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0 年的某一天,我依约在厦门华侨大厦见余先生,他是我们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家斜对门邻居,刚从万隆过来,打算回闽西永定县的家乡省亲探母。他还是和四年前我回国时一样,那么俊朗与温和。他见到我,显得很高兴,温暖肥软的双手紧握着我的手,忽然叹息了一声,说没想到我回国升学却变成到他家乡附近耕田。那时我和许多归侨学生一起,到永定县农村插队当农民,地点离余先生的家乡不远。
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告知,於是我到厦门华侨大厦见他,陪他回家乡去。
在华侨大厦的房间里,我看见他带了两个大行李箱和一个绿色的大帆布袋。当时国内物质比较缺乏,回国探亲的人,总想多带一些东西帮助国内的亲戚,余先生也是这样,就连属於粮食的“方便面”也带了两大纸皮箱。
在闲聊中,余先生告诉我,大约二十岁时因家里种的粮不够吃,他便跟同村的人一起出洋,投靠在爪哇岛万隆市的堂叔。那堂叔在市区开了一间中药铺,正好缺人手,他便在那里帮手。看来他是个勤快的人,很得堂叔的欢心,两年后堂叔作主帮他聚了邻居一个侨生的女儿。可惜那时日本人南侵,占领了南洋,大家的生活变得困难了,他们的女儿又出世,他说那段日子最辛苦。
好在不久日本就投降了,几年之后,局势渐渐平稳,堂叔资助他在另一区开一间小药铺,货源由堂叔供应,他终於既成家又立业了。
几年之间他的药舖已甚具规模,他想叫他哥哥的孩子出洋帮手,但那时出国的通行证已不容易办了,只好作罢。他本人一直想回去看望母亲,也因种种原因一再拖延。直到他离开家乡三十年了,母亲也近七十岁了,他决心为母亲庆祝七十岁生日,才促成这次回国探母。
当年国内的交通还很不便利,我和他用最方便的方法,也就是在中旅社包一辆小汽车,直趋永定县的湖坑公社,那里是当时汽车所能驶到而又最近他的家乡的地方。我们到达时,他家乡的人已等候多时,於是他们挑着行李,拥簇着他向东南走了近一个小时的乡间石块小径,便到他的老家YD村。余先生的老家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福建客家土楼里,土樓有十多戶人居住,土楼中央是天井,四周贴着墙都是木造房间,楼下是厨房、二楼有的做仓库,有的做房间,三楼都是睡房,厨房也是会客聊天的地方。余先生被领到厨房,见到了他的妈妈,他抓住妈妈的双手,两人对望流泪。见此情形,我也忍不住想哭,赶紧走开。在厨房外面却意外地碰到一个熟人,是湖坑粮站的老余,前些时候我去买国家给我们新下乡当农民的知识青年的补助粮时,认识的粮站职工,原来他竟是余先生的堂弟,和他闲聊了一会,便一起回到厨房里去。
这时余先生和他的妈妈已坐下谈话,余先生把我介绍给他的妈妈和在场的人,叫我称呼他的妈妈为叔婆。叔婆抓住我的手,用我意料之外的宏亮声音对我说:“你在番片(南洋)没耕过田,做什么回来耕田呀,你吃得消吗?”说完不住地摇头,我深切地感觉到她对我的关心和同情。
我坐下来和他们一起谈天,这才看清楚余叔婆。她身材削瘦,个子也不高,从脸上明显的皱纹,觉得很老了, 但她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声音特别宏亮,让人见了自然生起几份敬意。她很健谈,在谈话中他说他的儿子,也就是余先生,在三年困难时期,寄了很多猪油、白糖和侨汇回来,不但救了他们一家人的命,也帮了不少亲戚渡过难关……
谈话间,陆续来了不少远亲近邻,为了不影响余先生见客,我到隔邻他的堂弟粮站老余的厨房和他闲聊。當天晚上我在他们家留宿,第二天早饭后就告别大家,回我的生产队去。临走时,余叔婆叫她的一个儿媳拿出三包余先生带回的方便面,和两只熟鸭蛋给我,我推辞不掉,只能收了并感谢他们。从YD村到我的生产队,先要走回湖坑,再沿东北方向的石块小径走一个多钟头,总共要走两个多钟头的山路。
