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左一为母亲,时年20岁,1965年摄)
我的母亲王明元女士,生于1945年3月17日,卒于2012年6月7日,享年68岁。
母亲出生在梨树县刘家馆镇大力虎村董家街,爷爷王维秀是晚清秀才,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王岳山曾在解放前入党并参加工作,担任过村文书,是当时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外婆孙万香是普通家庭妇女,是当时勿兰村岳家街孙氏家族唯一的姑奶。母亲的奶奶是黑龙江刘氏家族的姑奶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黑龙江省的名门望族,母亲的舅爷刘百韶,也就是我外曾祖母的弟弟与张学良是磕头弟兄,曾任肇源、绥化、呼兰三县县长,后任哈尔滨特别市副市长,政协主席等要职。
母亲一共姐弟六人,母亲是老大,下有二姨,三姨,大舅,老舅,老姨。母亲自幼聪明伶俐,活泼乖巧,深得曾外祖母喜爱,是她的掌上明珠。母亲上完小学之后,在1959年前后,就步入了社会,曾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大力虎小学担任过民办老师,她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梨树和四平后来的政界要员和有为之士,其中有曾任梨树县委宣传部长的孙文、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孙玉。
1964年,因为母亲工作和组织能力强,被推荐去了四清工作队,母亲也因此到省城学习和培训。在省城,母亲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心中也有梦想。到二姑姥姥(刘百韶的二女儿)家串门时,她非常喜欢我母亲,想把她留在省城,可是外公和曾外祖母不同意,因为家里的妹妹,弟弟需要人照料。母亲只好放弃了理想,又回到了农村。
1966年左右,母亲22岁,气质出众,能力突出。正值风华正茂,待嫁闺中,有很多追求者,不少人来为母亲说媒。母亲的姥姥家在勿兰村岳家街,因此母亲经常去那探亲和办事,引起了我祖父(当时祖父任公社饲养场场长,建国前参加革命,曾担任四平保卫战担架队队长,也是老革命)的注意。感觉到这老王家大闺女,要样有样,要才有才,人品好,能力强,因而便托人说媒。外公和外婆早就知道耿氏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家族,双方一拍即合,成就了父母的终身大事。
虽然母亲要了1000元彩礼(这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不少的费用了),祖父当即应允。但彩礼钱实际上都给外公看病用了。除了彩礼之外,母亲的全部家当就是祖父托公社综合厂给打的两个箱子、两个柜子,这四样东西至今还在,已经有55年了。
婚后母亲操持家务,父亲在运动前转为正式教师,婚后第二年生下大姐,不久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梨树八中团委书记,公社党委委员。但运动愈演愈烈,运动多多,父亲也无法独善其身,被卷入了政治风暴,由于父亲性格刚烈,坚持原则,不肯向帮派低头,在仕途上并不得志。母亲在父亲身边和风细雨,始终是父亲最宁静、最可靠的港湾。虽然父亲在仕途上由于不与那些选择派同流合污,遇到挫折,但是母亲依然把家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家里虽然贫困,但小日子也甜美,婚后第四年生下二姐,第六年生下我,第七年生下弟弟。
母亲对老人非常孝顺,当时曾祖父也健在,母亲也尽孝道,逢年过节把老人接到家中,用心伺候,老人在临终时还念叨母亲的好。父亲这辈兄弟四人,有四个妯娌,母亲善于处理与大娘、二娘、四婶的关系,她们遇到难处都要找母亲倾诉。由于母亲是同辈中的老大,是孙氏家族中公认的大表姐,所以孙氏家庭的大事小情,尤其是我的表舅、表姨们的婚事,基本上都由母亲参与,并做媒。而且婚后发生矛盾,都要到我家来找母亲解决,我从小就有记忆。母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大多数人哭着来,笑着走,当时我就觉得母亲特有办法。
母亲对自己的长辈也是如此,从小就要求我们要孝顺老人,母亲不但说,而且做的比谁都好。二舅姥没有女儿,过六十六时,母亲把他接到家里,给他包了六十六个饺子,为他祝寿。当时我们也只是在过年才能吃到饺子。屯里的五保户“二份光”,经常受人欺负,他家族的人都不管他,但是母亲在过年时把他接到我家,与我们一起过年,还给他洗衣服,给点零用钱。母亲告诉我和弟弟不能和别人一样,瞧不起他,欺负他,要关心和爱护。后来见到别的孩子欺负他,我和弟弟都主动制止。
母亲为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常有关里的人来东北逃荒,还有一些手艺人来东北做生意。当生产队安排食宿时,母亲总是自告奋勇,主动安置这些人,其实我家也不宽绰,只是母亲觉得他们更需要帮助。记得一位来自河北保定姓魏的锔缸的手艺人,具体名字记不清了,连续七、八年在冬天来东北,必定要到我家住。还有来自安徽临泉的耍猴的一伙民间艺人,也曾连续几年到我家打尖,他们逢人就说母亲是天下少有的好人。
