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部,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东望九朝古都洛阳,西接千年古邑渑池,南接崤函故道,北邻黄河天险。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组成。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黛眉山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博物馆;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经流水深切形成的红岩嶂谷群地貌,是研究黄河演化贯通的有力佐证;龙潭峡内由崩塌作用形成的天碑,高达50余米,昂首挺立、直指苍穹,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座天然丰碑。
黛眉山地质博物馆,位于龙潭大峡谷五龙庙东侧,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展示和地学科普的基础设施,属公益性建设项目,是广大青少年探索地质奥秘的首选目的地。在博物馆台阶之上的平台正中位置,坐落着一尊李四光汉白玉半身塑像,基座上刻写着“李四光 Li siguang (1889-1971)”。
1953年初冬时节,一辆红旗牌轿车停在地质部门口,工作人员告诉这位学者说中央领导请他到中南海开会,而在会议室等待他的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次会议的决定,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位学者就是李四光。
新中国百废待兴,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油,由于西方国家的围堵,许多的石油公司拒绝卖油给新中国,于是在咱们中国闹起了可怕的油荒,这让我们的领导人大为忧虑。会议室庄严肃穆,毛泽东端坐在沙发上,一脸凝重,周恩来侧身与其他人在商议着什么。这是李四光第一次面对面地与毛泽东主席商讨国事,一颗心砰砰砰直跳。毛泽东主席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它,”主席停下来若有所思地看着李思光说:“你是地质部部长,你看怎么办?”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四光竟然不知从哪说起。周恩来总理似乎看出他由于激动而慌乱的心情,接过话头说:“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啊,因此希望李部长能谈谈自己的见解。”李四光已经理清思路说:“我有两点认识,第一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第二需要开展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待李思光把自己多年来对石油储存的思考一一讲出后,两位领导人的目光交换了一下,毛泽东锁着的双眉舒展开来,周恩来当即拍板组织人马开展普查,探明储量,打一场石油翻身仗。
作为当时新中国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中国有石油”这个结论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可是这个结论他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要知道历史上曾有多位外国学者和专家团来到中国寻找石油,早就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1914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派了两名学者带着一支钻井队来到了中国的肤施,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他们在那安营扎寨,做起了石油梦。他们在陕北高原总共钻出了7个窟窿,一看全是枯井,便摇摇头说,“中国将不能生产大量石油”。到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地质学家布克威尔德,西南转了一大圈,又是测量勘探,又是查询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中国绝不会生产大量的石油,中国不仅不能找到大油田,连小规模的油田也难以形成”。
“中国贫油论”成为了中外学者一致的共识。而年轻的李四光,却对美国学者的这个结论产生了质疑。1920年,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攀登,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一次,他从国外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美国在中国找油失败,得出了中国是贫油国的结论,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有一定的储油条件,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燃料的问题》,发表在“现代评论”杂志上,在文章中他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中国的西北部有石油,华中,西南,四川盆地都存在储油条件。这是李四光第一·次发出石油之声,这声音像是石头扔进深井里,没有掀起波澜,甚至没有一丝回音。
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整理出版《中国地质学》,在书中写道:“如果在华北平原的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测时,可能发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地方的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可是一位年轻学者的质疑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李四光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求证之路,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还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地质构造,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最终结合多年的研究和考察,李四光开创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终于他的观点得到了重视。
1954年一开春,被中国称作“老大哥”的苏联派出托洛非木克为首的石油考察团来北京帮助中国找油,考察团是一番勘探飞回了北京,北京所有人都想知道“老大哥”带回的消息,但托罗菲莫克却不忙着发言,说:“我们非常希望听听李四光同志的见解。”李四光说:“好吧,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先让我讲讲一般的地质构造。一提起找油,人们就谈海相沉积、含油岩层。在我看来关键是要看石油的生成条件。”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分析了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看,就在这些地方。”李四光刷地拉开帷幕,露出中国地形图,他指出:“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个,青藏、西康、云南至缅甸的大地槽;第二个,阿拉善到陕北盆地;第三个,东北至华北平原。”
随后,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和华北平原开始石油普查,在他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学贵善疑,不怀疑怎么能够发现真理?”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李四光就不受那些既成学说的束缚,先后破除了“中国无第四季冰川”和“中国贫油”的谬论,最终成为了中国的地质之光,这正是源于他有着学贵善疑的钻研精神。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和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理应由我们后来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5442
评论列表(9条)
作为一辈子投身地质事业的老工人,我热爱地质事业,敬仰李四光部长。李四光是我们地质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他带领地质人找到石油,各种矿藏。他预测的四个地震带已经有三个变成现实。
@地质之花:李四光是共和国大功臣,他的最大功绩是摘掉了西方强加给我们的“中国贫油”的帽子。
向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致敬!他是中国人的骄傲![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人民永远铭记这位共和国的大功臣,是他的努力让中国人民打赢了石油翻身仗。[赞][赞][赞]
敬仰。
@炫风之影:向中国地质之光——李四光部长致敬!中国人民永远感谢您!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开拓者,也是同为地质工作者的父亲母亲最敬仰的行业先驱[赞][赞][赞][花][花][花]
@飞花如雪: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赞][赞][赞]
年轻时曾买过一本地址之光看了好多遍,不多见的专业部长,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