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女士,张先生,王先生三人都是河南方城县人氏,也是我的老乡。50年代中期,他们三人都在县第一高中同一个班级学习。孟女士面容姣好,皮肤皙白,身材不高不低,不胖不瘦,人聪明,学习又勤奋,自然是成绩优秀,加上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会唱会跳,班上的活跃人物,公认是名副其实的班花,得到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喜爱,特别是张先生和王先生都一直暗恋着孟女士。
三人中张先生学习成绩很是一般,但他一表人才,长得帅气,心眼多,又会说,经常想办法讨得孟女士的欢心。王先生学习成绩和孟女士一样优秀,长得清瘦,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看着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且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一心只知勤奋学习,虽然他非常喜欢孟女士,只是把这份爱意埋藏在心底,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才有追求心爱人的资格,他暗暗打算,等他金榜题名那一天,再向孟女士表白自己爱的心意。
用现在的话说,女孩都喜欢会说甜蜜话的帅哥,更何况孟女士性格坦诚直率,是个单纯的女孩,和王先生一样,一心用在学习上,不大懂人情世故。孟女士和王先生家都在农村,平时住校,周末才难得回家看看。而张先生家在县城,天天回家就餐。以前他是暗恋孟女士,进入高三后,他开始公开追求她,周末或节假日邀请孟女士去他家吃饭,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张的父母自然是也很喜欢她,50年代中期的普通百姓家,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张家平时节俭连肉都舍不得买,可只要孟女士去家里做客,饭菜都少不了鸡蛋和肉,过年过节张先生还不忘给孟女士买小礼物什么的,加上能言善语会说好听话,很快赢得了孟女士的芳心,那年春节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他们定下了婚事,当时是瞒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那时离高考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同学们都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为高考而努力冲刺。记得那时流行一句话:是否考上大学,是穿皮鞋或草鞋的分界岭。
高考后学子们猛地一下子感到轻松,闲暇无事等发榜的日子,张先生要求孟女士和他一起去民政部门登记,把两人婚事办了,本来一开始孟女士不是很愿意,可经不住张先生巧言花语地劝说,善良单纯的她最后就同意了,那年她19岁,张先生20岁,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年龄。他们隐瞒很久的关系高考后公布于众,全班哗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只论外貌,他们俩倒也般配,但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郎才女貌,人家孟女士可是才貌双全。
高考结果出来,孟女士考上了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王先生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张先生名落孙山。同学三年,孟女士是重情重义,守诚信之人,她不会因为丈夫高考榜上无名就悔婚,反而劝导他不要难过灰心,可以复习,第二年再重新考一次。张先生虽然高考落榜,但抱得美人归,有失有得,好像并不是很难过。最难过痛苦的是王先生,暗恋孟女士三年,本想高考金榜题名再向她表白心迹,没想到连表白的机会都失去了,他是怀着一颗破碎伤感的心踏上了去长沙的火车。
王先生进大学后,好长时间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可痛定思痛,他也知道自己一个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不能因感情上的挫折从此萎靡不振,那样对不起辛苦操劳,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他需要调整心态,疗好伤口,继续努力,等待着知识改变命运。最终他没有让父母失望,经过四年的勤奋学习,他成为班上的优秀生,大学毕业分在国家铁道部工作,后来和大学一个女同学结婚,生活也算平静而幸福,但王先生忘不了孟女士,心灵深处一角,一直留有她的位置。
