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异乡的父母们
涓 子
–
经常去植物园爬山,一天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一熟人,她告诉我乐乐的奶奶从东北老家要回来了。
几年前,乐乐奶奶为了孙子,到了厦门。在租住的老屋子,她睡在一张比单人床还窄的小床上,吃饭的小桌比报纸铺开大不了多少。就这样,一年年,她无怨无悔地照顾呵护着儿孙一家三口。幸运的是,后来儿子贷款买了房子,小区里的居民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走来。乐乐奶奶和他们成了朋友。再后来,已经舍不得离开厦门了。乐乐奶奶友善达观的天性,让她转型很成功。她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异乡有根了。
不知什么原因,有一天,乐乐奶奶含着眼泪和我们告别说要回老家不再来了。如今,乐乐奶奶又回来的任务就是接送孙子上学。
前一段时间,在中山公园晨练时,一个小伙子怀抱不到一岁的孩子哭得十分伤心,晨练的人们围拢过来听他的哭诉:他的母亲查出癌症三个月不到就走了。小伙子痛悔之极,为什么我从来不陪她聊聊天、说说话?很多人觉得父母在自己身边,一定是皆大欢喜。爸妈不是想我吗,那过来帮我带孩子,不是可以天天看到我?一般情况,父母也不会和说这种话的儿子女儿较真。只有细心的儿女,才会发现父母的微笑有时有点苦涩。父母固然想看到你,但更想和你聊聊天,希望你一进门,不是只问:“宝宝你今天乖不乖”,而是“妈妈你今天累不累?”
第三代的成长,大都有爷爷奶奶们默默的帮助。在这个快节奏、重现实的时代,亲人互助维系着无私的救济和保障,而父母成了最可靠、最温暖的人。人心都是向下长的,一些父母几乎是横穿纵越整个中国的南北东西,来援助儿女的。我熟悉的许多人,有的来自哈尔滨、吉林、新疆、江西,四川、湖南及湖北等地,他们告别了旧朋友、放弃了习惯的菜市场、告别了吃了一辈子的家乡口味、放弃故土熟悉的一切。他们背井离乡,然后把自己变成一个铁锚,为牢牢地稳定儿子、女儿的一个小家,自己深深扎在孤寂昏暗的水底,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自主的生活,甚至没有医保,生活不习惯、语言不习惯、甚至老两口分居,甚至看不惯女婿或者媳妇。但是,他们为了第三代,他们忍着,坚持着;同样的,人心是向下长的,老人的儿子女儿们,有意无意总把心放在自己的宝宝身上,父母劳累一天,他们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回家的第一声问候,往往是“宝宝今天乖不乖?”而不是“妈妈今天累不累?”有的人,一天到晚,跟父母说的话,比保姆还少。因为保姆怠慢了,会炒了你,而父母,是永远不离不弃的守护者。
很巧,今天遇到了乐乐奶奶,没等我问她什么,就说“还是你有福气呀,有一个懂事的好儿媳。”不言而喻,离开厦门是迫于无奈,为了孙子,又不得不再回来。
我生活的圈子中,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目标却只有一个:奔着儿女而来。有的是自愿,有的则是无奈而为之。
这些父母们,爱儿女才这样年老时漂流异乡。只因爱,才坚忍着漂过余年。作为儿女们,是不是该站在父母的位置,聆听一下他们内心的呼唤?
写以上文字时,心情并不轻松,乐乐奶奶的话不时在耳边响起“养儿啊养儿,有啥用?”
–
因家事缠身,多日没有更新,抱歉!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忙于照顾百岁的父亲,会少于跟朋友们互动,请予以理解。祝各位夏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12001
评论列表(21条)
涓子的文说出了目前很多老人的心声,包括我,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不过退休后如果身体好,帮帮儿女,也应该,何况,也可以收获天伦之乐。当然,作为儿女应该体谅关心父母的付出,知道感恩。
涓子厉害,一甩手就是一篇有分量的热文。选材好,掘得深!
