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退休悠闲的时候,偶而回忆起年轻时的一些经历,会觉得那时是相当辛苦的,然而当时却往往并不觉得苦。回想七十年代中,我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东南郊区居住的那一年多的情况,便是这样。那时我还未有正式工作,为了舒缓经济的压力,暂时在屋子旁的车房,和妻子开了个小店,卖日常生活所需的杂用品。
有个顾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名叫巴尔佐,大家叫他伯巴尔佐,伯是当地对男人的尊称。原先我是他的顾客,他是三轮车夫,他惯常把车停在离我家不远的街口等客,我常坐他的车到约莫两公里外的干冬墟冬德桥头。从他的外表估计,应有三十岁出头,比我年长几岁吧。他身体健硕,肤色黝黑,宽宽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他到我这里偶尔买肥皂或牙膏,而每天必买的是香烟。记得我刚开张那一天,他走过来笑着对我说:“伯!刚开张?会有销路的,这里没有小店。”
“隔离街不是有一间吗?”
“那一间的东西太贵了!”他接着说:“我要香烟,‘红色盐仓’。”
红色盐仓是当年当地最受大众欢迎的香烟牌子,我拿出一包(20支装)递给他,他不接,说:“只要五支!”
我拆开烟包,抽出五支给他。我明白在此乡镇,大家都捉襟见肘,生意就必须这样做的。他是我的忠实客户,每天晚饭时间,就会来,我就自动自觉地抽出五支红色包装的盐仓……
伯巴尔佐告诉我,他是直葛(中爪哇)农民,跟着家乡的一个领头人来到这里。领头人在这里租了好些房屋,给家乡过来的人住。他还有好多辆三轮车和卖牛肉丸面的担挑子,跟他过来的乡民,就变成三轮车夫或牛肉丸面小贩了。
我问他这里比家乡好吗?他说在这里收入比在乡下帮人耕田多一些,也没那麽辛苦。他说一天拉两三趟来回冬德桥,便有近千盾收入,够交车租房租和两顿饭了。
说到牛肉丸面,那面担子、面条和牛肉丸都是领头人准备好了的,他们只负责挑出去沿街叫卖罢了。我尝过这牛肉丸面,面是掺了许多木薯粉做的劣质面,牛肉丸也是肉少木薯粉多的另类产品,但也许面汤里的甜酱油和辣椒酱够刺激,也不至於太难吃。我的一个外甥女来我这里玩,尝了之後还大赞好味道呢!
他们的面,一碗卖一百五十至两百盾。我想起那时到班芝兰唐人街吃客家腌面,一碗要一千多盾。这两种面价格相差那麽远,可说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却共存於一个城市。收入少的人也有消费得起的地方,也吃得饱,所以就相安无事吧。
我的其他顾客就是附近居民,那是一处马来族乡镇,外地人较少,华人就只有我一户人而已。虽然我是五代侨生,我的祖先一百多年前就已迁到印尼来了,不过当时的政府排华政策和社会上的排华情绪,使我们一家在刚迁进这乡镇时,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感觉。但住了下来之後,感觉他们对我们还是挺友善的,也愿意到我们的小店买东西,因此也认识了好些乡民。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这里的邻里组长伯阿末,他的正职是公务员。约莫四十岁,是个和蔼而健谈的人。我刚搬来时,到他那里登记居民证,他主动地介绍村里的情况,并说遇到什麽困难可以找他。
他告诉我,这里乡民原来的家乡是在比较近市中心的地方,大约是在六零年建亚运会的史那延体育馆时,政府将他们搬迁到这里,所以这里就叫新园子。
後来我慢慢地了解到,邻里中有些是公务员,有些在大公司任职,有些有较多房屋出租给外地人,有些有果园,等等。因此他们相对於从直葛来的乡民,如伯巴尔佐等人,就显得较为富有。
伯阿末还告诉我,我的右邻是前朝的安汶族副总理,和他的女儿及女婿一起住。但我从来没看见过他,不知是否真的?他的女儿和女婿则天天出门,也许是上班吧。他的女婿是万雅佬族人,和蔼可亲。和他女儿一样,见到我们会主动打招呼。
另有好多位峇达族青少年会来买糖果饼干等零食,他们也住在附近,他们的父兄多数是公共汽车司机或售票员。
我在这村里住了一年多,因为自己的发展前途需要而搬离了。在这里的和谐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对当地居民给我的帮助和包容,一直心存感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5977
评论列表(35条)
黄老师年轻时候打拼也不容易,还曾经开过小卖部。您是个善良的人,无论身处何地,与人相处很好,也记得别人的好,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为您点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王老师说得对,那时候可说是一穷二白,好在就是自己信心满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有成就,所以不会唉声叹气,而是斗志昂扬。多谢王老师留评支持!
