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城东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商韵园内,新建了一座汉白玉雕刻的仿古寨门式建筑,如同一枚薄薄的艺术名片插在广场北部的高台上,坐北朝南,它被命名为“李诫故里纪念碑”。如今“李诫故里碑”所在的商韵园随着东大街的改造和地铁建设而景观大变,紧挨纪念碑东侧的灰色建筑是新建成已经通车的地铁3号线出入口(见上图)。
“李诫故里碑”建立于2010年10月,属于郑州市文物局主持的“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视觉形象展示系统”中诸多项目之一。2010年11月,郑州市曾经举行了隆重纪念中国建筑宗师李诫逝世9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云集郑州,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举行了“李诫墓园”拜谒仪式,及“李诫故里碑”揭碑仪式等。
无独有偶,建立于2012年10月的“魏家大院纪念碑”(后改为“魏巍故里”碑)也是一扇“门”,可见两者师出同“门”。“门”,究其词义,另指途径,门径,门道儿,诀窍;“有门”就是“有办法”,意为掌握了关键、门道或诀窍。难怪有网友调侃说,在展示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方面还真有“门”。在短短两年功夫,连造俩“门”,动辄花费数十万元人民币,绝对不算抠“门”,然而,仅靠这两扇假、大、空的“门”,能够有效地“打造文化管城”,“提升郑州城市品位”吗?
李诫(公元1035年—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北宋时期的土木建筑家。遗憾的是,李诫是个被埋没的科学家,《宋史》没有为他立传,明清两代的《郑州志》及《郑县志》亦无他的传记。据史料记载,李诫之父李南公,在北宋王朝为官60年,其兄曾任至龙图阁直学士。出身名门的李诫从小聪慧好学,曾主持修建一系列著名建筑,诸如,1099年修建五侯府,1102年修建辟雍宫,后又修龙德宫、棣华室、朱雀门、九成殿、开封府衙、明堂等,数不胜数。公元1100年,李诫编纂完成《营造法式》一书,公元1103年,官方正式向全国颁发了这部建筑法规性质的专著。1110年,李诫病逝。
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详尽、最全面的一部古代建筑大典,也是世界上中古时期以来最完备的建筑专著之一。李诫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并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绘图193幅,功不可没。《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后世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多年来潜心研究李诫及其著作《营造法式》,认为《营造法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王安石变法”,目的在于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她说:“《营造法式》有些理论比伽利略力学某些方面的认识还要先进许多,伽利略是力学之祖,但《营造法式》中的不少结论比伽利略更高明。”
这是我2014年在商韵园拍摄的两幅“李诫故里碑”图片。当时几个女童正开心地在李诫家门前嬉戏玩耍,此刻,我被眼前的一幅生动的画面所吸引,让我产生了奇妙的幻觉。我隐约听到寨门吱吱呀呀地开启,分明看到从狭窄的门缝里闪出半个身影,一位妇人探出头来抬眼观望。这位美人是李诫的母亲吗?这时,我联想起一首著名的唐诗《游子诗》来:
(唐)孟郊 《游子诗》
萱草生堂阶, 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
这位频繁倚门探望的美人也可能是李诫的夫人,因为丈夫是建筑师,亲自主持大大小小的各类工程项目,其中不乏北宋时期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常年在外,四处奔波,很少回家,作为妻子只能在家苦苦地思念和等待。
翻阅《古诗十九首》(这些五言诗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开门见山,其中第一篇《行行重行行》,抒发的就是夫妻间的“离愁别恨”,直朴率真,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我从奇思妙想中又回到现实世界,发现活蹦乱跳的孩子们身影还在李诫家门口晃动。
萱草生堂阶 游子行天涯 小提琴演奏 《萱草花》(你好李焕英主题曲)
https://www.ixigua.com/6938652423376503300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2696
评论列表(4条)
故里已无故景存,竖块碑牌来哄人。
有心祭师囊羞涩,无钱造馆只造门。
郑州府真逗!
@晓舟同志:谢谢欣赏!顺祝夏祺!
欣赏,分享。
@炫风之影:谢谢欣赏!顺祝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