带孙、养老,都是沉重的话题,都集中体现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
深有同感。我也曾经漂到六千里外去看外孙,和那些天南海北的人在一起,感觉许多老人都很无奈。老人们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小的时候,父母以他们为中心,养成他们不关心父母、不知道感恩的坏习惯。老人们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们体情。他们往往连这点要求都做不到,还要求老人这样那样。
我在女儿家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不要给我提要求,如果你们觉得我那儿做得不好,你们就自己做。让他们知道,父母是帮他们的忙,所有事情本来是他们应该做的。
老师文笔流畅、构思奇特,挥笔写出了当代家庭的状态。我们这一代是特殊的一代人啊!人生的思维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等与父母那一代都不尽相同的。我们思想需要更新、需要转型!长辈和儿女都有爱心、都有感恩的心,才能在共同努力下活出幸福!!!向你学习![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
祝福天下伟大的父母[花][花][花][花][花]
是啊,特别是大城市这种情况多见,儿女们成功了,进了大城市,有了孩子,父母不得不离开家乡帮助他们带孩子,比较孝顺的或者还知道体贴一下老人,有的孩子认为就是应该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跟父母闹意见,为了第三代,老人只好忍着。儿女们的确应该为父母考虑一下。您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您点赞![赞][赞][赞][花][花][花]
@蓓蕾含香:照顾孙子辈我称之为上岗。八十老太还要给小儿子照顾孙子孙女。孙女大,个不高,经常被小一岁多,个也很高的弟弟打。不知为什么孩子母亲不在家。老太也不知原因。说媳妇家里有事,或不便说。昨天突然告诉我,她老伴已经走好多年了。过去她和老伴分居两地,她在乡下带四个孩子,还有老人。老伴八十一岁突然脑梗走了。现在她负责做饭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她眼神有无奈表情。她孩子们都不错,但照顾孙子孙女也是很累的活。已经八十多的人,按说应该享受了。
这样的精美佳作,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情景交融,直入人心,为之点赞。
我周边这样的父母不少,唉,不易啊。
现实大抵就是如此吧。无奈着而又将就着。
余年漂泊异乡,都是为儿女发挥余热,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孩子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或从三四线城市进入一二线城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也是相当大的,父母的这种帮扶,应该是代际托举吧,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生生不息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介草民:我不同意什么代际托举之说。我感到是这个社会有病,孩子变态。
本来应该;一辈不管二辈子的事。身为父母,养儿育女,孝敬父母是这辈子应该的。这才是正常的人伦常理。养儿方知父母恩,更应该好好孝敬父母。而不是无底线的啃老。
@地质之花:但是娃的实际困难,也不好办。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好的政策。
我现在是带薪保姆哈。
这个爹娘,天底下最勤劳辛苦的人。
看到这篇文章,我感到这是社会病了。五十年代女人走出家门,投入社会,从此女人有了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我有一套邮票,是妇女十大员,从那里就看到当年社会合理的分工。一直到八十年代,单位还有托儿所,生了孩子,休完五十六天产假就抱着孩子上班。孩子放在托儿所,中间还有喂奶的时间。下班抱着孩子回家。老人在家就是颐养天年,谁也不拖累老人带孩子。老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就反映那时候的情景。有空可以看一看。
现在托儿所没有了,女人很多劳动保护也被丐哥哥卖没了。以前一个普通工人养七八口家非常正常,现在一个男人上班根本养不了家,女人为了挣钱只能出去工作,照顾孩子就成了大问题。年轻人不啃老就难以生存。最可怜的一代人,白发苍苍,耄耋老人还要为养孙子奋斗。
我有时都敬佩那些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他们最起码不让老人拄着拐杖带孩子。
写出了天下父母心,有的儿女移民,无薪水保姆还远度重洋去照顾孙辈。帮忙可以,儿女也该多关心父母。
@黃東濤(東瑞):我们本应该去照顾外孙,无奈这边有老人,走不开,所以说比我们还大的奶奶带。好在她比我们大几岁,身体还好。
中国父母,是最好的父母,这句话我听很多人说过,确实也大多数是围绕儿女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为了孩子,失去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许,我也会是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奶奶,因为身有事业的孩子成家后也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是咱国情决定的呀!