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市里来公社招工,公社分给大队一个名额。全大队千把号人,就这一个名额,到底让谁去呢?
那时,农村生活还很困难,人们都巴望着跳出农门,到城里当工人。那样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时,一个人当了工人,全家的经济状况就会有所改善,还会被人高看一眼。
就在人们为一个招工名额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队支书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让老宝的独生女小巧当工人去。支书说,老宝早年丧妻,他一个人拉扯着一个孩子,生活太不容易了。再说人家小巧是个初中生,当了工人保准不给咱农民丢脸。
听了支书的话,人们果真无话可说了,都从心眼里赞成支书的决定。于是,初中毕业的农家女小巧进城当了工人。
小巧往城里走的前几天,东家来瞧西家来看,有的家境好一些的还送来了鸡蛋点心等礼品以示欢送。看到这些,老宝竟激动地流下了两行老泪。
小巧走了,小巧当工人去了。老宝家里少了一个人,可平时他家里的人却更多了。大家从地里干活回来,一吃完饭就爱往老宝家里跑。要是遇到小巧回家,人们更是蜂拥而至,他们这个问东那个问西,都非常关注小巧在城里的情况,大家都希望通过小巧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自然,老实巴交的老宝也非常热情地接待每一位乡亲,他家里从没有这样热闹过,看到大家都这样高看自己,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们发现小巧变了。一开始是衣服变了,后来是发型变了,这些变化都悄悄影响着还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
一天,有几个人在村口遇到了刚从城里回来的小巧。小巧一张口说话,人们都愣住了,原来小巧说了一口普通话。立刻,这消息就传遍了全村,人们都说小巧进城没三天就说起洋话了。
像有人组织似的,人们都不去老宝家了,人们都尽可能躲着老宝,躲着小巧。
不久,一些闲话就传到了老宝的耳朵。什么小巧装洋蒜了,什么小巧忘本了,甚至还有人说小巧“变修”了。老宝听到这些,简直气蒙了。他心想,绝不能让小巧这样变下去,自己也绝不能对不起乡亲们,他打定主意要好好教训一下小巧。
一次,小巧刚回家,老宝就愤然关上了街门。他把小巧拉到屋里,狠狠地骂道:“你这个忘本的东西,刚当了几天工人就不知道自己吃几个窝头喝几碗饭了。告诉你,从今往后你要再说洋话,我就打断你的腿!”
小巧没想到自己说了几句普通话,竟惹了这么大的麻烦,她委屈地哭了。
从此,小巧很少回家了,人们也不往老宝家里跑了,老宝的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他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在心里深深地自责:真是丢死人了,自己怎么养了这么个闺女?
好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巧已人到中年。有一天,小巧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了。
人们看见小巧的孩子在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一块玩耍,他们一边玩儿一边喊叫着什么。同时,人们也都听得清清楚楚,小巧的孩子说的是悦耳的普通话,村里的孩子们像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小巧的孩子,他们说的也是悦耳的普通话。
一位老人听了孩子们的话,感慨地说:“这些孩子们说话跟电视上一样,就是好听!”
可是,当村里一些年纪大的人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小巧说话时,却惊异地发现,小巧说的却是一口地道的家乡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8723
评论列表(30条)
小巧没变,她还是当年那个小巧。
@四格格:谢谢老师的欣赏,祝您写作愉快!
该怎么理解呢?我觉得保守势力有时还是很强大的,你想变也不能变,由此想到攺革开放,何其难呵!?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您的评论很有道理,极具思考性,点赞!
变是必然的,变才符合客观现实,与时俱进就是在变,如果社会不变岂不还停留在原始社会?
@豫莲芳草:感谢老师精彩的评论!
你这还保留了原稿,用的还是专门的文稿纸,这么规范。
@四格格:这是我很多年前写的,前几天刚翻出来,如果不是这次翻出来,我就忘记了。
万变不离其宗。
@难诉相思:说的是,谢谢老师!
家乡话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回到家乡,与亲人和同学聊天都是满口家乡话,没有一点距离感,他们都说我乡音未改,没有忘本。[偷笑]
@蓓蕾含香:离家几十年,乡音仍无改。为老师点赞!!
万变不离其宗。越变越好,点赞学习,致敬
学习在空间,问候在空间,祝福在空间!
@风雨:感谢老师的长期支持,向您致敬!
月亮还是家乡的圆,米饭还是老屋的香。语言还是乡音美,永远忘不掉的还是故乡的亲人和爹娘。
@雷泽风:老师说的太好了,谢谢您!
看来小巧不是变,是进步了。
@不变hong心(黃梅麟):老师说的对,小巧是进步了,但在那个年代,她的这种进步是不被人理解的,幸好我们的社会也进步了,现在大家都理解了。
淳朴的民风,虽然保守却很真实。人物群象鲜活真实,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沧桑感扑面而来。[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感谢老师的欣赏和肯定!这是那个时代的故事,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小巧招工进了城,乡音顿改旧时风。
普通国语当提倡,闭塞方言可并行。
习惯入乡难废弃,进步顺时勿妄惊。
读罢反思流变事,随俗渐进莫急功。
@雷泽风:感谢老师的诗歌,学习,点赞,问好!
惊奇结局,也很正常,铺陈很妙,小巧好学,家乡话、普通话什么都会,反观周围的人当那是样话,令人惊异,反衬了在这村里普通话的不普及。
@黃東濤(東瑞):感谢东瑞老师精彩的评论!您是小说高手,请多提宝贵意见。
小巧的变化很正常,是村里人少见多怪。
@名山有径:是的,那时候的人毕竟还不怎么开放。
小说从支书对招工名额的安排,到乡亲们因闭塞而误解,切合时代现实。结尾时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因电视而见识不同的乡亲们觉得好听。小巧用地道的家乡话和乡亲聊天,折射出小巧还是那个小巧,真是神来之笔。赞!赞!赞!
@诚厚:感谢老师精彩全面完美的评论,这篇小说来源于一个生活原型,但故事的后半部分是我虚构的,不当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小巧还是那个小巧,变的只是乡亲们对外界的认知![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谢谢朋友的评论,向您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