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双抢”这个专用词语起源于何时。但在浩瀚的古今诗词库里查询,数量很少的“双抢”用词都是出自当代。久听父母的念叨,对“双抢”为何会产生亦自有个中体会。而大凡参与过、见识过农村“双抢”的,都知道炎天暑热下,“抢收抢插”(其实还有很多种抢)是有何等的“酷”烤体验。
所以,在连续多天37度高温的天气下,要去杨墩村体验农村“双抢”,心里还真是有点儿发怵呢。
去蕲春县赤东镇杨墩村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虽离县城不远,但是风物较之县城漕河却别有洞天。炎炎夏日,四野农作物郁郁的绿,稻谷微微的黄,荷池亭亭的粉,还有开起来不知季节的“百日红”,把一个新农村的饱满形象,如油彩画一般送到了我的面前。田畴、鱼池有不知炎热为何物,时而腾空翱翔、时而栖息觅食的白色鸥鹭,成群结队的翩翩于水天一色中,恍惚之间,令人感觉进入到了一个休憩康养景区。
但是,杨墩村的女支书洪满华告诉我们,村里正在搞“双抢”。
论季节,农谚有“不插八一秧”之说,今天已是8月5日了,按理正是“双抢”大忙季节,可是纵目四望,田野里没有见到一个打着赤脚、戴着草帽,挥汗朝天,割谷、挑草担、插秧的农夫。田间里也没有见到新插的禾苗。田角地头,更是干净得没有见到一根散落的稻草谷穗。这哪里是“双抢”呢?
洪书记笑着说,杨墩村1800亩农田,自2011年起,在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的指导下,全部种上了再生稻,再生稻收割后只有谷兜子,你们哪里能见到新插的禾苗呢。还有,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全部都是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运输、机械烘干,“双抢”都由机械代劳了。哪里见得到在田畈上“抗日”的人群。现在的农民,只需要一个电话把机械约到田里,然后直接到谷物烘干房去领烘干的稻谷或者现金。你看,那边走过去的那个女的,就是去烘干房结账,她家的稻谷昨天刚刚收割的。
果不其然,我们循着机器轰鸣声,来到了一大片稻田前,隔着田岸边一大片高高的芝麻杆,只见一台“沃得”收割机正在田间欢快的收割。稻谷哗啦啦的收进贮藏箱里,稻草粉粹成绿色的短料扬洒在谷兜子上。随着收割机的循环转动,惊起无数只黑色的、白色的鸟,它们围着机械盘旋,场面十分热闹好玩。这哪里有昔年收割的人们累得腰驮背弓,热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辛苦场面。
路边,一台三轮车正停着,收割机伸起长长的管状臂,把刚刚收割的稻子输进车厢。旁边站着一个人,照看着稻子装载的程度。
才一个小时不到,一块田的稻谷就完成了以往割、捆、挑、脱的数个繁琐而又需要抢晴好天气、抢季节的辛苦过程。
而村里2018年争取项目投资180万元建设的谷物烘干房,将“双抢”的进程更加缩短了,直接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七、八月的天气,有时候正午阵头雨特别多,稻谷收回来湿漉漉的,以往“双抢”要抢晴热高温天气在稻场翻扬、曝晒。而现在,刚刚从田间收割回来的稻谷运进烘干房,要不了多久,干燥的新谷即可入库入仓,这样一来,还用得着“抢”吗?
