是溺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狭隘的爱。压子大姨后来不晓得怎么嫁到农村里去了,大姨父是个种地的残疾人,背驼眼瞎的叫根宝,大姨人又不灵,家里条件很困难。大姨出嫁时,我母亲也就十岁左右,家里还有一堆孩子要养。外婆家也是没有多少能力去帮助她们。外婆总是舍不得压子大姨的,总是压子长,压子短的叫的很亲。对我那残疾的大姨父没有一点点歧视,有什么好事都是想着她们的。根宝姨父也晓得这个婆奶奶的好,总跟着孩子后面叫我外婆婆奶奶,家里请客他总是抢着土灶上烧火。当时的厕所都是人工挑的,每次满了都是根宝姨父来挑得多,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外婆的好啊!每次一家人几十口团聚时,总是外婆灶上掌勺,根宝姨父烧火,我们这些没心没肺的一桌子人只晓得吃得开心啊!这个情景现在想起来好像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真温馨啊。
外婆后来生的孩子中我母亲是老大,读到四年级家里穷就不读了,十四岁人长得还没有磨具高就到磨坊里磨面磨粮了。外公发脾气时还常拿这个大姑娘撤撤气打骂几下,外婆心里顶是心疼得不得了。每次回忆说到这块,外婆总是要掉下几滴眼泪的。后来母亲又错过了县里招工的机会没走的了,就跟着一个下放的知青学起了赤脚医生。我母亲结婚时,我父亲当时还在部队工作,奶奶家是裕华农村的,也没有住房。母亲出嫁后开头几年还是住在娘家的,一直到78年自已盖了新房,我也是在外婆家西头那个小屋子里出生的。我想当年我出生时肯定是外婆家的哪个踏生的,不然我怎么这么像外婆家的人呢!母亲成了小家后,父亲没几年就转业到法院工作。父亲这个人性格容易走极端,偏执的很,所以一生总是很曲折,母亲跟着他吃了数不清的苦。90年代初我家搬到大丰县城里住,母亲还留在裕华居委会卫生室工作,外婆天天中午煮饭总要给母亲带口饭。母亲一辈子性格很懦弱,总是要受父亲的气的,受气了母亲也抱怨过外婆太老实不帮她作个主。外婆一生与人为善待人和风细雨,她哪有这个本事去和我父亲这个犟头吵个架呢?女儿受委屈了,她也是在背后为你偷偷伤心,偷偷摸眼泪的呀,她也是一辈子不放心的呀。
母亲后面的大舅舅是第一个活着的儿子,所以是家里的惯宝子。平时有什么好事总是先偏着他一点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舅舅总记得每天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家里的竹篮子里永远有中午剩下的饭来充饥。逢年过节的,八月半啊端午节啊过年啊,别人家有的外婆或多或少总是要准备的。外婆家的八月半的冷火饼,端午节的粽子,过年蒸的年糕包子总是我记忆中的美味啊!后来大舅舅招工进了县里轻机厂,大舅舅年轻时人长得很帅气,会做人嘴甜,找了个干部人家的大舅母。大舅母是个女强人,舅舅也跟着后面沾光,也时不时帮衬帮衬外婆家。虽说各家有各家难练的经,总得来说还算过得去,外婆往他家操的心就少些了。大舅舅后面是小明二姨。这个小明二姨就是外婆心头的第二个痛啊。二姨长到六七岁,漂亮可爱的不得了,有次发烧去民间土大夫那打了一针,回来后就口苦白沫两腿一蹬没了。当时医学也不发达,后来才知道是打青霉素没做皮试,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就是后来知道什么原因孩子死了,外婆也从来没有去找过那个大夫什么麻烦。又没有了一个儿女,外婆心里的伤疤又加深了一层,她这个弱小女子是不能再接受这样的打击的了。
二姨后面是小姨,外婆从此迷上了算命,她帮所有的儿女算命,算命的说这个小女儿猴子命不丑,比大女儿命好,外婆的心才算放下来一点。这个小姨虽说上学不上心,老早就辍学了,但其方面还是很能干的。一手好活,打毛衣操持家务尤其是烹饪做饭一流的,一手好手艺不比厨师差哪去。为人性格也比我母亲泼辣,再加上小姨父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家底比较好,姨父本人聪明上进,人也活络,从一个小小的瓦匠干到建筑公司一把手又干到镇政府的一个干部,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比较红火,外婆在小女儿身上操的心倒也不多了。
小姨后面就是那个家里最难管的二舅舅了,这个二舅舅外婆一生操的心是最多了。这个二舅舅其实也是最像外公性格的。人仗义的很,做事容易感情用事冲动。小时侯老请家长就不说了,恨不得在课堂上造反,读到初二没有毕业就不上了。后来也没有招工进城,年轻时又染上了赌博的坏毛病,还是个老输记。当年镇上征兵,征兵干部都到了家门口了一眼相中了神气的二舅。可外婆是死活不让当这个兵的,她怕啊,她怕当兵有个危险闪失。也难怪她了,已经三个儿女没了,她怎么也要把这个儿子看在家里的。后来大家开玩笑说如果当年把这个聪明难管的二舅送部队管管,说一定他也能提个军官成个材呢。请舅舅原谅一个母亲自私的爱吧。
结婚成家后二舅刚开始和外婆住在一个家里自已也开个小店,外婆总要帮他打理打理家里的碎事,操了不少心。后来他买了房子住旁边了。外婆说,这个明华不听话啊,这么多年房子被输掉好几个了,说了也不管用愁死人了。外公年纪也大了,也管不动了。亲爱的外婆啊,这还不是你这个妈妈从小惯的庞的,大了再管难管啊!慈母也有慈母的坏处啊!这个二舅舅能干倒是能干,头脑也活也能吃苦,开小店开饭店养猪养鱼收大蒜苗…..钱来得快,撤得也快。他人孝顺仪义的很,有一手烧饭的好手艺,经常请父母请哥姐全家一起吃饭,总记得去他家里,永远有一帮食客江湖朋友朋友常来常往随便得很,不把自已当外人的,这点倒是和外婆家人挺像的。后来又经历了一次婚变,那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外公八十几了,外婆也快八十岁了,心里自然是接受不了这种事情的。外婆年轻大了,还有冠心病,也没有这个心操了,她的心早操完了。