父亲在运动时主持正义,坚持原则,保护一批领导干部,被造反派挂牌游斗。但由于母亲据理力争,不断沟通,父亲总算平稳度过了运动。运动结束后父亲担任勿兰小学校长,由于母亲让父亲没有后顾之忧,父亲的工作干的风声水起,两年光景就把一个落后的偏远小学提升为全公社的先进单位,1977后至1978年是父亲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但是由于父亲的性格耿直,不愿趋意逢迎,仕途遭遇重大挫折。而且还摊上大病,患了甲亢病。父亲的事业陷入低谷,而且还染上重病,母亲一边要照顾父亲,一边要拉扯我们姐弟四人,当时大姐11岁,二姐9岁,我7岁,弟弟6岁。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
由于父亲是正式教师,在当时算是红本,所以我们姐弟都没有分到地,只有3亩口粮地,这点口粮地是全家生存的基础。由于父亲有病,我们尚小,不能干什么活。从春天播种,到夏天铲地,施肥,拨苗,到秋天收获,都是母亲全部承担。当时地少,柴火也少,家里冬天取暖不够烧,母亲便带着我们到屯西头的林地里搂树叶,然后往家背,用来烧炕取暖。
我记得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母亲总要给父亲做点小灶,其实也无非就是在贴大饼子时,在大锅菜上给父亲再蒸点白面团子,由于白面团子在菜上面,有咸淡,可以直接吃。不过父亲也是每每舍不得吃,吃了几口,就把剩下的给我和弟弟。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逐渐好了起来,这时母亲也已经四十多岁了。
母亲生前与二姑姥(刘永,刘百韶二女,生于1930年,卒于2014年)合影
当时我们住的祖上留下的老屋,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每每看到别人家都建起了新房,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母亲也早有打算,连续几年省吃俭用,父亲在上下班的路上捡碎石头,又找到当年的同学,时任双辽县委书记的迟景权叔叔给批些木头,大约2年光景,盖房的物料筹备差不多了。可是还差些启动资金,包括木工、瓦工的工钱,还有饭伙钱,以及门窗口料等。母亲从不求人,但此时也不得已而为之,这时母亲积累多年的良好人脉发挥了作用,各位亲朋好友,多有多拿,少有少拿,没有出人力,不出三天,筹备了4000多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那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5元。
6月7日破土动工,先拆除老房子,然后打基础,再砌砖,再上梁,上苇棚,铺瓦,大约6、7天时间,一座崭明瓦亮的四间半全松大瓦房平地而起,亲友们都前来贺喜,我们家晚上高朋满座。新房的拔地而起让全村的人都非常震惊,大家都佩服母亲的能力。
由于盖房子欠了不少债,母亲和父亲一商量,决定在家里开个小卖店,1986年秋,利民商店正式营业,充分利用了我家西屋的空间,平常父亲负责进货,大姐、母亲负责打理,有时我在放学时也来帮忙,当时屯里只有两个小店,上百户人家,由母亲价格公道,而且服务热情,小店生意一直不错。母亲对于一些手头紧,暂时没有现钱的人,也赊给他们,然后到秋再算账,乡亲们都非常欢迎,母亲做生意非常活络,不像有的人钻牛角尖。
当时父亲的同学郭叔在四平商业局任局长,母亲便让父亲找到他,给批点那时特别热销的四平大高梁酒,结果我家进了一百箱。到过年时,连公社的供销社都要上我家来取货。不到二年,由于母亲经营有方,精打细算,我们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盈余,1991年年夏,父亲找到郭叔,在四平仁兴商店买回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这在我们屯里是第3台。
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让母亲为之骄傲。母亲和父亲家里一直重点培养我,大姐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后来和父亲传授珠算技术,二姐在职高念了不到一年就回去复习,想考上中专早点参加工作,可是连续三年不中,虽然当时成绩已经超过了重点高中录取线。小弟也只是念完初中就参军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1989年我上高中,那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上学不到一个月就想家了,正当我寝食难安之时,母亲从家里和另一个学生家长来看我,给我带来换洗的衣物,还有不少好吃的,让我十分惊喜。母亲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想家,家里一切都好。高一的第一学期,我在五校联考1000多学生中,名列全县第13,语文单科全县第1,母亲为此十分自豪。高中三年,母亲是我最好的后勤部长,不但在生活上关心我,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总是鼓励我。
