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能听到的好歌就更多了。而且,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随着国家演出市场的放开,也随着一股演员走穴风的兴起,人们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的方式更多更丰富了。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你想啊,以前只能通过广播听歌,而现在却可以在电视上甚至在剧场看演员唱歌了,这让我们更形象,更真切地看到了歌唱者本人,看到了歌曲的整个演唱过程,这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喜悦。
那时的年轻人非常喜欢看音乐会。那时的音乐会主要由歌曲、舞蹈、乐队和报幕员组成。我记得,那时的报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比如下一个登台演出的是苏小明,她演唱的歌曲是《军港之夜》。那么,报幕员通常会这样报幕:下一个节目是,歌曲《军港之夜》,演唱者:苏小明,请大家欢迎!这与现在的频繁推介,煽情演绎,广告介入等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别看那时报幕简单,但演员的演唱却不含糊,最起码是真唱,并且一唱就是两三首。如果观众喜欢,而且鼓掌不断,并有人高喊再来一个,那演员就会唱了一个再唱一个,有时竟能唱上七八首。
大家都知道李谷一在1984年春晚上唱了七首歌,而我在那年邯郸的一个音乐会上,亲眼看过歌唱家方明一连唱了八首歌。说到这里,还有有趣的一幕与大家分享,那次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方明已经唱了七首歌,但现场观众仍然意犹未尽,还不断高呼再来一首。在方明唱第八首的时候,报幕员报幕说,下面加唱最后一首歌《唱不完的歌》。观众一听唱不完的歌这几个字,自然联想到刚才方明的歌好像就是唱也唱不完,便不约而同地笑成了一片。
八十年代,好的歌曲很多,但同时已经开始分化,不同的人,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开始对歌曲的好与不好有了自己的认识。
对于我来说,能忘我念念不忘的好歌有《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羊曲》《大海啊故乡》《知音》等和一些具有清新格调的台湾校园歌曲。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从那时的黑发飘扬到如今的白发稀疏,虽然很多事都忘记了,但还有一些好听的歌曲记在心里,还能不时哼唱几句,这不禁让我感到很神奇。有好歌相伴,生活就多了一份快乐,心里有歌,真好啊!
只是,从那以后,很多歌曲我听不懂了,我喜欢的歌也好像越来越少了,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3954
评论列表(16条)
共同的爱好,喜欢唱歌,虽然那时候娱乐项目不多,我们可以自娱自乐,拿着话筒在自己家里放声高歌。
@蓓蕾含香:我们有共同的爱好!
从那以后,很多歌曲我听不懂了,我喜欢的歌也好像越来越少了,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与您的感觉相同,现在的歌不会唱。
@2272 张英辅:谢谢老师的赞同。向您问好!
如有博友聚会机会,定请跃进老师唱七首歌。我记住了。
@晓舟同志:哈哈,谢谢晓舟老师!我是喜欢听歌,唱歌还真不行呀!
忘不了以前那些传唱的歌。现在我怎么感到真正的歌已经很少很少了。
春节晚会我从头看到尾,只有最后一个难忘今宵是唱的。其它不是念,就是哼。就如同走进病房,听到的不同频率的痛苦呻吟声。
以前的歌能让人精神振奋,现在的哼哼能让人昏昏欲睡。
以前越唱越有干劲,现在越哼哼越感到绝望。
@地质之花:支持大姐的观点,这也许正是大家怀念过去,喜欢唱老歌的原因之一。现在的歌坛多是无病呻吟之作,令人反感,更令人担忧!
怀念那时候的老歌。
@难诉相思:那时候的歌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确实好听。
八十年代的这些歌,我们都很熟。喜欢老歌,不但是韵律,更是内涵。
@诚厚:谢谢老师的欣赏,我个人认为那时的歌曲大部分都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一体,那应该是我国歌曲创作的高峰期。
将《军港之夜》唱出名的苏小明,现在改演电视了,最近播的《张卫国的春天》,她演妈妈。
@四格格:知道苏小明演电视剧了,但我看电视剧很少。
那时候歌唱家唱的歌非常有吸引力!听众也会热血沸腾。现在的歌起来。。。。就不说了….
@解世权:谢谢老师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