孟女士1959年北外毕业后分到河南郑州大学教俄语。还记得她儿子名叫张方正,方,纪念家乡方城,正,和郑州的郑谐音,老家是方城,在郑州出生。张先生高考落榜后,他没有像孟女士希望的那样复读,后来县城招考教师,他去应试,还算侥幸被录取,分配在县城一所初中教语文。从小县城往郑州省城调动工作比较困难,那几年他们一直是夫妻分居。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很多学校取消俄语课程,改为学习英语,俄语老师减少,孟女士在大学俄语是专业,第二外语学的是英语,为了夫妻能团聚在一起,她要求从省城调动到三线城市许昌高中教英语,然后又想办法把张先生调动到许昌二中教语文,从此夫妻二人在许昌算是安家落户。他们共生育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男孩,就是那个张方正。
时光如梭,转眼三十年过去了,进入八十年代末期,三人都过了五十知天命之年,孟女士四个儿女三个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身边只剩一个小女儿上中学。当初张先生能娶到才貌双全的孟女士是心满意足,自然是百般宠爱,有求必应,在家中什么都是孟女士说了算。结束了几年的夫妻分居生活,在许昌安家以后,张先生包揽了几乎所有家务活,赶集买菜,做饭打扫卫生,还练得一手好厨艺,孟女士只是洗洗衣服,换季时拆洗一下被褥。很多家庭是夫唱妇随,她家是妇唱夫随,几十年都是这样,彼此也都习惯了,这是一个平静而和睦的家庭。夫妻之间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即使没有爱情也会有一份亲情,谁也离不开谁,中国的家庭大都是如此吧。如果没有那次同学聚会,我想张先生和孟女士也会平静地生活相伴到老的。
高中毕业三十年聚会,张先生因为单位工作离不开没有去参加,孟女士和王先生都去了,大家几十年没见面,分别时风华正茂,现在年过半百,容颜已老,见面都唏嘘不已,但不变的是深厚的同学情,相聚在一起,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不亦乐乎,也感叹岁月的流逝和无情。特别是王先生,见到孟女士非常激动,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什么可避讳的了,他单独约她会谈,敞开心扉,诉说了几十年对她的爱慕和思恋之情。孟女士在校时很佩服王先生努力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对他的沉稳内敛,为人低调的性格也颇为赞赏,只是张先生捷足先登,设法先占据了她的芳心。当她现在知道了王先生从高中时期就爱慕他,而且几十年心中一直思念着她,感动得眼眶湿润,对这个痴情的老同学不由刮目相看,增加了几分爱意和敬重。回头再看他和张先生之间的感情,觉得那根本就不是爱情,好像张先生多少有点欺骗她的感觉,如果不是高考一结束他们就领了结婚证,等发榜后也说不定就没有他们的婚姻。而且,现在的王先生妻子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已工作成家不在身边,也很孤单。那次同学聚会后,他念念不忘孟女士,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微信这些现代化的先进通讯工具,普通百姓家也很少有座机电话,他们俩只能鸿雁传书,靠通信交流感情,每隔一段王先生就从北京来许昌看望孟女士,相比之下,她觉得张先生是个非常平庸的人,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淡,同时和王先生的感情逐步加深,终于她下了决心,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她要和丈夫离婚,嫁给王先生。
年过半百,却要离婚,首先遭到儿女们的反对,其次是亲朋好友和同事们的不赞成。她给孩子们讲爸爸,妈妈和王叔叔之间的故事,希望得到儿女们的理解。其实那时,孟女士没有意识到,爱情简单,婚姻麻烦,婚变不仅是她和王先生两个人的事,它牵扯到一家人的幸福和安宁,特别是儿女和张先生的后半生。
说到这一点,我倒也很佩服孟女士追求爱情的勇敢精神,她和张先生之间虽然说不上真正的爱情,但毕竟生活几十年了,彼此的性格为人,生活方式,个人习惯都磨合得很默契,已经互相适应了,更何况还有四个儿女,再折腾一次,还不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爱情是风花雪月,婚姻是柴米油盐,缺少了烟火味,就像水中浮萍,没有根基。
孟女士义无反顾地离婚了,离婚后不久就到了55岁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后带着最小的女儿去了北京,和王先生一起生活,原来曾经欢乐和睦的一家六口人现在只剩下孤独的张先生一人。没多长时间经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曾经是演员已经退休的尚女士,也再婚。尚女士离婚后和女儿相依为命一起生活,女儿考上大学离开家,她一直孤单一人,现在遇到高大帅气,脾气温和,又做得一手好饭菜的张先生很是满意,对张先生也很关心体贴,闲暇情调浓时,还吟唱戏曲西厢记里边的唱段,夫妻欣赏,自娱自乐。这才是,聚散皆有缘,命运全在天。