人生处世最难,弄不好就会遇上烦恼事,但善良和霭之人相比较会过得好一些,您给大家做出了榜样。
@2272 张英辅:多些张老师赏读赠玉,给我支持鼓励!
这个新园子民风淳朴,乡邻性格淳厚,虽然日子清贫,但是相安和谐。尤其是人力车夫巴尔佐,每次只能购买五支烟,但是他的质朴本真的形象,给清贫的日子平添了几分温馨,这段生活经历因此显得无比珍贵,这是那些养尊处优的人无法体验到的人间真情。[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杨老师说得对,他们安贫乐道,那位伯巴尔佐就是典型的例子,人也和善。所以分别近五十年了,我对他的印像还很深。谢谢杨老师留评支持!
感受他乡风情。谢谢老师。
@霁月:感谢周老师赠玉鼓励!??????
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虽然短暂,但温馨;虽然艰苦,但难忘,因此在记忆网络印象特别鲜明,你写出了印尼底层村民的善良和睦,也写出了你们夫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开小瓦弄也不在意,干一行爱一行,那是很难不成功的啊。
@黃東濤(東瑞):感谢东瑞兄留评支持,您说的很对,他们是善良的。那一段短暂的时间,对我是重要的磨练期,因为我也跟着亲戚去推销货品,也学会处理一些事情,可说是我后来创业的预习阶段。
金相邻银亲眷。苏州话,口头禅。和谐友善相处方式蛮好。
@ch雪梅:對的,睦鄰很重要,何況那時我們一家居住在他們群體裡。
黄老师的打拼经历记忆犹新,虽然艰辛,但那些纯朴善良的当地人,让您刻骨铭心。[喝彩][喝彩][喝彩]
@悠扬琴声68:王老師說得對!將近五十年了,還歷歷在目!多謝您光臨支持!
分享精彩,问候,周日愉快,祝生意兴隆[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多謝您光臨支持,非常感謝!
不易啊!和善,永远是与人相处之道。
@鱼满仓:他們也很和善包容,謝謝您光臨支持!
那些乡邻,和您是不一样的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却能与您和睦相处。说明那地方民风淳朴,也说明您是善良的、容易融入当地文化的。
@难诉相思:他們是和善和包容的,所以華裔在印尼才能發展成第三大族群。當然他們中有小部分極端派是排華的。
拜读老师美文幽雅、质朴、流畅!真棒![赞][赞][喝彩][喝彩][花][花]
真实故事若眼前,走过贫穷苦乐兼。
心地善良好运在,珍爱时光咏歌甜。
—-流云赏文拙笔
@碧宇流云:感謝您的美詩鼓勵,喜歡此美詩!謝謝!
现在这里人们的生活肯定有很大变化了。
@名山有径:是呀,四十多年了!近年印尼整體經濟也有所發展。
@不变hong心(黃梅麟):后来又回过印尼没有?
@名山有径:后来常回去探亲友。这几年疫症就没去了。
心中有爱有暖有美的人,就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君子。黄老师在外乡开小麦部期间,那个三轮车夫仅买五支烟,黄老师都热情满足,这样的悲悯情怀,感人至深。抒写细致入微,情景交融,极富质感,十分传神,好生动,好感人。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老师给拙作的评语,您过奖了,我只是被他们的包容和友善,以及对他们虽贫困却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几十年不能忘,便写出来。多谢黎燕老师的支持。
华侨在外面确实很不容易,不过,华人的勤劳、诚实、聪明是世界公认的。
@清河君:您说得对,您说的那些优点,使华人有所成就。
从黄老师的文章里了解到一些印尼的风土人情,还有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五代华侨,这么久了。不管生活在哪里,心里是不变的坚持,有理想,日子便闪闪发光
@似水若烟:感谢您赏读和留评,您的支持很鼓励我,非常感激!
人到晚年,经常会回忆年轻時的往事,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生活过的地方,也忘不了所经历过的人情事故。为您点赞![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阿凯:是的!您也有此感觉吧?
多谢您光临支持!??????
这样的经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真诚、善良永远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