回到我住的土楼,同在一起的知青对我带回来的方便面感到很新奇,我们回国时,印度尼西亚还没有方便面,大家都是头一次见到,对汤包能冲泡出有葱花的甜美面汤啧啧称奇,把它们煮了,放上余叔婆给的鸭蛋,美美地把它们分来吃了,过后还常提起它的美味呢。
约莫半个月后的一天,余先生和他的一个侄儿,忽然来到我们的生产队,真难为他一个养尊处优的城市人要走这么远的山路。他说他来看看我住的地方,回去可以告诉我父母亲,并和我在土楼外的山边用他带来的照相机拍了照。又吩咐我过两天再到他家里,他要请全村人吃饭,当作给母亲做生日。
我依时赴约,经过湖坑时碰巧遇见粮站的老余,他请了假正要回YD村参加生日宴,於是我们结伴而走。路上,他抱怨说,名誉就很好听,说是阿哥从南洋回来,实际上他只给我一百块钱,什么都没有。我心想,我赚工分要两百多天才有一百元,一百块钱也不少了呀。但看他愤愤不平的样子,便安慰他,我说余先生要给妈妈做生日,请这么多村人吃饭,也许他怕不够钱,所以先给一点,以后应该还有的吧。
到了YD村,已经好热闹了,土楼门前的空地和晒谷场上摆了许多桌凳,我向余先生和余叔婆道喜之后,就先到粮站老余的厨房和他对酌了一会沉缸酒,不久就有人叫我们入席了。生日宴主要是梅菜干炆猪肉、黑豆煮鸭肉、炒禾米粄(类似上海炒年糕)和米饭,对平日难得尝到肉味和油味的村民和我来说,已经觉得是大大地解馋了。
吃了生日饭回到家里,粮站老余的抱怨总在我的脑海里回旋,我想一个人一百元,一个村的人都沾亲带故的,余先生要派多少红包钱呀?还有随身带的那么多东西,旅费等等开支,回乡探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余先生在家乡住了三个多月就回印尼去了。临走那天我在湖坑和他告别,同他握手时,他左手在我的衣袋里塞了一包东西,我意识到是塞给我钱,我连忙说不要。他右手还握住我的手,左手按在我的肩膀上,说:“你比以前瘦多了,脸色又青,真担心你的身体跨了!多买些猪肉来补养吧。这一点钱,我回万隆时会向你爸爸要回来的,不要推辞了。”说完转身坐上那已久等了的汽车,走了。
望着在飞扬的尘土中渐渐远去的汽车背影,想起余先生刚才关心我的话,这是离家回国之后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关心我的说话,不觉热泪盈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7827
评论列表(68条)
在电视、或小说里总会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说法,那时的人都是为生计而奔波。而下南洋才是真正的飘泊海外,能够身成名就、衣锦还乡应该是很幸运的。
@四格格:华人下南洋,能成功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勤俭两个字。?????????
岁月流淌,往事如烟,曾经的温暖依然在心中。
@皓月蓝空:感谢您赏读留评,给了我支持和鼓励!??????
@皓月蓝空:好久不见,老师还好吗?现在疫情影响大,麻烦。
余先生回乡一趟太不容易了,一村子的穷亲戚要打点,还要大摆宴席,他得破费多少银两啊!可却有人不知足。贪婪之人到处都有。文中最后,余先生对作者说的贴心话,把我也感动了。
@难诉相思:多谢蒋医生赏读留评,给我支持和鼓励!?????????
余先生探亲的事,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关心也令我感动!
几十年过去还记得余先生手的温度,可见您知恩知足,是个有心人![赞][花][花][花]
@柳絮晗烟:那时是冷天,我从外头进到房间里,两手冰冷,而他的手又软又厚又暖,印象太深了。
题落番探亲记
漂泊南洋三十年,归来探母仰慈颜。
爪哇药店经辛苦,西闽知青历艰难。
半世友情终不忘,百元资助总相牵。
知恩图报藏心底,老泪纵横叙旧缘。
@雷泽风:多谢李老师赠诗鼓励!?????????
千里送鸿毛,礼轻情义重。礼轻礼重都是一分心意,过份计较就太生外了。
@四格格:多谢四格格老师再光临支持鼓励我,非常感谢!????????