小舅舅当年也是读书不好,十七岁就招工去了白驹窑厂烧砖去了。外婆当年那个心舍不得啊,天天放在嘴边说,好像小舅舅去了几千里的大西北当苦劳力去了。后来还是拜托大舅舅一家帮忙调到轻机厂才算了结了她一个大心事。后来调到日杂公司又经历了90年代下岗风潮,小舅舅人老实一点,自已也开过几个门市都没有成功,后来生计困难还出门打过几年工,受了几年苦,现在自已开个小厂子混生活呢。每一代人的命运都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握好时代 的脉博,不怨天不怨地,努力提高自已,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已的命运。儿女自有儿女福啊,做父母的要操是永远操不完的。
外婆对待我们这些孙辈,个个都是当个乖乖来疼爱,包括压子大姨家的孩子也一样。家孙外孙都一样,从来没有偏心眼。小舅家的孩子出生时外公外婆年轻大了没有精力再帮他带了,加上家又在马路上,车子多,怕带孩子有个闪失,所以接触的少一些,但她内心总是带着一份歉疚的,还请舅舅一家多理解。我从小没有爷爷奶奶疼爱,外婆对我也是格外偏心的。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一天到晚不晓得往外婆家跑多少趟,比自已家里呆的时间还长。反正从我家到外婆家也就五六分钟的路程。外婆家的好吃的从来不藏着锁着,不晓得外公床头柜上的麦乳精、桔子罐头被我偷偷吃掉多少,估计那都是舅舅们拿来孝敬二老的,都到了我的肚子里了。一放学我总是先上外婆家溜一趟的,打开碗橱有什么吃的拿手就扫荡起来了,有时候把他们两个人中午留的晚饭菜都吃掉了。唉,真是不懂事啊,但外婆怎么从来没有说过我呢?外婆 家门口长着一棵枣树,树叉都长到屋顶上去了,每到枣成熟的时候,我这个野孩子是直接上外婆家房顶上摘枣子的,外婆是又气又好笑的,这个丫头怎么没有一点丫头的样子呢?外婆,这还不是在你家培养出来的嘛!你怎么不多骂骂我,说不定我还长得淑女一点哟。摘下的枣子外婆总说要留点给大丰大舅家的表弟伟伟的。伟伟上学后也难得回来一次,有时侯枣子都放蔫了,也要等着伟伟回来。她要看着他吃了心里才舒服一点。什么好事哪个孩子她都是不能忘记的。
每年过年,外公外婆总是给每一个孙辈们准备一个压岁钱的,虽然不多,但老早腊月里就用红纸准备好了。她心里总是把这种事情当成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的,好像给了我们后我们的福气就会全来了。那时侯孩子都没有什么零花钱,能跟大人要到一角钱就已经很多了。我父母一直比较会过日子,要到钱的机会不是很多,有时我想跟小伙伴去看场电影,实在没有办法了,找到外婆开口了,外婆也是帮我想想办法的。毕竟钱是外公管着的,但只要她有,她还是会偷偷塞给我的。有时外公去外地进货,外婆就会叫我晚上跟她打伙,第二天早上肯定会有二角钱买个油条烧饼解个馋的。那时我是多么希望外公天天去外地进货啊!写到这里,泪水浸湿了我的双眼,我真得写不下去了。
外婆是一个旧式的妇女,她只是她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她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已的孩子,来指导自已的生活,她也不会为自已去争取应有的权利,这也是她那个时代所有女人的局限性,那个时代过去就过去了。今天我在这里追忆外婆,不是要渲染外婆身上所具有的那个时代女人的特征,相反是要鼓励新时代的女性要自立自强,勇敢去追求自已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独立,巾帼不让须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 的步伐,把自已的小家治好,把自已的孩子教育好,整个国家才有希望。我只是想感谢外婆让我身上流着她的四分之一的血,我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但我永远记得善良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行。外婆啊,你操了别人一辈子的心啊,你的大爱无疆带给了多少人最美好的记忆啊!亲爱的外婆,你在天上可以和二个舅舅、小明二姨团聚了,你有儿女陪你就不孤单了。我们会永远想着你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8786
评论列表(7条)
您的外婆跟我外婆一样,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良,勤劳,待人友善真诚,左邻右舍都喜欢外婆,外婆离我们远去了,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善良而生活不易的外婆。
那图片一看就是南方人。
外婆集中了中国传统女人的优秀美德,善良贤惠,勤劳能干,隐忍包容,乐于助人,为家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值得写文赞颂。她的优秀品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
你能出生在外婆家,说明你外公外婆都非常善良。
在我们山东,有的地方女儿出嫁后,不能在娘家过节,更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也许南方没有这个规定。
俗话说的好,“娶个好女人幸福三辈子”,这话一点不假。您的外婆很善良,勤劳,没文化却很伟大,尤其对大姨如同亲生,让人感动。
有一个好外婆,有讲不完的故事。我母亲的母亲,早早就没了,许多困难自己顶。好在母亲是大家族,也曾经有钱,就过来了。过去人生存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