知情人都以为散了一个家庭,却建立起了两个家庭,各自相安无事,生活也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了。没想到孟女士去北京近一年后的春节,却独自带着女儿回许昌过年,而且看起来精神萎靡,面容憔悴,从外表一点都看不出幸福快乐的样子。有天晚上,她去我家闲聊,坐在沙发上给我倾诉离婚后去北京和王先生之间一起生活的磕磕碰碰矛盾,说着说着,竟然泪流满面,我默默听着,也很心酸难过同情,却不敢贸然插言,只能不停地给她递纸巾,那一幕至今还栩栩如生地印在脑海中。
孟女士讲:“有人以为我是高攀他在北京国家铁道部工作,看上他的金钱和地位,向往大城市生活,才离婚嫁给他,你是最了解我的,我能那么庸俗吗?本想着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圆年轻时的梦,可生活在一起,却发现两人有那么多的不适应。他虽然性格沉稳内向,不善言辞,却个性很强,事业心也强,工作认真负责,又是个中层领导,在单位非常忙,很少有时间做家务活。他认为自己还在工作,我退休在家没事,就应该承担起全部家务活照顾他。你知道,我和老张在一起生活时,除了洗衣服,我什么家务活都不干的,也习惯了吃他做的饭菜,而且他什么都听我的,可王很固执己见,我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意见不一致,互不相让,而闹 不愉快。我质疑老王:你说爱我几十年,我怎么感觉不到你对我的爱呢?爱我就不能迁就一点吗?虽是生活中的小事,积少成多,造成心情不愉快,很影响感情的。还有跟前那个女儿,和继父关系处的也不好,两人就不多说话,老王是智商高,情商低,不会处理家庭感情方面的问题。本来我有糖尿病,心脏也不好,整天忙全家三口人的生活,还操心女儿的学习,周围也没有朋友聊天,心情郁闷,自然会影响健康,现在我很后悔走这一步。”她边说边擦眼泪。
我看她诉说完了,就满怀同情试探地说:“我去找老张做工作,你们还复婚好吗?”
孟女士说:“他也已经结婚了,就算他愿意复婚,那女方能答应吗?我女儿们也是和你意见一样,希望我们俩能复婚,谢谢你理解帮忙,但你不用操心了,需要做工作,让女儿们去做。”想想也是,他们孩子做工作,可能效果更好,我又劝导安慰一番,她就告辞了,这是我们那年春节前最后一次畅谈。
后来听说工作没做通,一是女方坚决不同意分开,二是张先生对孟女士出轨背叛他也很生气伤心,本来孟女士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张先生的拒绝让她受到打击,一下子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大家都在忙过年,开始也不知道,春节过后开学才听说,我和一个要好的同事去医院看望她时,已经病情很重了,说话都没有气力,但她用微弱的声音嘱咐我们两点:一,干工作要惜力,二,珍惜身边人。看到她病重难受的情景,想到她平时爱说爱笑的开朗性格和她的婚变导致今天的惨景,不禁悲从心来,泪水滴落,因为我知道,这是生前我们见她的最后一面,她主要是心脏不好引起并发症,精神上也万念俱灰,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后来还听说王先生知道孟女士病重住院,放下手头工作,乘火车从北京急匆匆赶回许昌,到医院看到孟女士昏沉沉躺在病床上,跪在床边拉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喃喃自语:“对不起,我来晚了,是我没有照顾好你。”
几天后孟女士脱离病痛的折磨上了天堂,那里没有痛苦和疾病,我们都参加了她的追悼会,告别送她最后一程。孟女士的灵堂前,王先生悲痛万分,放声大哭,边哭边把不少百元钞票洒向灵堂的孟女士照片前,悲痛地说:“没有了你,我要这些钱还有什么用?”让现场的人都黯然泪下。那是1992年的春天,孟女士56岁,刚退休一年就离世了,让人痛惜啊。
可能朋友会问:“你怎么对孟女士的情况了解那么清楚啊?你们是什么关系?”文章一开始都讲了,我也是河南方城人,我们是老乡。她60年代初从郑州大学调动到许昌高中教英语,我70年代末从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分配到许昌高中教英语,我们成了同事。她那时是学校英语学科组组长,她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爱动,讲课生动有趣,教学方法多样化,深受学生欢迎。我分到学校后,得知我也是方城人,我们是老乡,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多一份亲切感。后来在教学中,她对我帮助很大,经常听我的课,给提出改进意见,当然我也虚心向她学习,常听她的课,教学上有很大提高。我们算是老乡朋友,好同事,她是30后,我是50后,我们相差近20岁,也算是忘年交。我和她一样,也是心直口快坦诚之人,所以时间长了,我们不仅一起谈英语教学工作,也谈生活,友情,爱情和婚姻方面的问题,我文中写这些内容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退休后,我也干了好几年的英语学科组组长。