在外国谋生,也是不容易的,余先生回来一趟不容易,村里沾亲带故的人都要打点,还有人嫌少,真是不可思议。人是要感恩的,人家不欠你的。余先生的确是重感情的人,值得敬佩![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确实是,余先生出洋三十年才能回去探望母亲,也不容易的。
多谢王老师光临支持鼓励!
记忆如潮水,淹没了昔日的旧事,浮起的是满满的沧桑感。
@霁月:有些事记不起,有些事忘不掉,忘不掉的索性就写出来。
多谢周老师光临支持!
寫得真详细,不禁想到了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国家的情形,那时华侨回国探望子女或亲戚,总是带了一大堆东西,后来国家强大了,情况相反了,到内地总是扫货,带不少东西出来。文字含着感情和感恩,大家说得对,兄是一位感恩的人,等着你精彩缠绵的土楼之恋上演啊哈。
@黃東濤(東瑞):兄说得对,前几年我们常到深圳采购,现在等通关后,也还要去呢。
好感人的年代久远的故事,浓浓的故乡情。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ch雪梅:那时代较困难,现在你们幸福多了。
回忆是美好的,回忆是温馨的![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實在對不起,我老眼昏花,竟會漏復您的評論!請您諒解!
萬分感謝您留評鼓勵我!非常感激!
原来黄老师曾到永定当知青,文中所描绘的情形,真切细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潮汕与闽南风俗一样,潮汕也有许多过番的华侨,也同样看过华侨回乡探亲的情形,小时候看邻居,谁家有过番的亲人,一定比别家家境好很多,至少有侨批可以解了生活许多的困苦,却不知过番在外的人是如何吃苦节俭,才能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给家乡的亲人的。永定土楼我几年前去过,如今已经修缮一新,成了旅游胜地,明天来发一篇福建的游记。[调皮]
@似水若烟:多谢老师留评支持!潮汕人确实很多出洋的。当年海外华侨会援助国内亲友,但现有国内人民都较富有了,反而有时帮忙援助海外亲人。
一段刻骨铭心的还乡旅,一曲感人至深的游子吟。记得陈冲说过一句话:什么时候我们的后代不把追求幸福生活建立在离乡背井的代价上,那就好了。(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现在这个愿景正在接近现实。[赞][赞][赞][花][花][花]
@情满乌江:陈冲说得也有理,国内生活安定,谁会出洋做工呢?
多谢杨老师留评支持!
欣赏问好,原来老师是回国的洋知青啊!
@邯郸常跃进:多谢赏读留评支持!虽是回国读书不成而下乡插队,条件和本地生相同。
七十年代要回来一次还真不容易
@名山有径:确实不容易,他三十年才第一次回来!
拜读黄兄的佳作,欣赏福建永定土楼建筑群。原来你也有下乡当知青的日子。我算是幸运儿,只是矿山下矿洞。[偷笑][偷笑]
@阿凯:您在什么地方?福建吗?
@不变hong心(黃梅麟):不是,我是分配到江蘇句容縣某礦山工作。
@阿凯:句容靠近南京,应该比较富裕的地区。
一口气看到最后,和作者一样,我也眼眶湿润,余先生人太好了,善良厚道,对你是真诚的关心。他那堂弟太不知恩,你也没帮过人家什么忙,不欠你人情,给100元还嫌少吗?那时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数千元,这样的人不可交,余先生回来一次真是不容易。
@豫莲芳草:多谢师老师赏读留评支持!当时我也感觉他们回乡一次真不简单,才明白为什么他离家三十年才回家乡一次。
于先生去南洋打拼三十年,才得回来看望自己的母亲。回来一次不仅要带上礼物,还要送上钱,亲戚还不理解,真够难为于先生的。老师写得真实,那个时候,谁家要有个海外亲戚,就像有了摇钱树,可往往又嫌人家给的少,不想人家也是辛苦挣来的钱。这就是“穷病”。[喝彩][喝彩][喝彩][赞][赞][赞]
@悠扬琴声68:当年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回乡一次不简单。现在侨乡多数都富足了,这现象肯定没有了。前两年有亲戚回乡,乡亲们热情招待,连住的酒店都由他们付钱。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欣赏、学习老师的精彩大作!重墨挥笔、珠玑入目、情感细腻、详实艰辛人生历史的一幕幕……谢谢老师的华人下南洋历史的分享![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生活所迫下南洋,漂泊在外何阳光?