母亲是家中的老大,外公在母亲成家后6年就去世了,外婆在59岁时便因病去世,当时大舅只有20岁左右,老舅17岁,老姨只有15岁。因为二姨远嫁双辽,三姨在喇嘛甸,只有母亲和他们在一个屯,所以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的重担又压在了母亲的肩上,当时母亲已经有我们两双儿女了。
在母亲的操持下,大舅如愿考取了梨树师范,老舅也说上了媳妇,老姨也得到了妥善安排。事实上母亲替外婆承担了母亲的角色,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由母亲做主。
1984年春节,母亲为老舅主持婚礼,同年,大舅也成家。1998年,母亲为老姨提供路费去上海打工,2000年,老姨也成家。现在大舅、老舅、老姨的日子过的都非常好,母亲完成了外婆的遗愿,没有辜负老人和亲友的希望。
1992年秋,我上大学,弟弟参军,大姐到四平工作,二姐在外地复习,父亲到外地讲学,家里只剩下母亲,因为无人经营了,就关了小卖店,母亲专门伺候那3亩地,在园里种菜。母亲成为我们的大后方。
1992到1996年,我们全家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团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春节,当时母亲50岁,我们一家6口人在老屯的房前照了很多相,母亲也格外开心,因为大儿子在读大学,老儿子在当兵,二个女儿也都有安排,父亲的身体也好多了,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1996年夏天,父亲在县城租了房子,但母亲还在老家。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到当时四平最大的项目指挥部工作,同年,弟弟退伍,安排到了县城的市政公司。当把我把第一个月300元工资交给母亲时,母亲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当时我们兄弟俩和父亲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保管,母亲觉得非常幸福。
1997年春,母亲卖掉了自己亲手建的房子,虽然有些不舍,不愿离开故土,但为了孩子们的前程,母亲也来到了城里。刚来的时候,我们四处租房子,有时一年要搬几次家,条件十分艰苦。但母亲觉得这比农村的条件还是好多了,要我们知足常乐。
1996年12月,大姐在29岁时成家,了却母亲的一桩心事。因为母亲知道,大姐在我们姐弟四人中对家里的贡献最大。1997年10月,大姐生下大外甥,母亲有了隔代人,由于大姐的婆婆很早去世,母亲一直照顾她的外孙,直到她去世,这时我大外甥已经16岁。
1998年10月,我们家终于远离了经常搬家的生活,在县城有了定居之所,在四小学北原政府家属房花2.65万元买了一处三间房子,房子前还有一处三间的厢房,中间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院。母亲至此安居乐业,同年,二姐结婚,在前屋居住。1999年初,我也成家,年末生下女儿。一年后,母亲一手拉着大外孙,一手拉着大孙女,在小院内悠然生活。2000年,小弟成家。2001年,二姐生下二外甥。2003年,小弟也有了儿子,至此母亲儿孙满堂。母亲在照顾孩子之余,还与父亲共同讲学,传授珠算技术,在那几年教了不少学生。母亲成了我们家的幼儿园园长,享受天伦之乐,虽然劳累,但其乐融融,1998年到2003年,是母亲最为快乐的时光。
2003年,我来到长春工作,离开了母亲。母亲当时58岁,身体非常好,大姐和二姐的婚姻遭遇变故。但是母亲非常坚强,没有影响到孩子们,大姐和二姐因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到外地打拼。
2003年后,父亲的身体不如以前,母亲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要照顾父亲。由于我不在母亲身边,有些事我并不知晓,只是通过电话与母亲联系。但每当我工作取得进步,事业有所发展,都在第一时间向母亲汇报,与母亲分享。母亲在为我高兴的同时,不像父亲那样高调宣扬,总是提醒我要保持冷静,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2003年夏天,我的事业遇到挫折,妻的身体也不太好,母亲也来长春小住些日子,帮助妻料理家务。当时小弟在孟家岭农村开个饭店,母亲也经常从梨树到孟家岭,帮助照顾孩子。
从2004年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四处奔波,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在年节时才能回家,与母亲见面。2004年秋我在长春买房子,母亲从家里带来了仅有的1万元钱,又和家人商量从我表弟那借点钱,总算交了首付。在装修房子时母亲也给出谋划策,费了很多心血。