如果不是这场婚变,孟女士不会离开这么早。我楼上住的退休老校长和她一样是1936年生人,今年86岁还健康地活着,自己能赶集买菜做饭洗衣。她的悲剧给人的感悟是,:爱情简单,婚姻麻烦,感情用事,命丧黄泉,聚散在缘,命运在天。每个人都可能会在婚后遇到以前年轻时的恋人,曾经喜欢过的人,或者婚后又遇到新的互相了解,彼此欣赏对方能谈得来的人,这时你怎么办?就像孟女士和王先生,说起来都是好人,在各人单位都是工作顶呱呱的优秀人才,也确实相爱,可真正长期生活在一起未必合适,你和自己原来的配偶已经生活中磨合了那么多年,彼此习惯适应了,轻易不能放弃已有的婚姻,应该理智一些,把往日的恋人或者新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当做知己朋友相处,决不能感情用事,离婚再婚去折腾,婚姻是折腾不起的,孟女士的悲剧就是活生生的教训。王先生的前妻是贤妻良母型,家务活都不用他操心,且事事尊重他。而孟女士和张先生一起过日子时,家务活都是张先生包揽,他事事听孟女士的。王先生和孟女士书信往来,谈情说爱,外出旅游还可以,但两个人都个性太强,真正在一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际生活,就会出现矛盾,互相不适应。就好像,你遇见了错过特喜欢的菜,品尝几口无大碍亦无大错,但由此把这菜当主食吃,不适应,拉肚子,那是必然的结果。还是性格互补,经过磨合的夫妻才能生活长久。
一般中国人的婚姻大体分为可心,可过,可忍和不可忍,可心的婚姻就是志趣,三观相同,情投意合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完美婚姻也有,但少之又少。真正不可忍的婚姻就只能离婚了,也不是很多,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可过可忍的,或者在可过和可忍之间。
早都想写一下孟女士的故事,因为故事很长,杂七杂八的事拖着,一直没写,现在写出来,一,希望能给别人一些感悟和启示,进一步明白,爱情简单,婚姻麻烦这个现实,理智对待处理爱情和婚姻方面的问题,二,今年是孟女士去世三十周年,特写文纪念也是表达对同事的深切怀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6456
评论列表(31条)
婚姻是双鞋,合不合脚,只有穿上才知道。
@情满乌江:感谢首席来访赏读和言简意赅的深刻精辟留评,不试穿又怎么能知道合脚与否呢?但这试穿也代价太大了。
一般中国人的婚姻大体分为可心,可过,可忍和不可忍,您总结得真好。只是能认识到和处理好的人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赞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爱情简单,婚姻麻烦。特别是事业型的人,有时没法经营婚姻,全靠命运安排。愿切磋。
@2272 张英辅:赞成您的观点,如果他们两人保持恋人关系,不离婚折腾,孟女士也不会那么早命丧黄泉。
佩服老乡的文字功力,更佩服您的慎密思惟。[花][花][花][花][花][花]
@2272 张英辅:老乡谬赞了,我既不是中文科班出身,从事的工作也与写作无关,只不过爱好文字,喜欢有感而发倾诉,其实就是平铺直叙的大白话而已。
可怜的孟女士,走错了一步,把自己早早送进了天堂。婚姻中没有那么多的十全十美,求大同存小异,才能维系婚姻。 现在的离婚率很高,一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个性都比较强,二是不愿意忍。
@蓓蕾含香:你说得很对,一失足成千古恨,不是婚变,她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写文就是为了给人感悟和启示。
拜读精彩,确实如此,婚姻后就是时时刻刻的生活在一起,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啊。
@炫风之影:有的男女适合做情人,不适合做夫妻。因为爱情简单,婚姻麻烦。
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孟女士虽然年轻时的选择过于草率,好在张先生一如既往地爱她,两个人风风雨雨相处了几十年,有了四个孩子,按说在这样的年龄和这样的状况下,人该理智,不能玩火,更不能走火入魔。可以说,是孟女士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个悲剧。
@难诉相思:你说得太对了,她年轻时草率了一次,年过半百又玩火自焚,56岁就去世,真的太可惜了。她要是云那样理智有尺度的人,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婚姻的质量其实就是一碗汤的温度。失去了才痛,悔之不及!