岁月如梭留记忆,挥笔艰辛泪歌长。
—–流云赏文拙笔
@碧宇流云:感谢流云老师赏读拙作,并赠诗支持鼓励!非常感激!???????????????
依依回望,深情抒写,将那年那月的回国探亲的印尼华侨余先生回乡情境,声情并茂,通透呈现,十分传神,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将历史,岁月与人生际遇融会贯通,好有情致与意境,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老师赏读留评,您的评语很鼓励我,非常感谢您!
很真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个海外亲属接济,能解决很大问题。
@漫言华语:是的,当时余叔婆就这样说。现在情况变好了,他们很多迁到厦门或县城居住了。
多谢您留评支持!
您好啊,来看望您,我的评论你不给回复,其他博主都回复了。您这样的对我。我感到我的突出。同样也很优秀!
@风雨:是我胡塗,竟會看漏,實在對不起,請您原諒。感謝您通知我,非常感激!
@风雨:肯定看漏了,大哥是热情的人啊。祝好。
余先生真是好人[赞]那个年代国内也真是艰苦,但日子虽苦,却从照片上看到了黄老师的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这就是中国人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啊![赞][赞][赞]最后这张照片实在珍贵啊![花]
@飞花如雪:感谢飞花如雪老师赏读,并留美评支持和鼓励我!非常感激!
@飞花如雪:农村有的人也死缠烂打。盆友是官,老乡老让他照顾,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县里安排好工作。后来朋友也不敢回乡了。听说总理怕别人找办事,一辈子也不敢回老家。也是很无奈。都是亲戚,帮谁不帮谁。城里关系简单,农村就复杂多。当然我们回乡,也得到他们热情接待。
详细生动记录了那个年代华侨衣锦还乡的情景。在国内物质紧缺的年代,侨眷的生活要比一般人好一些。改革开放初期,我广东的几个朋友,就是靠南洋亲戚支持办了厂,成了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华侨对祖国的贡献,是不能忘的。
@诚厚:华侨在海外也有贫富之分,但他们总想支援当时乡间的亲人。现在侨乡一般都改善了生活,甚至很富有了。现在华侨回乡,反而得到乡亲的热情招待。我有个朋友从印尼回去玩,甚至连酒店的住宿费,都给乡亲抢先付了。
多谢您留评支持,非常感激!
@不变hong心(黃梅麟):乡亲的情缘也很深啊,个别人计较,大多数人是善意的。你们福建人都有闯国外的习俗,但是国际形势突变,祖国还是拉了一把。所以你们对国家还是有感情的。现在香港也稳定下来了,好好过好每一天。
@杨自记:是的,我們都過好每一天!謝謝!
家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挂牵,特别是海外游子归来一次不容易,欢迎他常回国看看。
@四格格:“家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挂牵”,说得很对。多谢您再留言鼓励!
晚上好。
@名山有径:晚上好!多谢光临!
黄老师写的很详细,当时岂止是从国外回来的,就是从城市回农村也是如此。村里沾亲带故的亲戚要走动,有的能说句;你们在外面也不容易。有的也是钱多钱少的计较。
七零年我刚参加工作,那时候一般工人一个月只有三十多元的工资,学徒工是二十一。那位亲戚一百元还嫌少,这种人最好敬而远之。
你能抛弃国外的安逸生活,回国参加艰苦的劳动,非常值得敬佩。
@地质之花:谢谢您赏读并留言,给予我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当时我们年青,看到祖国从列强的欺凌下终於站起来了,希望把力量贡献给祖国。所以回国。谢谢您的鼓励!
都是过去故事,非常值得回忆。现在想想那时生活,太苦了。有时间我也写点回忆的文字。过去的事如不写也忘记了。感觉大哥的经历也是好曲折而有意义。祝好了。
@杨自记:謝謝您來訪留評支持!現在我們大家都比過去好多了,值得開心。祝您幸福!
@不变hong心(黃梅麟):也是做好的生活阶段啊。
在那个年代,遇到这样的人和事真的是终生难忘。
@华章秋韵:是的,确实如此。多谢您光临支持!非常感激!?????????
那年那月的美好心意与温暖,多少年以后,依然刻骨铭心。这就是乡邻的爱与关怀,弥足珍贵。
@锦瑟黎燕:多谢黎燕老师再光临,他们的关怀是永存於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