2005年末我到白山市工作,担任一个大集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收入有很大增加,2006年春节回家时给母亲1000元钱,母亲非常高兴。是年母亲60岁。由于我们已经搬家到长春,母亲和小弟一起生活,大姐,二姐相继从外地回到梨树,家里的小院充满了欢声笑语,母亲照顾大孙及两个外孙虽然劳累,但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格外高兴。
2007年夏天母亲两次来到长春,与我们共同游玩了长春儿童公园,净月潭。因为大姐和弟弟在北京打工,照顾外孙及小孙的任务非常繁重。不过母亲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大姐在北京干的也不错。
2008年夏天,父亲患上重度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当时我在海南工作,大姐和小弟去北京工作,二姐在上海。母亲自己只身一人护理父亲,在四平中心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医生为父亲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母亲在通知书上签字,即便如此,母亲也没有告诉身在外地的我们。母亲坚信,父亲能度过这一劫,肯定没事。结果正如母亲所料,父亲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当我从海南回来后,母亲对此也只字未提,父亲向我提起,我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当我埋怨母亲时,母亲说:告诉你们也没用,你们在千里、万里之外,也来不及回来,我在家能照顾好,你父亲的病,我清楚。
从那以后,2009年、2010年,父亲连续发病,每年至少在医院呆上一到两个月,一直由母亲护理。母亲日夜操劳,回家时还要照顾孩子,身体严重透支,日渐瘦削。我每次春节回家,母亲都还在忙里忙外,虽然她已经60开外,还在为儿女劳累奔波。此时,由于两个姐姐的婚姻相继出现问题,母亲也为此操心。小弟由于个人原因,始终在事业上没什么发展,也让母亲费神。
2011年,大姐在家开了旅店,二姐在家经营美容院,小弟给别人开车,我在松原发展,我们姐弟四人的事业都有了起色,而且越来越好,不想这时母亲出事了。
2011年春天,母亲近一个多月没有食欲,体重急剧下降,我五一回来时让我大吃一惊,我拉着母亲到县医院检查,发现肺上长了东西,而且胸腔积液,情况不好。5月3日我便带母亲到长春吉大一院就诊,确诊为肺癌晚期,必须化疗。
当时一直瞒着母亲,可是母亲何等聪明,把母亲送到八楼的血液肿瘤科,母亲就明白了大半。但母亲比较坦然,对我们说,要是得了该死的病,就不用再治了,该着就是那个寿数。
我们怎么能放弃,母亲刚要得好,孙儿们都长大了,儿女们的事业也有起色了,母亲不应该也不能离开我们。我和姐弟一起积极组织治疗,母亲也很配合。虽然化疗很痛苦,但是母亲一直在坚持。从5月到7月。短短两月时间内,化了四个疗。与母亲同病房的病友有不少在化一到二个疗就放弃了。还有的年仅四十多岁就撒手西去了。相对他们而言,母亲的年龄比较大。好在母亲身体其他方面没有问题,并没有像其他人化疗那样痛苦,我们也一直在鼓励母亲,希望她能创造奇迹。
自从患病之后,母亲郁郁寡欢,虽然表面还是很坚强,但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欢声笑语,癌症的心理压力让母亲喘不过气来。不过母亲在化疗间隙还是要回到老家,与子孙同乐。6月25日岳母突然去世,给母亲极大的打击。母亲在病魔面前没有低头,而是坦然面对,吉大一院的病友对母亲都另眼相看,认为这个老太太非常有水平,心态健康,根本不像有病的人。大家都愿意与母亲聊天,母亲也用她那幽默感来感染大家,母亲经常到各个病房去串门,有母亲的地方,就有笑声。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2011年年末,母亲的状态比较稳定,肿瘤没有扩散,也让我们几个稍微心安。不过心里总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随着化疗的不断深入,母亲也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心理压力逐渐加大,但母亲仍然不轻易向我们吐露心声,怕让我们担心。
2012年春节,母亲病情稳定,我们全家回家过年,大姐、二姐、小弟我们一家12口人团圆,全家人其乐融融,母亲也仿佛没病一样,我们美满度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个春节。
2012年初,母亲的病情有所发展,但还没有恶化,陆续有老家人及亲友来看望母亲,母亲有些不悦,她不想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病情,也不想麻烦别人。