不抢,就节省出了无数个青壮劳力,杨墩村2008人,有近600人在外打工、创业,留守在家的六、七十岁的老人,甚至八十岁以上身体好的人,成了当下“双抢”的主力军。说是在外打工,其实也走的不远,多半都是在县城里及镇上的企业打工,既照顾了家庭,又缓解了企业用工困难。
而实际上,种植西瓜、芝麻、花生、莲子、红薯、蔬菜等农副产品,以及养鱼、养鸡、养鸭等,倒成了各家各户“双抢”外的主业。杨墩村属于“四十八围”地带,村头地角,土壤肥沃,不管种什么都有好收成。沿途所至,我们没有见到一块荒芜的土地,茂密而又节节拔高的芝麻,路边随处可见探头的西瓜,还有豆类作物,向日葵,新鲜蔬菜,等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由于村里严格遵守土地红线管理,所以虽然离县城这么近,但是村里的田地仍然固定在多年前的面积。洪书记说,虽然土地没有被开发作它用,仍然年年收获着农作物,但是我们大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小到为建设县城的后花园,及至每一个小家庭的建设,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坚守与初心。(2022年8月6日晚写于流眄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3853
评论列表(24条)
我是农村长大的,八十岁了,“双抢”在我心目里早己定格,那就是抢收抢种,过去之后每人身上都要脱掉一层皮,如同去了一趟阎王殿。近二十多年一切改观了,把农村人彻底解放了。读您的博文倍感亲切。[花][花][花]
@2272 张英辅:老师好,谢谢您的关注和留评。祝福暑安。
我读中学(初高中)五年,年年4月下旬和5月中旬,学校都要组织我们搞|“双抢”。记得有同学写诗:战鼓咚咚震天响,全连(那时学军队,年级不叫年级,叫“连”;班级不叫班级,叫“排”)下乡搞“双抢”。割麦足蒸暑土气,栽秧背灼炎天光。老乡送来蒸红薯,风卷残云一扫光。[咧嘴笑][咧嘴笑][咧嘴笑]
@情满乌江:谢谢老师留评,写“双抢”顺口溜有历史和时代印记。祝暑安。
开头两节处理一下,应该是一篇可以见报的现场新闻。
@晓舟同志:昨晚试着开头改了一下,已投稿。早上好,兄长。
将一篇本来是四平八稳的大暑天“抢收”的枯燥报道,被大才女小月的巧手一点拨,化成了一篇漂亮得紧的散文,及深情、具体、生动描述了蕲春县赤东镇杨墩村收获稻谷的场景,机械替代了人力,省出一大批人力,将传统的“抢”活生生颠覆了几下,由点及面的话,将来入时尚语词典的“双抢”有可能从词典退场消失。小月的妙,最擅于化腐朽为神奇,将城市读者也许不关心的农村事物变成有极大可读性的散文,原因之一在于她苦心经营的创意语言,请读这段————
「炎炎夏日,四野农作物郁郁的绿,稻谷微微的黄,荷池亭亭的粉,还有开起来不知季节的“百日红”,把一个新农村的饱满形象,如油彩画一般送到了我的面前。田畴、鱼池有不知炎热为何物,时而腾空翱翔、时而栖息觅食的白色鸥鹭,成群结队的翩翩于水天一色中,恍惚之间,令人感觉进入到了一个休憩康养景区。」
啊呀,这样的大暑天下,那样好的休憩康养景区,不必参加抢,度个一两天假,不亦快哉。
@黃東濤(東瑞):第2行,多了“及”字。
@黃東濤(東瑞):谢谢老师精彩留评。您每次总是鼓励我,我也深知就是在您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下,慢慢进步。祝暑安。
@霁月:我有空多写几句,没空就点评几句,感触多的就写多点,感悟较少的(不是不好)就少几句。
古代应该没有双抢,那时没有双季稻。[花][花][花]
@四格格:古时是没有的。老师暑安。
接地气的好文章,我们年轻时种水稻,插秧是最累的活计,想一想都打怵,现在真好,机械化真好!
@李宗宾19481957:谢谢老师鼓励。祝福暑安。
时代在不断进步,词汇也就不断丰富,双抢就是农科发展多种稻所产生的新词汇。
如今的农村真是今非昔比,农业现代化,让艰苦的“双抢”成了回忆。看到老师笔下生气盎然的新农村景象,我都想去那里度几天假呢![花]
@难诉相思:欢迎老师随时来玩哦。
说起双抢,我想起了当年下乡支农,帮助农民双抢,坐办公室的手脚到了地里,笨的用不上劲,割麦子弯着腰总也到不了头,头顶上骄阳似火,喉咙干的说不出话,晚上在老乡的土炕上,累得睡不着觉。真正体验到每一粒粮食的来自不易。现在好了,一切都是机械化,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啦。[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蓓蕾含香:是的呢,含香老师,经历过的都记忆深刻。
新农村新气象,现在的农村,展翅高飞,发展变化一日千里,令人振奋啊。霁月以精美的摄影作品与文字抒写,将杨墩村的“双抢”多姿多彩呈现,声情并茂,呼之欲出,画面感好强。
抽婴出生,对农村题材极感兴趣。半大小伙时直到上大学放暑假,我每年都参加”双抢“。阅美文见识了不一样的”双抢“。
有机械化的加持,加上农民们的勤劳,大丰收不必靠“双抢”,农村的发展变化真是今非昔比啊![赞][赞][赞]
想起当年在福建山区插队落户当知青时的农村情形,和您现在说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进步非常大啊!
农村实现机械化,科技种植,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这才是真正的新农村。
我认为新农村的标准不应该只看看房子,路面,更应该看如何耕种,管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