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的甜味
尤 今
抵达伦敦时,旅居英国的女儿安排了印度裔的葛宾纳辛到机场来接我们。
葛宾纳辛在大学主修英语,毕业后当翻译员。后来,改换人生跑道,买了一辆面包车,专门接送搭客往返机场,每趟车程不论远近一律收费40镑,比普通计程车便宜许多,生意繁忙,应接不暇。
女儿在电话里说:
“葛宾纳辛能言善道,你们一定如沐春风。”
果然。
葛宾纳辛出生于伦敦,父亲早年由旁遮普省移居英国。我随口问他是否会说旁遮普话,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好似我问了一个荒诞不经的问题,半晌,才微笑地应道:
“告诉你吧,在旁遮普,有一句充满了侮辱性的恶毒诅咒,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忘记了你的母语;而当我们要祝福他人时,则说:我希望你和民歌一样长寿。你想想,身为旁遮普人,我怎么可能不懂自己的母语呢?”
接着,他自豪地指出,在印度的旁遮普邦,旁遮普语被列为官方语言。由于旁遮普人这些年来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语成了好些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地常见的少数语言;而根据非正式的统计,世上使用旁遮普语者至少有一亿人!
旁遮普人不论移居到天涯海角的哪一个角落,一定坚持以旁遮普话作为家庭用语。
睿智的葛宾纳辛侃侃而言:
“父母虽然不能为儿女决定以后的人生道路,但是,一定要清楚地让他们知道祖先筚路蓝缕的过去,而寻根嘛,是必须借助于母语的,因为母语里蕴藏着包括了历史和文化种种珍贵的元素。它就像一条坚韧的钢索,把一代又一代的人紧紧密密地串连着,断不了,也绝不能断。”
我问葛宾纳辛,在英国这个大环境里,旁遮普语并无实用价值,应该如何鼓励年轻的一代去学它呢?
葛宾纳辛不假思索地应道:
“在孩子入学前,教导母语是父母的责任。我的女儿今年四岁,一口旁遮普话说得好像牛奶般润滑。她牙牙学语时,她母亲和她讲英语,而我,只说旁遮普话。我刻意让语言和现实生活挂钩,借此诱发她的学习兴趣。比方说,我买了个洋娃娃给她,她爱不释手,我便趁机利用洋娃娃来教她许多相关的词汇。到了晚上,我故意把洋娃娃藏起来。第二天,我要她重复曾经学过的词汇,她复述正确后,我才把洋娃娃还给她,余此类推。她的词汇库,就这样慢慢地、渐渐地扩充了、壮大了。此外,我也常常用旁遮普话说笑话,当她母亲笑得前伏后仰时,她便好奇地追问:爸爸,你说什么呀?我要刻意让她知道,语言,是能够时时给人带来快乐的。”顿了顿,又动情地继续说道:“我个人感觉,母语就好像玫瑰花瓣,是会在嘴里释放甜味的。当我用旁遮普话问候长辈时,那种感受,和使用英语完完全全不一样,因为母语有着其他语言所没有的深度、宽度和长度,它孕含感情,极耐咀嚼。”
生活在旁遮普语并不通行的英国,葛宾纳辛想方设法为女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他打算等女儿六岁时,便将她送到伦敦锡克教庙宇所开办的旁遮普语文班上课。
“如果用饮料来比喻的话,对我来说,英语就好像是清茶,而旁遮普语呢,是咖啡。茶的清香固然宜人,然而,咖啡的浓香却是诱人的。如果我们只让孩子饮用单一的饮料,他们的人生味道,将是寡淡的。”
对于许多漠视母语的人来说,葛宾纳辛的话,着实有醍醐灌顶之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5766
评论列表(12条)
精彩美好巧妙的比喻常常给你写作的灵感,像这一篇,还有好一些篇哩。从小培养孩子们重视母语的确重要,文中有好几处比喻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歧视自己母语的人不妨让这篇作为他们的教材。旁遮普话会发放花瓣般的甜味,喝了如牛奶般润滑,好想试试学几句啊,一定有着香港茶餐厅的特产——鸳鸯的好味道吧(鸳鸯=奶茶沟咖啡)?
@黃東濤(東瑞):“好想试试学几句啊,一定有着香港茶餐厅的特产——鸳鸯的好味道吧!”
多么形象生动的评语啊!意在言外,韵味十足!
谢谢东瑞!
重视母语,应是对民族文化和对先祖的最大尊重。
@飞花如雪:说得极是!
不忘母语,才能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难诉相思:完全同意!
旅居海外,让子孙后代记住母语是伟大的行为。
@炫风之影:智者之言!
乡音难改,无论走到哪里,忘记母语等于忘本,母语应该一辈子都不能忘的。
@蓓蕾含香:完全赞同!
母语,链接着祖先的智慧和祝福,浓缩着我们回家的路,确实不能轻言丢弃。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日本侵占东北时,要求中国的学生一律要学习日文,说日语,意在将中国人的灵魂从根上抽离也。
不会母语就很难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也就难寻找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