2012年正月十三,母亲与父亲来到长春过元宵节,节后我将母亲转到吉林省肿瘤医院治疗,通过体检,医生认为母亲还可以继续化疗。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将近一个月,病情有所抑制,但母亲的心情越来越差。
2012年3月初,母亲在化了第八个疗之后返回梨树家中,在清明节度过了最后一个生日。我们全家人都为母亲祝寿,祈祷母亲能够健康长寿,早日康复。
在此之后,二姐将母亲送至四平肿瘤医院化疗,有关专家对母亲的病情进行了分析,认为状态稳定,仍然可以化疗。在化疗结束后母亲返回家中,参加了表妹林兰的婚礼。5月18日,母亲在夜间突然发病,喘不过气,父亲和弟弟当即将母亲送往四平肿瘤医院,此次情况非常不好。但经医生诊治,转危为安。但母亲的气喘现象没有缓解。北京专家进行了会诊,更换为进口的化疗药物,说这种药的副作用小,每支药在万元左右,而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为了能救治母亲,我毫不犹豫地签了字。然而母亲打完化疗针后,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些加重。可这时医生也不能再做其他了,家人只好把母亲从四平转至梨树县医院,母亲气喘现象加剧,而且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
6月6日,医生又给母亲注射了血小板,母亲状态良好,向二姐说对自己恢复健康有信心。
当时下午7时30分,母亲病情突然恶化,意识昏迷,上不来气,医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无力回天,我于午夜从松原带妻儿赶到县医院,但母亲已经不能说话,双眼紧闭,一直在喘。6月7日上午9:45分,母亲永远离开了她所眷恋这个世界。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2604
评论列表(12条)
后排左右是什么概念?
@晓舟同志:打错字,已改正。
欣赏学习老师新作!浓墨重笔、构思幽雅、文笔清新、流畅动人,母亲的伟大、外慧秀中、质朴、勤劳、一一跃然纸上。在几十载的流年时光里留下了深深的慈爱、坚强的人生足迹;留下了宝贵的勇于担当、母爱舍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老师以洒脱的文笔,以一个孝子之心完成的母亲传,一位善良的女性已在平凡的生活、生命里,活出了可歌、可敬、可爱的事迹。同样感动着我们、向她学习、向她致敬![赞][赞][赞][赞][赞][赞][赞][花][花][花][花][花][花][花][花]
@碧宇流云:谢谢,母亲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对于子女来说是伟大的人。
感动,伟大的母爱!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懂儿女的人![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感受情怀。
勤劳、智慧、质朴、坚强、奉献,集中华民族女性的优点于一身。
我也生于1945年,今年虚令78岁。挺佩服你母亲,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看得出是一个特要强的女人。
难得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母亲的传记实际也是你们的家族史,你的成长奋斗史。你的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的智慧,勤劳能干,无怨无悔的i为家庭无私付出所做的贡献,为儿女辛苦操劳,把儿女培养成才 ,都是很了不起的,堪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为母亲立传,生平事迹写得如此翔实,敬佩,学习了。
母亲的勤劳,善良,聪慧及奉献精神在您洒脱的文笔下,向我们娓娓道来。感动母爱的伟大!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心中!
看到作者记录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很受感动。母亲一生为别人操劳,为长辈,为儿女,为弟弟妹妹,唯独没有她自己。母亲从世上过了一遭,有儿子如此精心记录她的一生,也算是一件幸运的事。
有几点感慨:
一、儿女一定要精心打理好自己的婚姻,离婚是最下下策,每个人对婚姻要有敬畏之心。婚姻不顺,不仅自己的儿女遭罪,父母也跟着遭罪,切记!
二、化疗是治病手段中的下下策,或者不出50年,西医又会对化疗全盘否定。我身边就有许多肺癌患者使用中医或传统文化或四维空间方法得到痊愈的案例。一个好好的人,能经受8次化疗的估计不会超过80%,何况一个病人!可以说母亲是被化疗化死的,这是最为可惜的事。按母亲一生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她理应有更幸福的晚年,但儿女们只知道西医化疗这一种方法,越是舍得花钱,越要老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