”爱情简单,婚姻麻烦“,您这题目,精典![赞][赞][赞][花][花][花]
@柳絮晗烟:你的比喻精彩,恰如其分,孟女士她却没理解到这一点,造成悲剧。谢谢你对题目的认可,我给老伴讲述孟女士的故事,听后他不由感叹说:爱情简单,婚姻可是麻烦多了。我正在考虑文章的题目,就用上了。
欣赏好小说,好故事,精彩![花][花][花][花][花]
@风雨:问候您,周五愉快。给您提点意见,看:每个给您评论的博友,您都给予了回复,唯独是我,您没有给回复一个字,
我认为这很不公平!
@风雨:很抱歉,对不起,不是有意的。一般我是来访必回复,而且回访看对方文章。有时对方留评长,看后有话说就先回复,再回访看文章,有时是先回访看文章,再拐回来写回复。那天我是先点头像去看你文章《采摘》,看后刚好有事就忘了,很对不起,请谅解!以后会注意的。
世上没有后悔的药,特别是这位女士后来还想把张先生的新建家庭再拆散,达到与自己复婚的目的就更不可取了。当初是她自己执意甩了张先生,这叫自取其辱。
@四格格:说的太对了,她是有点自私,只考虑自己,所以玩火自焚,咎由自取。这不是血的教训,是生命的教训。
您的题目很对:爱情简单,婚姻麻烦。故事就是这个道理!讲述得很好!
@不变hong心(黃梅麟):感谢来访阅读和言简意赅的中肯评论。
写得很认真,将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纠葛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孟女士的年轻时期的选择,决定了一生婚姻的走向和命运。所谓,人生充满选择,生命由你填色。婚姻也是,不是儿戏,不是一瞬间的事,人一旦决定了婚姻,面对的是柴盐油米,不是风花雪月;是尿布奶瓶,不是浪漫咖啡。令人费解的是到了儿女成群,年龄一大把,才再寻年轻时的旧爱,那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呢?悲剧难免就产生了。
每当读您的长篇评论,认真细致的从内容,写作方法全面点评,就有在文字舞会时的感觉。赞同您所讲,可以说,她年轻时草率选择婚姻对象,犯了一个错,年过半百又犯了更大的错,导致命丧黄泉,这就叫性格决定命运。
婚姻是大事,结婚要慎重,离婚也要三思而后行
@名山有径:所言极是,主人公就是草率不慎重,导致命丧黄泉,深刻的教训。
世上并无完美,即使有,也寥寥无几,凤毛麟角。
@ch雪梅:是的,可心的婚姻就是这样,寥寥无几,个人要求不高,只要可过就行。
师老师分析得太透彻了。王先生、孟女士两人都是前任的掌中宝,理所当然享受着人家的付出。哈,到两个只顾事业的甩手掌柜凑到一块儿时,那到以柴米油盐为生存基础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维持得下去那是见鬼,果然孟女士见鬼去了。正所谓人言:恋爱易婚姻不易,每个人对等婚姻都当且行且珍惜。
@树中俊叶:你的评论也太精辟深刻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孟女士去见鬼的原因,活着的人要引以为戒。
人啊,享受幸福时不知道这是幸福,一旦失去才回过味,但一切都晚了。人生是没有彩排的戏,只能往下演。
爱情,这个千古话题,谁能说得清。为了爱情,可以舍得一切,可这个爱情能不能经得起柴米油盐的冲击,能不能真的可以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
@地质之花:芳姐言之有理,看问题深刻,谢谢精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